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數字碳中和”跟普通人的關係,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認為,公眾參與有幾個意義:第一,公眾的減排行動是一個量,是一個相當大的量。第二,公眾參與的作用還不僅侷限於消費領域、生活領域的減排,公眾的參與還會影響到生產領域。此外,公眾消費偏好對企業生產有導向作用,還會影響到政府的決策。因此公眾參與的作用絕對不可低估。
每經記者朱萬平 每經編輯張海妮
中華環保聯合會副主席杜少中。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9月7日,“首屆中國數字碳中和高峯論壇”將在成都舉行。該論壇是由國家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四川省人民政府為指導單位,國家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中國互聯網發展基金會、中華環保聯合會、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四川省委網信辦、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辦,主題是“數字助力綠色發展”。
屆時,多位院士、專家學者、企業機構代表等將圍繞數字技術、數字經濟、數字生活等關鍵詞發表演講,進行圓桌對話。
在論壇前夕,針對“數字碳中和”有哪些內涵及如何理解其與普通老百姓之間的關係,《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論壇主辦方之一——中華環保聯合會的副主席杜少中。
談“數字碳中和”概念:為實現國家的“雙碳”戰略目標服務
NBD:什麼是“數字碳中和”,您怎麼解讀?
杜少中:説簡單也簡單,説複雜也複雜。簡單説就五個字(數字、碳中和),兩個領域(數字化、碳中和)。數字化是代指互聯網領域。數字化包括所有的數字技術、互聯網、區塊鏈、雲計算、大數據等。“碳中和”就是低碳、綠色,用現在最時尚的話説,就是“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樣的國家戰略目標。5個字合在一起就是把兩個領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數字化助力綠色化。
NBD:“數字碳中和”有哪些特性?
杜少中:“數字碳中和”是個新提法,當然這個含義是確定的,就是前面我已經回答了,説它是個新提法,也是我們和兩個領域的專家研究提出了一個成果性的概念,我們要通過這兩個領域的很好結合,為實現國家的“碳達峯”“碳中和”戰略目標服務。
數字技術有兩個特性:第一,它是一個工具,它有高效互聯這樣一個優勢;第二,數字行業也是一個耗能的行業,不像大家通常理解的——它是天然的、綠色的。據專家們測算,互聯網行業在碳排放當中佔總排放量的2%~4%,總排放量100億噸,那它也是2億噸,也是相當的一個數量。但是把數字化和“碳中和”這兩個行業很好地結合起來,就是約定了數字手段,要為碳減排、“碳中和”服務,也就是我們要通過數字化的高效手段來實現綠碳的目標,促成綠色低碳發展。因此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新領域。
NBD:“數字碳中和”都有哪些內容?
杜少中:具體的內容我們研究初步的有5個方面,當然這5個方面都離不開數字化助力綠色化這樣一個總方向。
第一,通過數字化手段,在網絡空間唱響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
第二,通過數字化手段,建設綠色發展的新平台。
第三,通過數字化的手段,促進經濟的綠色發展。
第四,通過發揮數字技術的優勢來創新綠色技術,使我們的綠色發展更具有科學性,更具有發展的後勁。
第五,數字化助力綠色化,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綠色。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通過運用數字技術和手段實現低碳消費、低碳生活,形成綠色低碳生活的時尚。
談“數字碳中和”與老百姓的關係:公眾參與的作用不可低估
NBD:“數字碳中和”跟普通人有什麼關係?
杜少中:這個問題是你不問我都想説的問題,我的工作經歷中有個重要部分就是促進環境的公眾參與,或者説促進公眾參與是我的工作着力點之一。無論在環保局還是在環境交易所,還是我後來做環境傳播,因為這個環境保護和低碳發展,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項惠及全體人民的事業,同時有必須得讓全體人民參加的偉大事業,所以必須是和每一個人都有關係。
從整個社會的框架來説,我們要做好實現“3060”目標,無論是“碳達峯”還是“碳中和”,都要形成良性社會互動,良性社會互動的主要構成,就是要政府很好地發揮作用,政府完成頂層設計,制定政策,倡導推動低碳發展。其次是企業要發揮碳減排、“碳中和”的主體作用,因為碳排放的大頭還是企業端產生的。第三是公眾積極參與。
公眾參與有幾個意義:
第一,從最直接的意義上説,公眾的減排行動是一個量,是一個相當大的量。據各方面的專家測算,公眾生活領域的碳排放佔全社會排放的50%,甚至更多一點,所以公眾的減排意義重大。
第二,公眾參與的作用還不僅侷限於消費領域、生活領域的減排,公眾的參與還會影響到生產領域,一方面每一個公眾都有雙重身份,他既有職業身份,也有自然人身份。自然人身份好理解,剛才説的50%。另外在這個生產領域,我們每一個工作單位都也是由社會公眾構成的,也就是社會公眾的另一種身份——職業身份。因此如果公眾在這個職業經歷當中也能夠注意節能減排,那麼就給生產領域帶來了非常大的促進,因此公眾需要充分參與。
還有就是公眾消費偏好對企業生產有導向作用,還會影響到政府的決策。因此公眾參與的作用絕對不可低估。
NBD:前面説的幾條是公眾參與的作用。公眾為什麼要參與,怎麼參與?
杜少中:我們現在還要特別注意做好一件事,就是給公眾搭建參與的平台,我們説讓公眾參與,公眾也有積極性,但是公眾經常會問,“我怎麼參與,我怎麼做叫參與了?”
那麼今天我們告訴大家,低碳生活都有什麼樣的要求,可持續發展都應該怎麼做,大家按照這個去做了,搭建一個平台把大家的減排行為、低碳行為記錄下來,搭建這個平台總的概念叫普惠,無論是綠普惠還是碳普惠,從這個字面上你能理解普惠吧?普遍、惠及。
其實這可以理解為公眾參與的最新版,具體怎麼做呢?做一個碳賬本,讓大家在所有分散化平台上,行動、消費所產生的碳減排量,都通過一個本給您記錄下來,將來條件成熟了之後,把它給您展示出來,並且按照科學的方法計算出減排量,在市場實現價值,成為您的財富,當然這個目標的全部實現,還有待於碳市場的不斷成熟。
還有一點特別要跟大家強調,現在大家經常説2030、2060兩個目標,其實還必須注意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就是確保到2035年,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建議》,專門提到這個目標“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峯後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
這一句話起碼有兩層意思。
第一層意思是説“碳達峯”以後,碳排放穩中有降,這説明2035年是檢驗2030“碳達峯”目標是否實現的一年。2030年以後碳排放穩中有降,説明目標實現了。這個目標大家聽起來説起來可能感覺不那麼深切,因為這個目標的實現與否要通過專業部門測算,通過數字來體現。
第二層意思,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這是每一個老百姓都能感覺到的。大家注意這個詞兒,它不是“有所”好轉,也不是“基本”好轉,是“根本好轉”。比如説,大家都能感受到空氣質量不斷改善,奧運會之前是一個狀態,之後是一個狀態,近幾年又是一個狀態,大家最希望的形象表述叫“北京藍”成為常態。到了2035年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的時候,生態環境根本好轉,不光是大氣,還有水、土壤、其他的生態目標都要有質的進步。到那個時候,我相信美麗中國是每一個人都能非常真切地感受到的,這應該是我們要談的主題,也是需要公眾參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