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日訊(記者 佘穎)中消協3月1日發佈春節輿情監測報告。根據監測,2020年春節期間消費者吐槽較多的在線票務、防疫用品、餐飲住宿等問題沒有集中出現,今年“春節”假期消費負面信息主要集中在遊樂設施、觀影服務、煙花燃放等幾個方面。
其中,電影成為吐槽焦點。監測期內,共收集有關“觀影服務”類負面信息100259條。每日負面信息量有較大波動,日均在11139條左右,輿情信息量在2月15日(正月初四)達到峯值。
從本次監測的輿情反饋來看,受春節電影票房大幅增長,多部賀歲檔影片熱度高的影響,相關輿情信息量也顯著增多。部分網友吐槽票房增長,電影票也漲價不少。此外,浙江一電影院一氧化碳濃度超標,多人送醫,也引起輿情廣泛關注。
報告中,中消協援引媒體報道稱,“電影票太貴了”“看不起電影了”成為今年很多觀眾發聲吐槽的一個普遍現象。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今年春節檔(數據統計為初一至初五)全國平均票價為49.1元,比2019年春節檔平均票價高出4.5元,增幅為10%。其中北上廣深一線城市漲幅明顯,較2019年春節檔一線城市平均票價高出10.5元。
保利影城天安門店店長李旭坦言,今年春節檔他所在的影院主要經歷了三次漲價。“我們1月29日開始出售大年初一的票,剛開出30%的場次就看到賣得非常快,所以有了第一輪漲價,從50元左右漲到60元左右。臨近春節時發現大家調整到七八十元,那就都調成七八十元。過了初一發現,即便漲到七八十元,售賣速度沒有降,因此又漲了一二十塊錢,這時觀眾的購票速度恢復到一個相對正常的水平。整個春節期間都維持在這個價格區間。”
中消協報告認為,電影票價暴漲,表面上是市場推動,深層次分析還涉及交易中的消費者體驗。影院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抬高電影票價,繼而忽略節日期間電影消費的大眾屬性,無異於殺雞取卵,一旦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和理解,受傷害的最終還是自己的長遠發展。
隨着消費不斷升級和消費環境的持續改善,人們對消費過程中的心理感受更加重視。如果一個企業只追求經濟利益,而忽略消費者的心理感受,則無異於竭澤而漁。因此建議市場主體在經營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不斷提升消費體驗,讓消費者吃的安心、買的放心、用的舒心,只有這樣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