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7日電題:政策頻出,技術突破——從清潔能源發展看中國經濟底氣
新華社記者戴小河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今年以來,我國加快構建清潔低碳能源體系,重大項目建設捷報頻傳。風電、光伏裝機容量均位居世界首位,電解水制氫、核能熱電聯產、地熱供暖等清潔能源應用穩步推進,清潔能源領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快速湧現,不僅為經濟發展提供澎湃動力,更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充分彰顯了我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充足底氣。
這是在江蘇省如東縣拍攝的潮間帶風力發電場(2018年6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響 攝
風光裝機容量居世界首位
海風吹過,點亮萬家燈火。
東海之濱,江蘇如東。154颱風電機組在海上迎風轉動,總裝機容量48萬千瓦,是目前亞洲名列前茅的海上風電場。
這是國家能源集團早期“播種”的試驗場。
11月20日,國家能源集團建設的又一大型風電項目——江蘇東台海上風電場,正式全容量併網發電,總裝機容量50萬千瓦。
從東海之濱到世界屋脊,從塞北大漠到嶺南大地,我國風電產業走過了近40年“上山下海”的“拓荒”之路。
國家能源局最新數據顯示,我國風電併網裝機容量已突破3億千瓦大關,是2020年底歐盟裝機容量的1.4倍、美國的2.6倍,穩居世界第一。
羊羣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光伏產業園吃草(2019年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青海湖邊,黃河之畔。國家電投共和光伏產業園內,銀藍色的光伏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光伏板周邊是成羣結隊的牛羊。
作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發電企業,國家電投光伏發電裝機容量超3800萬千瓦。
截至10月底,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約2.8億千瓦,持續保持世界第一。與之相應的是我國光伏全產業鏈快速發展,有力拉動了經濟增長。
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加快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10月中下旬,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4省區集中開工一批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總規模近3000萬千瓦。
我國風電、光伏產業的高速發展,培育了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不僅持續拉動產業鏈快速發展,更成為我國經濟增長亮點,也成為對外貿易新名片,為推動全球經濟綠色轉型提供重要支撐。
這是廣東省茂名市濱海新區在建的綠色化工和氫能產業園(11月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瑞平 攝
多項重大技術獲突破
近年來,以綠氫製取技術為代表,我國一批清潔能源關鍵零部件、材料、技術和工藝取得突破,為重大工程建設和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也體現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在不斷增強。
綠氫被譽為最潔淨的燃料。11月30日,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範項目開工建設,投產後可年產綠氫2萬噸。
這是我國首個萬噸級綠氫生產項目,通過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再經電解水製取氫氣,生產過程中基本不產生温室氣體,從源頭上杜絕了碳排放。同時,重大設備機械、核心材料全部實現國產化。
這個冬天,作為清潔能源“冷門”的地熱“火”了。
這是國能神華寧煤集團400萬噸煤制油項目(2018年8月3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
剛剛過去的1個月裏,中國石油先後在雄安新區、唐山、德州等地新投產了6個地熱清潔供暖項目,新增供暖面積900多萬平方米,為城市用能低碳化提供了新選擇。
地熱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中國石油已形成地熱開發利用配套技術,地熱勘查技術、高温鑽完井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砂岩經濟回灌技術、廢棄井改造為地熱井技術、中深層水熱型地熱供暖技術屬於國內領先。
在寧夏銀川,國家能源集團寧煤煤制油項目坐落於此,廠區內塔架林立、管道縱橫,這裏每年可生產油品約405萬噸。
國家能源集團煤制油產業主要涉及煤制油、煤制烯烴、煤制甲醇等業務,打破國外對核心技術的壟斷,取得了美國、日本等地的專利授權,標誌着我國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和煤間接液化兩種煤制油技術的國家。
這是在位於松遼盆地的松科二井拍攝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整機系統(2018年6月1日攝)。這是中國入地工程的一項標誌性成就,將為我國地球深部探測提供關鍵技術和裝備,拓展松遼盆地深部頁岩氣、地熱能等清潔能源勘查開發的新空間。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
核能熱電聯產開啓零碳供暖
在核能領域,一批新業態、新模式正在湧現。“老樹發新芽”充分反映出我國能源企業正在加快運用新技術、新思路研發新產品、拓展新業態、開闢新模式,從而推動經濟創新發展。
在山東海陽,“暖核一號”供暖工程近日正式投運,海陽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這是國家電投建設的核能供暖工程,覆蓋海陽全城區的20萬居民。它利用核電機組產生的高温進行供暖,項目投運後,海陽核電1號機組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熱電聯產機組,取代了當地12台燃煤鍋爐,每個供暖季減排二氧化碳18萬噸。
目前,單台核電機組供暖3000萬平方米的科研攻關正在推進,供暖範圍可覆蓋方圓130公里區域。
工人在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的徐大堡核電站3號機組施工現場作業(1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
國家電投旗下山東核電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放説,核能供暖是從核能發電機組抽取部分發過電的蒸汽作為熱源,通過廠內換熱器換成高温水,高温水再經過管網輸送到各供暖公司的換熱站進行隔離換熱,後送至各小區換熱站。整個過程只有熱量的傳遞,沒有水的交換,確保安全可靠。
中國核電發展中心副主任修炳林説,經過40多年的持續發展,我國核電發展規模和質量邁上了新台階。目前,我國在運核電機組51台、裝機容量5328萬千瓦,在建機組20台、裝機容量2270萬千瓦。截至10月,全國核電累計發電量3354億千瓦時,相當於節約標煤約1億噸,減排二氧化碳近2.75億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