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禾璞華劉越:從中芯國際到元禾璞華,是覆盤也是再出發

元禾璞華劉越:從中芯國際到元禾璞華,是覆盤也是再出發

編者按:本文為創業邦原創報道,作者獅刀,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12月16日,恆玄科技(688608.SH)在科創板上市交易,開盤報391.00元/股,市值達450億。

這家被稱為“科創板TWS第一股”的公司,為TWS耳機、智能音箱等提供音頻芯片。公司僅僅成立3年就實現扭虧為盈,成立5年淨利潤超6000萬。從成立到上市,只花了五年的時間,創下了國內集成電路設計公司上市最快的速度。

“投資恆玄,主要是因為團隊。”

作為恆玄科技的早期投資人,元禾璞華僅在這個項目上就已實現了15倍回報。創始合夥人劉越告訴創業邦,“恆玄科技的張亮是清華大學微電子專業的本科,我在中芯國際的時候就認識他了,當時他在RDA(鋭迪科微電子)當總裁,給人的感覺就是能‘做成事’;此外,從大趨勢來看,可穿戴設備是大勢所趨,所以恆玄的發展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

“中國的芯片企業現在已經解決了生存問題,進入到了定義產品的階段。”劉越説。

從北京半導體器件三廠起步,歷任北大青鳥集團副總裁、北大青鳥環宇科技執行董事及副總裁,從中芯國際最早的創始投資人,到華登國際副總裁,再到元禾璞華創始合夥人,劉越見證了國內集成電路行業四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對“芯”未來,她怎麼看?

  征途  (2000年~2010年)

元禾璞華劉越:從中芯國際到元禾璞華,是覆盤也是再出發

2020年7月27日,國務院發佈了《新時期促進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簡稱《若干政策》),在《若干政策》中,先進產線免徵十年所得税、研發資本化、首提集成電路設計工具(EDA)、把“兩免三減半”政策適用範圍從過去的芯片設計擴大到封裝、設備、材料全產業鏈,同時對重點設計及軟件企業税收優惠加大……

“這説明集成電路重要性進一步提升,產業鏈的發展也會更加成熟。政策的出台對於一個產業的發展十分重要。它能增強產業人的信心,加快產業的落地成長。”劉越説,“未來,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都會跑出一家龍頭企業。”。

回顧以往,從2000年的“18號文”,2011年“4號文”,到現在的2020年“8號文”,一脈相承的政策,讓集成電路產業發展邁向了征途。

中芯國際的創立和成長,就離不開二十年前的“18號文”。

2000年之前,經過908、909工程的發展,國內已有華虹NEC、首鋼NEC、Motorala天津廠等IDM廠家,但在代工層面還是離不開國外代工。

當時剛剛整合了北大環宇IC業務的北大青鳥決定發起創立一家真正的集成電路製造公司,為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打下基礎。

萬事開頭難,首先要找到正確的領導者和團隊。

“那時候國內主要集成電路生產企業有華虹、首鋼等,在與他們多次交流後,我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所以一見到張汝京時,就知道他是我們要找的人。第一次見面,他連BP都沒有,團隊卻已經把廠房怎麼規劃實施、設備怎麼引進、每年產量能有多少這些事情都想得一清二楚。”劉越説,隨後,北大青鳥集團先行墊資5000萬,中芯國際落地上海張江,開始了8英寸(晶圓)廠的建造。

從2000年8月開始打樁建廠,到2001年9月第一片0.25微米以下8英寸晶圓進入試產階段,中芯國際只用了13個月。

可是張汝京的野心遠不止於此。

“當時還沒量產呢,企業尚未盈利,張汝京已經想建12英寸廠了。”劉越回憶道,“董事會自然都是反對,認為中芯國際應該先賣點產品出去,回收一些資金再説。但是張汝京覺得搶佔市場先機比什麼都重要。”

於是,身在北京的劉越接過了12英寸廠的“接力棒”。

“還有什麼事是比投資人去被投企業公司裏打工更慘的呢。”劉越開了個玩笑,説道,“當時股東也不願意投,就像做‘地下工作’,一個人挑起了大梁,一邊建廠房一邊到處找錢。”

歷史數據顯示,2002年中芯國際總營收5030萬美元,淨虧1.026億美元。半導體行業前期發展所需投入大量資金而造成的入不敷出,甚至讓劉越一度覺得自己“是個失敗的投資人”。

事實卻證明了張汝京的眼光。經過了泡着消毒水味兒的艱難的2003年,劉越負責的中國第一條12英寸生產線終於建成,並在2004年逐步投入生產,這標誌着中國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已經跨入300mm時代,進入國際高端行列。

2004年3月,中芯國際於紐約、香港兩地實現上市,融資近18億美元。2004年上半年,中芯國際銷售額為4.79億美元,比2003年上半年的1.136億美元增幅達259.0%;淨利潤從2003年上半年的6860萬美元淨虧損,增長為2004年上半年的盈利6160萬美元。

“集成電路行業和其他行業不太一樣,這個行業最講究的速度,由於更新迭代快,一旦跟不上很容易就被淘汰掉,因此不僅在研發投入上巨大,也需要創始人具備長遠的目光。”劉越説,“對於投資機構來説,投集成電路公司就是投‘人’,看這個團隊能不能在鉅虧的情況下仍然對未來有足夠的信心,在低谷的時期仍然對自己的事業有堅定的信念。”。

時間來到當下。2014年,國務院印發《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規劃了我國芯片產業長達15年的發展路線,我國IC產業從此真正被納入國家長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同年10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成立,宣佈將以股權投資等多種形式重點投資IC芯片製造業,首批規模達1200億人民幣。

國家大基金的成立不僅在中芯國際後面的發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也促使劉越正式成為了一名投資人。

覆盤 (2010年~2018年)

元禾璞華劉越:從中芯國際到元禾璞華,是覆盤也是再出發

從2010年離開中芯國際到2014年成立璞華團隊這四年間,劉越對集成電路產業進行了長時間的覆盤和思考。

“我曾經負責過採購,坐在一羣二十歲冒頭的年輕人之間聽他們説怎麼做到一年賣出去100萬部手機;也負責跑過市場,還吃了不少閉門羹。”劉越具備大多數投資人都擁有的特質:好奇心旺盛。在中芯國際的十年,她幾乎在各個部門都待過,讓她對集成電路這個行業有了更全面的認知。

“以服裝加工行業來類比可能會更容易理解。早期,我們沒有料子,也沒有設計,只能憑藉勞動力優勢去幫人家進行代加工,然後有設計師開始進行仿造,在這個過程中產業的加工能力逐漸精緻起來,再延展到周邊的配套產業,最終開啓原創設計、自主定義產品的新階段。”

劉越表示,集成電路也是如此。儘管中芯國際是產業的重要基礎,但在整個產業尚未發展起來的時候,它依舊是被孤立的。

“我們的設計業已經從國產替代做到了微創新,接下來就要通過不斷地自主創新來引領行業的發展。更多的需求和方向也會隨之而來,整個產業的興起就變成了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2013年12月,發改委、工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設立了北京市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總規模300億元,劉越和團隊中標北京集成電路設計與封測股權投資中心管理公司,負責其中20億元的設計與封測子基金投資管理。

同時,隨着國家大基金的成立,各地方政府半導體產業基金的設立讓半導體產業投資成為主線;科創板的推出、註冊制的逐步落實也讓半導體行業進入到大眾的視野。一時間,國有基金、民營資本、美元基金蜂擁而至,迅速成為各類機構的主要投資方向之一,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也更加垂直和細分。

“資金的湧入是件好事,儘管會在短期內產生一些泡沫,但長期來看會讓市場趨於合理;集成電路產業的發展對中國來説至關重要,因此半導體行業會在未來成為主流投資方向。對於新入圈的投資人來説,讓資金利用效率更高的方式是‘綁着’半導體圈裏的人投。另外,上市公司的龍頭效應以及資源聚集能力會加速國產替代的跑馬圈地,企業間的併購機會也很大。”劉越説。

劉越管理的第一支基金就是以投資B輪以後的項目為主,比如韋爾股份、盛美半導體、國微科技等,並且主導了美國豪威科技和芯成半導體ISSI的併購。

2018年,在韋爾股份籌劃併購豪威科技的時候,豪威科技的總資產幾乎是韋爾股份的5倍,這筆收購案也曾被多家媒體描述為“蛇吞象”。併購完成後,韋爾股份一舉成為中國最強的CMOS芯片廠商,業績迎來爆發期。

除了韋爾收購豪威,之前紫光集團進行的海外併購,建廣資產收購NXP射頻芯片公司等,使得我國在半導體行業起步較晚,企業技術水平較國外大幅落後,得以通過併購獲得國際一流公司優質資產以及核心技術,也讓中國半導體產業鏈比之前十年,獲得了更快的發展。

 再出發 (2018年~至今)

元禾璞華劉越:從中芯國際到元禾璞華,是覆盤也是再出發

在集成電路行業,芯片是半導體產業的最終產品,由設計公司提供芯片給終端企業;製造企業的投入大,門檻高,是中國的半導體產業的產業核心;設備材料EDA領域則是避免產業受制於人的關鍵,是產業急需解決的瓶頸。

2018年9月,璞華團隊與蘇州元禾控股、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合作設立管理公司元禾璞華(原名“元禾華創”),成為元禾璞華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的管理團隊。

元禾璞華首期基金規模為32.8億元,專注於集成電路設計及相關應用的產業投資,出資人包括元禾控股、國家大基金、江蘇省政府投資基金等。

“2014年璞華剛成立的時候,中國的資本開始從海外迴歸國內,同時出現了海外收購的機會,我們團隊很好的抓住了時機,成功做成了兩單跨國併購案。與此同時,國內的IC企業經過了十餘年的成長已初具規模,我們從中挑選了一些優質企業對其進行加碼並陪伴成長。”劉越説表示,2018年元禾璞華基金成立,在之後不過僅僅四年,全球的IC產業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團隊及時地將投資方向從主要投資設計業調整擴展到產業上游及生態中,擴大產業的覆蓋率。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元禾璞華將重點關注集成電路全產業鏈,細分領域包括集成電路設計、設備、材料及新工藝技術、關鍵IP研發及技術服務、工具鏈開發、分銷等;投資階段兼顧早期和成長期投資,也能夠通過成熟期投資和併購整合,幫助國內平台型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劉越眼裏,未來不畏懼更多新的嘗試。“在小黃車剛出來的時候,我每到一個城市都會體驗一下,但因為基金產業方向限制,無緣投資。我們還在早期投了比特大陸,我很喜歡這些年輕人的企業,充滿活力。”她説,“這支基金的投資方向更廣,賽道會看的更寬。”

採訪結束前,劉越和記者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璞華這個名字是我想出來的。”她頗為得意地説,“璞玉渾金,既是我們看重的創始人的品質,也是我們自己看項目的心態。為了這支基金的名字,我們曾懸賞了一萬元。”

四十歲的她,經歷了中芯國際的十年跌宕起伏;五十歲的她,主導了和多家龍頭企業的商業博弈;如今,六十歲的劉越,就如同“璞”這個字,又回到了最初的純真心態。

本文為創業邦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創業邦將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如需轉載或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218 字。

轉載請註明: 元禾璞華劉越:從中芯國際到元禾璞華,是覆盤也是再出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