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盤全天震盪分化,滬指繼續調整跌超1%,創業板指再創年內新低後觸底反彈。
盤面上,賽道股集體反彈,新能源車產業鏈領漲,通合科技、凱龍高科、中通客車、伯特利、亞星客車等近20只個股漲停。複合集流體概念股大漲,東威科技20CM漲停,英聯股份、寶明科技漲停。AI概念股走勢分化,中國高科、視覺中國、中國出版漲停,久遠銀海、返利科技跌停。板塊方面,汽車整車、複合集流體、一體化壓鑄、充電樁等板塊漲幅居前。
下跌方面,大金融、中字頭個股集體調整,中國銀河、秦港股份跌停,中信銀行跌超7%。銀行、證券、港口、油氣等板塊跌幅居前。總體上個股漲多跌少,兩市超2900只個股上漲。
截至收盤,滬指跌1.15%,深成指漲0.14%,創業板指漲0.73%。滬深兩市今日成交額10201億,較上個交易日縮量2017億。北向資金全天淨買入55.71億元,其中滬股通淨買入48.07億元,深股通淨買入7.65億元。
新能源板塊強勢護盤
隨着人工智能、中特估兩大概念短期情緒過熱引發回落,今年以來跌跌不休的新能源板塊今日重新佔據“主舞台”。其中,新能源車產業鏈領漲,通合科技、凱龍高科、中通客車、伯特利、亞星客車等近20只個股漲停;風電設備板塊中禾望電氣漲停,泰勝風能、大金重工等大幅跟漲。
回顧新能源板塊的歷史,自2019年起開始狂飆至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光伏和風電板塊內眾多個股走出一波大牛市。但隨着今年一季度A股風格切換,市場從新能源題材向TMT(計算機、媒體和通信)科技方向調整,新能源板塊今年以來的表現,稱得起“慘烈”二字。
其中,光伏設備、電池等板塊指數年內最大回調幅度超過20%,風電設備、汽車整車板塊指數最大跌幅也超10%。新能源板塊的回調,也帶領創業板指頻頻創下年內新低。
受風格切換影響,今年一季度,基金也是大幅減倉新能源。
據國金證券統計,180只新能源高倉位的主動權益類基金(一季度末新能源持倉比例均達到60%)的歷史配置佔比,在2021年底至2022年底一直維持在80%以上的高位,但一季度新能源平均配置佔比下降19.5%,配置佔比已降至66%,行業籌碼鬆動明顯。同時,主動權益類公募基金一季度減持最多的一級行業也集中在電力設備和新能源(鋰電、光伏),幅度達-1.94%。
在板塊回調、基金減倉的情況下,新能源今日的大漲是“王者歸來”還是“一日遊行情”?
不可否認的是,“雙碳”背景下,新能源依舊是長期方向。回顧2023年一季度,補貼退坡導致2022年底需求部分透支,疊加碳酸鋰價格急劇下跌、車企降價、消費者持幣觀望等因素,新能源汽車整體銷量增速放緩。展望二季度,中信證券預計,二季度隨着碳酸鋰價格趨穩,新能源汽車需求均有望回升。
但對於二級市場而言,趨勢的力量短期內是難以改變的,目前AI、中特估的趨勢是向上的,新能源的趨勢是向下的。因此,今日新能源的反攻大概率是超跌反彈,對於指數的帶動效應相對有限,風格持續性還有待觀察。
中特估行情“援軍”將至?
另一方面,近期與新能源表現正相反的“中特估”概念,依然是A股的中長期邏輯所在。
雖然今日銀行、證券、保險三大板塊領跌,昨日強勢的中國銀河更是直接跌停,但中特估作為市值體量大、覆蓋範圍廣的超級風口,不宜因半日的大跌而過度恐慌,站在中長期維度依然值得期待。
事實上,今年行情主要圍繞着TMT和中特估兩大主題展開。以申萬行業來看,傳媒、通信、計算機三大板塊領漲,累計漲幅均超20%;緊隨其後的就是中特估相關板塊,建築裝飾指數大漲超23%,石油石化、非銀金融等板塊均漲超10%。
雖然短期情緒過於火熱引發短線回調,但興業證券提出了輪動強度、經濟預期差、估值-漲跌幅匹配度、“中特估”與TMT相對偏離度、破淨比例五大核心指標,對“中特估”行情後續表現有一定指示作用。
第一,“中特估”輪動強度。隨着輪動強度收斂、主線形成,“中特估”指數往往迎來一波上漲;而當輪動強度開始從底部上行,板塊則往往會經歷一段主線發散、快速輪動的過程。經歷4月以來的輪動收斂、主線領漲後,當前“中特估”輪動強度已再次自底部開始回升,板塊或將再度步入主線發散、快速輪動的階段。
第二,經濟預期差。以花旗中國經濟意外指數表徵經濟超預期程度,以經濟強相關行業與弱相關行業股價的相對強弱刻畫市場對於經濟增長的預期,二者差值衡量經濟預期差水平。興業證券4月曾指出,經濟預期差一度達到歷史極致水平,判斷“中特估”有望迎來修復。
第三,“中特估”估值-漲跌幅匹配度。4月以來,板塊標的基本呈現出PB估值越低、漲幅越高的特徵,而當前“中特估”標的估值與漲跌幅匹配度已升至歷史高位,指向多數低估值標的已有所修復,行情階段性在廣度上已演繹的較為充分。
第四,“中特估”與TMT相對偏離度。“中特估”與TMT作為今年最為重要的兩條主線,在存量博弈的市場環境下二者呈現出較強的輪動特徵。經歷4月以來的上漲,“中特估”相對TMT偏離度已突破均值-1倍標準差下限閾值。
第五,“中特估”破淨比例。當前“中特估”指數PB為0.92,處於2010年以來的25.4%較低分位,而從破淨比例看,“中特估”中PB<1的標的數量佔比為29.1%,經歷近期估值修復破淨比例已有所降低,但仍處於歷史較高水平,從中長期看,估值仍具修復空間。
整體而言,“中特估”的主線方向已然明朗,除了上述五大核心指標外,中特估在消息面、資金面也有望迎來“援軍”。
消息面上,據中證報消息,上交所擬於11日下午舉辦“發現央企投資價值,促進央企估值迴歸”業務交流會暨國新央企股東回報ETF宣介會。會議主旨為進一步探索建立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引導央企投資價值發現,推動央企估值迴歸合理水平。
資金面上,日前獲批的央企股東回報ETF即將於5月15日起發行。當下,中特估有望迎來三類資金入市:一是各路新發的國企、央企ETF;二是存量國企、央企ETF的淨申購;三是通過“更改簡稱”加入國企、央企ETF行列,並着手營銷的公募產品。新入資金的短期建倉效應未必會凸顯,但對於整個板塊依舊會產生積極影響。
A股風格將有鉅變?
對於A股而言,季度級別的勝負手在於資金面能否形成正反饋,往後看,東吳證券推演了A股三種可能情形:
第一,本輪中特估帶動指數上行,觸發因素可能是5月以後一帶一路主題的諸多催化,資金面正反饋在賺錢效應的好轉下形成.
第二,外資開始快速流入,5月以後,北上資金可能會從年初交易國內疫後復甦向交易內外經濟增速差的邏輯轉變,外資流入帶動公募重倉品種的上漲也將會帶來的資金面正反饋效應。
第三,正反饋效應無法形成,則兩大主線——科技和中特估都無法形成更大級別行情。
目前來看,情形一、二各自單獨發生或者同時發生的累計概率更大,情形三可能性較小。在2023年剩餘時間內,科技股更大級別行情高度的大小取決於資金面正反饋能否形成,以及形成後增量資金流入的規模。而中特估在完成帶動指數上行的角色前,從估值增速匹配的角度看,可能仍然擁有較為可觀的上漲空間。
中郵證券在5月9日研報中,建議投資者重點關注“中特估”下的七大機會:
一是壓制因素逐漸消除,更注重股東回報的券商,其中,央國企券商估值處於低位,業績修復確定性強;二是三大運營商,不僅業績有望在中長期保持穩健增長,疊加央國企重估的大背景,國內運營商有望繼續實現估值重塑;三是軍工;四是新考核體系的要求下,盈利質量提升、估值迎來重塑趨勢確定的建築央企;五是交運;六是市場化改革潛力仍大的國資酒企;七是圍繞資源整合、價值重估、技術進步三方面關注有色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