2021年第一個交易周,有個熱詞非常流行,叫股災式上漲。
意思就是,眼瞅着指數一路上漲,而個股卻一片慘淡。
週一,三大指數爆紅,兩市下跌個股達到1100家;
週二,三大指數爆紅,兩市下跌個股卻達2385家;
週三,三大指數全紅,兩市下跌個股更達2980家;
週四,三大指數全紅,兩市下跌個股再達3282家。
有小夥伴發出了靈魂拷問:未來會一直延續這樣的上漲嗎?面對股災式上漲,我的基金投資該怎麼應對?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極其分裂的市場
新年以來,A股各大指數持續走強。
截至1月7日收盤,上證指數和創業板指均實現6連陽,滬深300指數更是創下13年以來的新高,但個股分化加劇,下跌個股數量逐漸增多。
大市值龍頭股持續跑贏指數,小市值個股不斷邊緣化,全面跑輸指數,A股市場呈現冰火兩重天的格局。近期市場分化嚴重,特別是2021年首周的走勢有點詭異,很多投資者直呼:賺了指數不賺錢。
其實A股市場的走勢越來越像美股和港股市場了,因為在美股和港股市場,同樣也是大量小市值個股嚴重跑輸指數。
東興證券有過一個數據統計,納斯達克指數10年漲了6倍,而7成股票0漲幅。指數大漲之下,是少數個股的狂歡。數據顯示,從2009年3月到2019年12月,納斯達克全部2803只標的中,近10年漲幅跑贏納斯達克指數的(按6倍計算)僅為306只,約佔10.92%;漲幅在300%-600%之間的為304只,佔比10.85%;而漲幅小於0的為1067只,佔比38.09%。換句話説,別看着納斯達克指數漲了10年,也只有10%的個股跑贏了指數,其他個股也很慘。
分行業來看,納指10年漲6倍,絕大多數跑贏納指的公司均來自信息技術、可選消費以及醫療保健行業,其中信息技術行業整體優越性最為明顯,而醫藥行業大浪淘沙,投資風險相對更大。能源、材料行業表現最差,金融行業整體表現平庸。
港股市場,也出現了同樣的情況。
據海通證券分析,對全部港股按市值進行分組,發現市值越大的公司漲幅也越大,2019/1/4-2020/12/25 期間市值在50億港元以下的公司平均漲幅為2%,50億-100億港元的公司為8%,100億-500億港元的公司為26%,500億-1000億港元的公司為41.7%,1000億港元以上的公司為48.2%,表明港股存在明顯的龍頭效應。
港股龍頭化的原因有二,一是龍頭業績更優。隨着行業集中度提升和產業升級推進,龍頭公司業績表現更優異;二是機構頭部化。通過對比外資、內資、港資機構前50大重倉股的特徵可以發現,內資機構與外資、港資機構偏好相近,均青睞盈利能力強、成長性好的大市值龍頭。
A股市場以後會不會也如此呢?個人覺着,完全有可能。
近幾年,隨着機構資金規模的壯大和散户的退出,投資結構正在悄無聲息的改變。從去年開始,大家會感受到市場投資風格在逐漸基本面化,增長邏輯和賽道越純正的公司,股價便漲得越好,而市值不高的小公司卻很難有大黑馬跑出,這便是市場投資者結構“機構化”伴隨的結果。放眼未來,A股在完善了退市制度之後,極有可能向美股和港股的走勢靠攏,我們必須清楚,未來A股即使出現行情,也大概率不會是全面行情,而是像納斯達克一樣的局部行情,70%個股會長期不漲。
我們如何應對?
基金投資要應對個股嚴重分化的格局,其實很簡單,買聚焦核心資產的指數基金就行了。
我們再來看看國盛證券的一個統計數據。
近年來,A股市值後50%成交佔比持續下滑,已從2016年的33%下降至2020年的19%。借鑑海外經驗,日本、韓國、美國成熟市場中市值後50%,成交佔比分別為4%、3%、2%,均處於較低水平,未來A股市值後50%成交佔比還會繼續下滑,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
A股市值後50%成交量逐年下滑,已經從2016年的33%下降到2020年的19%。可預見的是,隨着註冊制全面推行和中國資本市場的成熟化,這個比例還會下降。
問題來啦!哪些是A股的核心資產指數呢?
其實,也很好找。現在A股4000多家公司,最好的公司肯定就是前10%,滬深300、創業板50和科創板50,這400家公司就是中國最核心的資產。如果把範圍擴大到前20%,就是800家公司,滬深300+中證500。
滬深300指數是A股標杆指數,涵蓋了滬深兩市300家最優質的龍頭公司,代表了價值藍籌風格;創業板50和科創板50則分別選擇創業板和科創板中50家龍頭公司組成,代表了科技成長風格。
具體到基金組合方面,我們就可以用滬深300+創業板50+科創板50、滬深300+中證500,構建不同的指數基金組合,輕鬆投資A股核心資產公司。
指數投資,大道至簡。
(文章來源:財富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