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風險促動迴流 內地資本爭相進入
本報記者 倪 浩
“高盛、摩根大通和摩根士丹利採取行動,將在香港市場交易的數百隻衍生產品取消上市。”美國《華爾街日報》13日稱,在美國政府禁止美國人投資“協助中國軍方”的中資公司之後,美國三大行撤下近500只在港交易衍生產品。不過,中國香港資本市場在遭遇多重來自美國的消極因素影響之際,一系列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的消息也帶來諸多利好。
多家中概股被傳將回流香港
《日本經濟新聞》13日援引消息人士透露的信息稱,騰訊音樂、唯品會和歡聚集團三家已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公司,目前正尋求在香港二次上市。加上稍早前傳聞中的百度、嗶哩嗶哩、攜程和汽車之家,目前共有七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被傳出打算或正在安排香港二次上市。《日本經濟新聞》還透露説,目前已知今年將有10只中概股將在香港二次上市,2021年香港將迎來一波中概股迴歸熱潮。
2018年香港證券交易所進行了25年來力度最大一次上市制度變革,修改上市規則,允許“同股不同權”公司上市,從而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在香港二次上市鋪平了道路。根據Refinitiv的數據,自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以來,已有10家在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在香港籌集了300億美元。阿里巴巴、網易、京東等熱門中概股都在其中。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趙錫軍13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國政府重重施壓,使得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上面臨着空前惡劣的環境,迫於壓力這些企業開始尋求在美國之外的市場二次上市。香港作為貼近中國內地,更容易理解中概股企業商業模式的全球主要的資本市場之一,無疑成為這些公司二次上市的最佳地點。
或助推港交所重回全球第一
中概股從美國流向香港,進一步鞏固了香港證券交易所全球的重要地位。《日本經濟新聞》上週援引國際會計師事務所畢馬威統計的數據稱,2020年全球IPO融資額達到2630億美元,其中香港證交所的IPO規模為503億,同比增長24%,僅次於排在第一位的美國納斯達克。而拉動香港證交所在2020年出色表現的正是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內地企業在香港的第二次上市,包括京東集團、網易等9家企業。
《日本經濟新聞》分析認為,在美國上市的50-60家中國內地企業今年可能在香港或者上海進行二次上市。另一家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普華永道則預測,在中國內地企業迴歸的拉動下,2021年香港證交所的IPO融資額或接近600億美元,擊敗美國納斯達克,奪回IPO融資額全球第一的寶座。
趙錫軍認為,中概股迴流香港客觀上將促進香港資本市場的發展和繁榮,使得香港資本市場上市資源更為豐富,更有利於吸引國際資本,提升香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中概股迴流香港,是美國資本市場屈從於政治壓力的結果,這最終影響全球對美國資本市場的信心,削弱美國對全球資金的吸引力。
華爾街撤退,中國內地挺進
相比之下,中國公司赴美上市的激情正在冷卻。根據全球諮詢公司德勤的統計,2020年在美國上市的中國大陸企業達35家,融資額137億美元,為前年的3.7倍。但是根據美國政府對華政策趨勢推測,中國大陸企業未來赴美上市的熱情可能減弱。
去年以來,美國政府強化了對中國大陸在美上市公司的打壓。2020年12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正式簽署《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該法案旨在迫使中國企業接受由美國監管機構負責審查的年度審計制度,否則就將被迫從美國退市。美國政府去年還頒佈一項法令,禁止美國投資者買賣“有中國軍方背景”的企業,涉及中企目前已經達到35家。
受此影響,紐交所今年1月12日對三家美股上市的中國電信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進行摘牌。全球主要指數公司包括MSCI、富時羅素等都在相關指數中將中國“相關軍方背景”的公司進行了剔除。
風險正在一步步逼近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彭博社13日報道説,特朗普“涉軍”中國公司投資禁令,或引發華爾街全面撤退。報道認為,特朗普政府含混不清的政策讓美國證券市場的交易者陷入混亂當中。政令不清讓美國一些大型資金管理公司減持相關中國公司股票,由美國道富銀行子公司管理的香港最活躍交易所買賣基金表示,他們將不會對被美國製裁的實體進行任何新的投資。
與此同時,中國內地投資者正在大舉湧入港股,根據英國《金融時報》13日的報道,中國內地投資者通過滬深港通買入的港股在12日攀升至235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香港券商永裕證券董事總經理謝明光表示。滬深港通的成交額非常巨大,港股的部分吸引力可能在於它們“看起來非常便宜,而且回報也很合理”。《金融時報》認為中國內地資金的湧入反映出中國內地投資者在香港股市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