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銀箭財經
疫情的持續反覆,為全球經濟環境帶來了近乎“災難”的影響。但是對於醫療健康相關企業而言,反而是一場快速發展的契機。
作為全球生物科技第二大集資中心,港股長期以來都是醫療健康企業選擇上市的聚集地。據不完全統計,僅是2021年就有34家醫療健康相關企業掛牌上市,同時已經遞交申請卻因為種種原因仍未上市的,更是達到了65家。
其中就包括了,在2021年6月22日遞表失效後,又於2022年3月17日再一次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的叮噹健康。
作為仁和集團創始人楊文龍試水醫藥O2O領域,在2015年開啓的二次創業項目,有着“婦炎潔”等明星產品的襯托,叮噹健康收穫了大量的資本信心和優勢資源加持。但是根據招股書信息,截至2020年,叮噹健康雖然已經在行業中排名第三,但卻只佔據了1%左右的市場份額。
同時從2018年到2021年,叮噹健康陷入了長達4年的持續虧損。不僅累計虧損數額超過28億元,而且每年的虧損數字都保持着遞增狀態,在招股書中也沒能看出止損盈利的苗頭。
如此成績,真的適合再度衝擊港股IPO嗎?
市場定位失準成本壓力過大,叮噹健康除了上市“別無選擇”?或許,除了上市,叮噹健康已經很難找到更好的出路了。
根據招股書信息,從2018年至2021年,叮噹健康的淨虧損額分別為1.03 億元、2.74億元、9.20億元、15.99億元。與之相應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85億元、12.76億元、22.29億元、36.79億元。
從數據的對比中明顯能夠看出,叮噹健康的營收數據增長,大概率是建立在高昂的成本基礎之上,也即是我們常説的“燒錢做市場”。尤其是在2021年,叮噹健康的營收增長增速明顯放緩,但是虧損額仍保持着高幅度增長。
對於一家以數字零售藥房為主營業務、建立在互聯網經濟邏輯上的醫療企業而言,當無止境地燒錢換不回應有的營收反饋時,可能就已經到了比較危險的境地了。
哪怕專業機構預測,數字零售藥房在2022年的市場規模能夠達到3272億元左右,未來十年內更是有希望突破萬億規模。但是行業潛力再如何廣闊,也要有能力活到潛力變現的那天才行。
通過天眼查可知,叮噹健康從2018年至今,累計融資金額大概在40億元人民幣左右。以4年虧損接近29億元左右的歷史,外加淨虧損額的增長幅度,如果沒有新的資金注入,或許2022年就足以讓叮噹健康面臨不小的資金鍊壓力。
因此,或許是為了拓展更為有效的融資渠道,叮噹健康才會頂着並不好看的財報“成績單”,再次來港股碰碰運氣。至於叮噹健康為何會走到如今這一步,大概是因為這兩個原因——
- 輕資產模式轉型重資產,造成了大量沉沒成本。
在早期階段,叮噹健康和大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一樣,以線上交易平台的身份和線下藥房進行合作,依靠成本較低的輕資產模式搶奪市場份額。但是在藥品供應、費用標準、配送時間等方面都頻繁出現問題,直接影響了“28分鐘送藥上門”的品牌定位。
因此從2016年開始,叮噹健康轉向“自營藥房+自建配送團隊”的總資產經營模式,更是在2018年啓動了“百城千店”的計劃。然而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12月,叮噹健康的線下自營藥房數量只有348家,覆蓋城市也僅有17個。
大規模鋪設線下藥店和組建配送團隊,毫無疑問需要消耗大量的資金和人力,而且在形成足夠的規模之前,也很難帶來大量的營收賦能。叮噹健康在轉型過程中,造就了大量的沉沒成本,眼下除了繼續追加投資外,似乎並沒有更好的選擇。
- 市場定位失準,難敵線下藥店和主流外賣平台。
受限於規模和輻射區域,叮噹健康的自營藥房很難與傳統線下藥店產生正面競爭。同時經過多年來對市場的培育,消費者也更傾向於前往同仁堂、張仲景、國大藥房等,更具備安全保障的連鎖藥店購買藥物。
即便擁有自建的配送團隊,但是在具體的配送體驗上,也很難超越有着成熟配送體系的美團、餓了麼等主流外賣平台。而且在APP推廣和流量獲取上,叮噹健康也和外賣平台有着極為明顯的差距。
不過,叮噹健康所面對的問題並非獨一份,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中,陷入類似處境的企業比比皆是。
互聯網醫療尚未走通盈利,或陷長期資金“消耗戰”從2021年3月份開始,互聯網醫療的行情就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先是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三大互聯網醫療巨頭股價驟跌,在十個月中市值合計蒸發7000億元。而後,在2021年11月國家開始加強對互聯網醫療的監管,醫療診斷服務市場變得越發艱難,各家互聯網醫療企業只能把希望寄託於賣藥上。
然而就像是巔峯時期的在線教育一樣,互聯網醫療企業在大量資本匯聚的情況下,多少有些準備不足。
- 互聯網醫療尚未走通盈利模式。
例如主營院外患者服務業務,曾獲得騰訊、紅杉資本等知名企業投資,並且在2021年10月15日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的圓心科技。從2015年開始,圓心科技獲得了超過11家資本機構的投資,可謂是深得資本市場信任,此後更是保持着營收數據的持續增長。
可是從2018年至2021年,圓心科技和叮噹健康一樣,都陷入了將近4年的連續虧損。根據財報信息,截至2021年8月份,圓心科技累計虧損11.44億元。
即便是阿里健康、中投等資本機構所看重的醫療大數據獨角獸“零氪科技”,也在2019年和2020年中面臨着不小的虧損率,每年間淨虧損數字都徘徊在5億元左右。
還有一度被稱作互聯網醫療獨角獸,有望成為“第四巨頭”的微醫。雖然3年來累計虧損將近80億元,但也還是義無反顧地在2022年4月1日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
諸如此類,各個擁有明星資本護航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尚且沒能找到優質的經營模式和盈利渠道,可想而知整個行業都在面臨着同等的困惑和焦慮。
- 燒錢做市場的互聯網打法,或許不適合醫藥產品運營。
憑藉着輕資產模式的成本優勢,互聯網企業在行業競爭中,往往會優先集中大量資金開拓市場。而後,在不斷燒錢搶佔份額的過程中,熬走資金儲備不足的競爭對手後,再收割用户尋求盈利。
只不過,這一套互聯網企業慣用打法的基礎,多半適用於零售消費品和線上服務。而醫藥產品雖然和普通消費品有着不小的重合,但在監管規則的干預下,具體銷售過程中還是無法做到隨心所欲。
再加上藥品的消費驅動具有偶然性和隨機性,整體相對低頻。並且除了個別保健藥物外,也不具備大規模營銷推廣的條件,想要尋求互聯網思維的賦能,可能還需要另闢蹊徑才好。
- 缺乏流量入口,獲客成本過高。
在叮噹健康2021年遞交的招股書中,提及了數字零售藥房的市場份額佔比。其中,叮噹健康以1%的份額位居行業第三,而排名前二的兩家企業,雖然沒有具體標明名稱,但也能夠猜測到,佔比9.7%和6.6%的應該是阿里健康、京東健康。
相比於這兩家互聯網頭部企業,叮噹健康缺乏有效的流量入口。隨着互聯網紅利逐漸見頂,線上流量的價格和獲客成本也在持續增長,阿里巴巴和京東尚且為之所苦惱,更何況是叮噹健康,以及更多的同類企業。
根據招股書信息,叮噹健康2021年用於銷售和市場推廣的開支,就佔據了總營收的22.7%,僅次於金融負債的公平值變動。
綜合來看,想要在互聯網醫療的賽道中走得更長遠,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資金成本沉澱。只是像叮噹健康這樣的企業,能否撐到轉虧為盈的那一天,説到底還是要看港股所代表的資本市場,是否認可其商業潛力了。
參考資料:
- 《叮噹健康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中金、招銀為聯席保薦人》——港股研究社
- 《叮噹健康要去IPO了,估值超110億》——投資界
- 《“快藥”28分鐘,難抵虧損28億》——泡騰V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