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業務轉型加快。從券商三季報的披露情況來看,自營業務和投行業務成為不少券商今年拉動營收增長的動力之一,而傳統為營收作出重大貢獻的經紀業務調整加速。
繼年初疫情下多家券商的分支機構和營業部調整後,近日,國開證券以7295.77萬元掛牌出售旗下9家證券營業部資產及相關權益引起了較大關注,國開證券的“大手筆”是自身轉型的需要,還是行業整體發展的趨勢?
平價大甩賣:
經紀業務拖後腿,換帥後的新舉措
11月16日,北京金融資產交易所的動態顯示,國開證券掛牌轉讓旗下9家證券營業部資產及相關權益,轉讓金額為7295.77萬元,按照淨資產評估價值的平價轉讓,轉讓比例為100%,涉及職工人數145人,項目截止日期為今年12月11日。
據國開證券官網顯示,目前國開證券在全國共有10家營業部,此次轉讓僅保留了北京珠市口東大街營業部1家,其餘9家全部掛牌出售。
經紀業務是證券公司經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開證券為何將9成的營業部砍掉?公開資料顯示,國開證券是國家開發銀行直接控股的證券公司,2010年由航空證券更名為國開證券,2019年國開證券出現十年來首次虧損。
中國證券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度,國開證券實現營業收入15.91億元,在98家可比公司中,排名第53位;實現淨利潤為-4.61億元,在全行業排名倒數第二。國開證券曾表示,淨利潤減少的主要原因為部分股票質押業務風險進一步暴露,相應增提減值準備。
值得注意的是,彼時國開證券還在接受上市輔導。2018年2月,國開證券聘請中信證券作為上市輔導機構,並向北京證監局遞交上市輔導信息。同年6月,中信證券提交國開證券主板上市輔導工作的總結報告,稱國開證券“具備A股發行上市的基本條件”。
但是截至目前,國開證券的IPO進程未傳出新進展。
今年上半年,國開證券業績出現反彈,根據中證協下發的2020年上半年券商經營業績,國開證券當期實現營業收入8.73億元,同比增長44.06%;實現淨利潤3億元,同比增長118.98%。
而經紀業務成為國開證券“拉後腿”的業務之一。2019年,國開證券經紀業務收入在可比券商中排名第88位,而投行業務、承銷與保薦業務收入分別在可比券商中位列第44位和第34位。
與此同時,今年9月國開證券剛剛換帥,國開行總行巡視辦主任孫孝坤接任國開證券董事長兼總裁。此次轉讓可以説是孫孝坤上任後的首次“大刀闊斧”的舉措。
變革進行時:
經紀業務成變革重點領域 行業趨勢新變化
券商對於經紀業務轉型的討論由來已久。深圳深昇投資諮詢CEO李升升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一方面,近年來券商佣金收入不斷下跌,同質化的個人經紀業務越來越難做,大家都在向財富管理及機構業務進行轉型;另一方面,券商之間的分化嚴重,行業資源向頭部力量集中,中小券商的盈利空間不斷被壓縮,生存壓力加劇。
據瞭解,券商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在2008年高達70%,但多年來該業務在整個券商業務中的收入貢獻佔比不斷萎縮。以上市券商為例,今年上半年,證券自營業務、經紀業務、投行業務、資管業務以及利息等收入佔比分別為44%、24%、10%、9%和6%。
業內人士向貝殼財經記者表示,此前各個券商進行跑馬圈地搶佔市場份額,營業部和分支機構數量不斷增多,但近年來增速迅速下滑,且開始向輕型或新型營業部轉型,人員也更加精簡。營業部和分支機構更多是一種展示平台。
“但這種新型營業部也逐漸被潮流所代替,線上發展越來越迅速,尤其是疫情以來,券商營業部基本轉線上辦理。”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國開證券轉讓營業部的舉措來説,營業部裁撤似乎更加平常。
根據中證協數據,2019年6月,各個券商的分支機構總體數量為1542家,營業部數量為10577家,截至今年5月,券商機構的分支機構總數微增至1602家,而營業部出現下滑至10548家。
另外,根據公開資料不完全統計,2019年證券業被核准裁撤的分支機構有145個,相當於2018年全年裁撤數量的3倍。
具體來看,裁撤的根本原因是盈利因素。李升升表示,隨着佣金的降低,不少營業部的成本難以維持後,就會逐漸縮減面積,而且伴隨着線上化的轉型,營業部的重要性逐漸被弱化,向輕型化發展。
在此基礎上,不少券商因併購對原有分支機構進行整合;另外,也有券商是因為戰略轉型和對原有不合理網點佈局進行調整。其中,中信證券收購廣州證券全國裁撤了30個分支機構;東北證券和華林證券的合併則撤銷了12個分支機構,長江證券撤銷了9個分支機構。
“這種局勢未來肯定是常態化的。”李升升強調。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