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美歐等主要經濟體通脹指標超預期上漲,引發投資者對我國面臨輸入型通脹壓力加大和歐美超預期緊縮政策外溢影響擴大的擔憂。專家認為,全球通脹升温對我國物價影響總體有限,全年CPI漲幅料保持温和態勢,PPI漲幅將逐步回落,我國經濟復甦確定性更強,應對外圍風險的政策空間充足。
通脹預期升温但將逐步回落
數據顯示,2021年歐美及部分新興經濟體CPI同比漲幅較大,創近數十年新高。專家認為,本輪全球通脹並非由單一因素引發,而是需求拉動、供給短缺、流動性寬鬆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需求端看,歐美政策刺激力度大,終端需求恢復較快。排除價格因素,2021年以來美國商品進口體量顯著高於疫情前水平。由於供給修復速度明顯慢於需求恢復速度,供需矛盾加劇,推高終端消費品價格。
從供給端看,新冠肺炎疫情對主要商品供應國造成較大影響,全球商品供應能力受到制約,全球供應鏈恢復不協調、不完整,船舶等運輸設備供應短缺問題短期內難以得到解決。此外,能源轉型加劇供給短缺,能源品價格高企。
從流動性看,為應對疫情,主要經濟體央行實施了力度空前的寬鬆政策。美聯儲、歐洲央行、日本央行資產負債表擴表規模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水平,寬鬆流動性環境為通脹升温提供了條件。
展望下階段,一些研究人士認為,全球高通脹可能維持一段時間。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最新預測,發達經濟體通脹率將由2021年的3.1%升至2022年的3.9%;新興和發展中經濟體通脹率將由2021年的5.7%升至2022年的5.9%。
“儘管全球高通脹會有所延續,但年內有望回落。”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温彬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時稱,一方面,疫情影響逐漸減弱,全球供應鏈逐步恢復,供需矛盾有望緩和。主要大宗商品價格經歷了去年超級上漲後,今年上漲動力減弱,大概率會企穩回落。另一方面,主要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預期提前,美聯儲將退出量化寬鬆並開啓加息進程,適時啓動縮表,有望對通脹形成一定製約。此外,去年主要通脹指標經歷較快上漲,高基數效應有望促使年內通脹指標回落。
影響整體有限 物價將保持穩定
全球高通脹預期升温,對我國物價影響幾何?
從輸入型通脹看,“今年一系列穩增長措施陸續出台,政策效果有望持續發揮,預計輸入型通脹影響整體可控。”温彬説,去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導致原材料成本增加,給我國部分企業帶來一定衝擊,國家立即出台保供穩價舉措,為企業紓困起到積極作用。
“2022年我國物價保持平穩運行具有堅實基礎,預計CPI延續温和上漲態勢,PPI漲幅可能逐步回落,上下游價格走勢更趨協調。”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研究員劉志成表示。
從外圍緊縮政策外溢效應看,中信證券聯席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美聯儲縮表或推動美國長期利率上行,對美股存在短期衝擊。但此輪縮表對我國跨境資本流動、貨幣政策以及債券利率影響有限。後疫情時代,美聯儲政策緊縮,全球各經濟體復甦進程錯位,我國出口將在上半年保持景氣,同時2022年我國在穩增長目標下財政支出加大將進一步增加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因此,雖然中美貨幣政策錯位會導致中美利差逐步收窄,但我國經濟增長的良好前景將繼續吸引海外資金,美聯儲貨幣政策緊縮對我國債券利率上行壓力以及對於貨幣政策獨立性的影響有限。在國內寬鬆的流動性背景下,預計利率將繼續震盪下行。
堅持底線思維 強化保供穩價
儘管全球高通脹對我國影響有限,但我國仍需對輸入型通脹壓力和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外溢風險保持警惕。
一方面,在全球高通脹環境下,我國初級產品保供穩價任務更為艱鉅。如果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大漲,將會對國內中下游企業構成嚴峻挑戰。另一方面,受結構性因素和週期性因素共同影響,預計我國PPI所代表的上游物價上漲和CPI所代表的下游物價穩定的情況還會延續一段時間,上游價格上漲將擠壓中下游企業利潤空間並加大其生存壓力。
專家建議,要保持人民幣匯率彈性,充分發揮匯率在國際收支平衡中的自動穩定器功能,降低全球物價上漲對國內市場影響;更好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快構建大宗商品現代國際流通體系,暢通生產、加工、倉儲、流通等環節,形成全產業鏈閉環;創新金融衍生產品,發揮期貨、期權等價格發現、套期保值功能,穩定企業初級產品採購成本。
為應對美聯儲貨幣政策轉向外溢風險,温彬建議,要在美聯儲貨幣政策實質性收縮前的窗口期,堅持宏觀政策穩字當頭、以我為主,加大力度提振內需,增強市場主體信心,促進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乘風破浪,萬里行船。我國經濟持續恢復發展,工農業產品和服務供給充裕,糧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供應充足,煤炭、油氣等基礎能源保障有力,有效應對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的能力顯著增強。這些都將為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提供強大支撐。當然,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也要堅持底線思維,加強風險監測,做好應對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