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懂懂筆記”的投稿,封面來自視覺中國。
歲末年初,各大直播帶貨網紅都開始盤點自己過去一年的戰績。不過,如果真要給全球範圍內的帶貨達人排個名次,埃隆·馬斯克可能真要名列冠首。
呼籲使用Signal,導致另一家同名上市公司股價暴漲430%;提示新款Model S Plaid能玩《賽博朋克2077》和《巫師3》,引發CDPR股價迎來上漲;在推特上點評了一下被稱為“空氣幣鼻祖”的狗狗幣,後者一週之內漲幅超過500%,盤中最高漲幅達1000%……
在這一系列“帶貨”舉動中,語音聊天軟件Clubhouse可能是最成功的那個:一場語音直播讓其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估值超過10億美金,一個邀請碼被黃牛炒到150美元。
有趣的是,Clubhouse的火爆還帶動了其他“聲音概念股”的上漲,國內音頻概念第一股荔枝在上週連續4個交易日股價持續暴漲,至週五收盤價為11.40美元,一週內累漲超240%。就連在港股上市的直播應用映客也遭遇股價暴漲,最高曾一度突破3港元,創下了2018年9月以來的最高紀錄。
從股價表現上來看,Clubhouse的火爆確實給荔枝、映客等音視頻概念股帶來了意外的收穫,但對於這些一直徘徊在輿論主流之外,幾乎很少被業界關注的“傳統音視頻應用”而言,以這種形式迴歸大眾視野並不是一件值得誇耀的事,Clubhouse的火爆或許也很難帶給它們想要的春天。
Clubhouse的價值是什麼
Clubhouse火爆的深層原因是什麼?這是兩週以來幾乎整個科技圈都在討論的事情。
從產品功能上來看,它並沒有太多所謂的“新東西”。即時語音聊天室,李學凌和他的YY在13年前就已經做過,從功能性上來看它或許就是一個簡化版的YY或者網絡語音聊天室。但也正是這種簡化,讓其擁有了令人意外的吸引力。
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明白的一個道理,就是把產品做簡單遠比做複雜要困難得多。張小龍曾經無數次表達過“用完即走”的理念,但如何在產品功能大幅簡化的前提下又能留住用户?我們看到即便強如微信,近幾年也開始不斷增加內容試圖給用户更多選擇。
從功能性層面來看,想要複製一個Clubhouse並不是什麼難事兒,扎克伯格之前已經嘗試過好幾次了(他的抄襲大法似乎一直就沒有靈驗過)。
這款應用最大的成功,在於產品推出的最初起步階段就能獲得相當規模的名人效應,以及獲得了高質量的知識分享內容,並以此幫助自身把初期快速積累的雪球不斷擴大。
這需要應用的現有功能以及整個生態具有足夠的吸引力,而內容和生態的多樣性正是現階段Clubhouse最大的優勢。
從馬斯克到扎克伯格,科技圈、娛樂圈的各個領域的大佬,各圈層大V們都在這股浪潮下進入Clubhouse展開了自己的討論。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不同圈層的用户匯聚一堂,帶來了豐富的內容生態。
同時,它目前邀請制的進駐要求,也給圍觀的吃瓜羣眾帶來了非常高的進入門檻,這就像早期的知乎或者B站。最早期的知乎同樣是邀請制,而B站則是靠巨硬核的二次元問卷抬高門檻,當年的知乎邀請碼曾在淘寶賣到100元以上的價格,B站幫忙答題也能賣個幾十元。
所以,我們看到早期知乎和B站都是極其小眾但用户極高質量的存在。當年知乎最大的賣點就是某某領域大佬親自下場提問或者回答問題,比如雷軍的回答、馬化騰的提問等等。還有很多人可能已經不記得了,當年YY888頻道的所有人正是雷軍本尊。
如今的Clubhouse同樣如此,科技圈大佬馬斯克、扎克伯格,脱口秀主持人歐普拉,喜劇泰斗凱文·哈特,音樂圈的21 savage甚至日本AV圈的某某知名“老師”,這些自帶高流量的人物如果放到其他應用上做一個類似的語音直播,那個平台恐怕好幾天前就會開始發佈各種海報預熱了。想象一下馬老師或者蔡徐坤出現在荔枝或者喜馬拉雅的語音直播間會是什麼狀態?估計程序員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如何擴容服務器。
任何社區、平台的吸引力根基都出自於所能提供的內容,這個內容既包括社區用户的自我創造也包括名人大V的引流,而現階段Clubhouse優秀的使用體驗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馬斯克等名人坐鎮,同時邀請制的高門檻也提高了整個社區用户的平均質量。
但是,就像知乎在2013年開放用户註冊之後,“知乎藥丸”幾乎成為日經話題一樣——作為一個社區,Clubhouse不可能永遠保持這樣的高門檻。馬斯克這樣的大V也不可能永遠沒事就在這裏開個房間和其他人談天説地,遲早有一天平台因為資本的推動會開放註冊接納普羅大眾。
任何互聯網產品都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用户基數越多其生態質量就越接近於互聯網的平均水平。雷軍的賬號偶爾依然會在知乎上發言,但那已經和微博一樣只是單純由團隊運作的宣傳內容罷了。Clubhouse屆時又將如何?
荔枝、映客們的幸運與尷尬
資本市場永遠是聽風就是雨,投機也永遠不會停止。因此作為吃到Clubhouse紅利的音視頻類概念股“荔枝映客們”,能否藉助這波市場浪潮讓自己重返聚光燈下,也成了外界關注的重點。
荔枝去年10月在美國上線了一款語音社交產品Tiya,與目前Clubhouse邀請制之下所建立的精英社區不同,開放註冊的Tiya則是面向年輕大眾羣體。雖然其在海外市場獲得了一定成績,但就目前來看它依然沒能帶來太多實質性的回報。
當然,作為一款全新的社交產品,投資人並不指望Tiya的出現能在短時間內為公司帶來真金白銀的利潤。很多互聯網公司的創新產品,最大的價值是在前期推廣時獲得用户基數的快速增長,在給投資人帶來足夠信心的同時,支撐上市公司股價的上漲。
不過從過去一年來荔枝的股價走勢來看,從上市之後股價就在不斷下滑。去年初上市時的發行價為11美元,到今年被Clubhouse帶火之前,其股價長期是在3美元上下徘徊。這也就表明,包括Tiya推出在內的一系列動作並沒有讓荔枝獲得資本市場的青睞。至於荔枝這次股價被Clubhouse帶漲後能堅持多久,不久之後的股市應該會給出答案。
港股上市的直播平台映客同樣如此,從收購社交應用積目到上線相親交友應用香櫞,映客一直在不斷擴大自己的產品陣容。這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需要一些時間和過程,只是從公司目前的股價以及營收、利潤等硬性指標來看,它或許還沒踩中正確的落腳點。
如今,Clubhouse一夜爆紅併成為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而映客和荔枝在蹭了一波Clubhouse紅利且股價暴漲之後,兩家公司的市值加在一起也剛剛突破10億美元大關。一個誕生至今不足9個月的Clubhouse,對於這兩家音視頻概念股而言既是幸運也是尷尬。
當然,爆紅的Clubhouse未來也充滿了無數的不確定性,其定位是否要繼續堅持小眾化、精英化?如果開放註冊擁抱大眾之後,又如何保證自己內容的高質量和用户體驗?這些都是問題,但也不是要命的問題。而荔枝和映客等音視頻概念股似乎並不存在這些難題,因為它們從本質上來看和Clubhouse壓根就不是一個類型的存在。
在互聯網領域,很多行業的發展以及產品都是技術驅動的,只有社區似乎是一個特例。技術固然能提供更好的用户體驗,但在技術驅動之前社區更是以內容驅動的,而這恰恰也是荔枝、映客們的欠缺之處。
對此,一位資深互聯網產品經理對懂懂筆記表示:“荔枝和映客這類公司的主力產品已經經歷了多年的發展,成熟且複雜,現在不可能輕易地在上面做減法了。而如果做一個功能性與Clubhouse相似的產品,就會進入那個‘打敗微信的絕不可能是下一個微信’的怪圈。”
Clubhouse可能會像Signal那樣不考慮盈利,甚至未來也不去考慮太多的商業化,永遠保持高門檻、高質量,做一個安靜的小而美。但作為上市公司的荔枝和映客無法這樣做,它們要對自己的股東負責、要對自己下一份財報負責,商業化是它們永遠無法迴避的問題。
可以説,幾乎所有的內容社區走向衰落都是因為解決不好這三個問題:商業化、社區氛圍退化、頭部用户無法盈利。
從過去一系列類似產品的發展來看,這三點似乎天生就是不相容的,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成天在説“知乎藥丸”、“B站沒內味”了。再看看“微博口嗨慈善大師”孫宇晨投資的TWO(號稱中文版clubhouse),探探、積目都要“直呼內行”。
【結束語】
Clubhouse爆紅之後,荔枝、映客們不僅在股價上蹭了一波熱度,荔枝方面還不斷對外發聲試圖將自己和Clubhouse拉得更近。其實從時間線上來看,荔枝Tiya推出時Clubhouse依然默默無聞,而且只在iOS平台上扮着小而美的角色。
相比Clubhouse的創始團隊,荔枝無疑擁有更多的資源,即便Clubhouse背後的投資方安德森·霍洛維茨基金,與荔枝的投資方經緯中國、晨興資本、小米、順為、蘭馨亞洲等相比也有所不及。但是為何Tiya出現於Clubhouse爆紅之前卻沒有給荔枝帶來一絲波瀾?這背後的原因恐怕不止是少了個馬斯克的“帶貨”。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