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中國需要企業家做什麼?

眼下中國需要企業家做什麼?

圖片來自攝圖網

編者按:本文來自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水姐,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時代永遠需要企業家

近來有一個趨勢,很長時間不出來説話的企業家們開始有公共表達了。

阿里張勇520連線商家加油鼓氣,馬化騰發了深夜朋友圈,甚至通常商業氣息濃厚的財報都開始有了感性色彩。

阿里財報發佈後,張勇在分析師會電話上説,“歷史上,任何經濟的發展總是波折前進的。長期來看,我們相信中國的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力。”

德魯克的經典名著《創新和企業家精神》裏提到企業創新的五個原則,即持續、深度的思考;理性與感性並重;專注、聚焦;從小做起;終局目標。

你看,每一點,雖説是創新的理論指引,但其實對個人和組織來説,都是困境良方。説明,越是困境,越能召喚創新和企業家精神。

特別來看第二點,創新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德魯克認為,成功的創新者既觀察數字,又觀察人的行為。德魯克強調的是,人不是機器,基於數據、趨勢、規律形成的理性推理不足以行動。現在的人工智能是高度理性的,但現實中人們的期望、價值觀、感受都受感性的支配,在普遍焦慮、普遍畏難、普遍彷徨的年代,真正的企業家,有自己的“靜定慧”。

低調,做多説少,是靜;逆風站穩,是定;價值創造,是慧。

所以,創新的感性,其實是一種高感性,那是不浪費任何遇到的痛苦和挑戰,將之轉化為昇華和超越的動力。烏卡時代,應該“低耗能,高感性”,低耗能,就是少一些恐懼和貪戀,少一些心理消耗,對於悲歡離合,成功失敗,不那麼急切地用洶湧的情緒去沉溺,風雨變幻也是常態和常識,應該交給高感性去處理,作為創新創造的素材和初心,作為新一代創新精神的發源地。

外部環境的挑戰,是所有人共擔的,疫情反覆、大國關係挑戰、監管環境,對於所有市場參與者而言,都是一樣的。壓力測試之下,誰能夠默默積蓄力量,過程中給用户解決多少實際問題,有自己的堅牢的資源組織體系和明星團隊,若還能表現出一種值得尊敬的執拗、無畏、勇氣,適度樂觀,關注獲勝場景,願意駛入風暴中心,那麼他們就是新一代真正領航的企業家。

當他們不再從眾沉浸於各方面的困擾,當他們重啓對於未來的信心和想象力,深刻地理解過歷史和人性,其實隨時都是改變和重塑的機會。

時代永遠需要企業家,但正如張瑞敏所言,“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企業家也是如此,也需要不斷調試自己,建立適應性領導力、韌性領導力,而永遠不變的則是努力為消費者創造價值,滿足消費者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馬克思語)。有超越自我的企業家,才有生生不息的企業。

在阿蘭·德波頓《工作的迷思》裏,寫到企業家精神的時候説,“人身上好像有一種天生的持久衝動,欲以創辦企業的形式表現藏在心底的熱情,實現抱負。”

儘管疫情和國際環境給企業經營帶來挑戰,但很多共識在形成,比如追求高質量,比如苦練內功,向下紮根發展。方向定了,則心定。

而真正有抱負的領航型企業家,本就有天生的持久的創新衝動,環境越難,可能創造的動力越強,心氣永在。面對難處,張勇就曾説過,“不用顯得自己多麼獨樹一幟”“但我們沒有理由做的差”。

中國企業家開始新的出發

與時代共處,與週期共處,與挑戰共處,與不確定性共處,我們期待什麼樣的企業家羣體?不但説實話,也要做實事。

2022年是所有人和組織認清自己、鍛鍊自己意志力的一年。聚焦主業,企業會更清晰對自己最重要的是什麼。供需平台服務好消費,數字化能力服務好實體,創新企業去面向未來解決問題。

心無旁騖發展好自己,便是最大的貢獻。相應而來的價值創造,也會水到渠成。

中國企業家新的出發的探索,有以下3個方面:

1、從過去比較強調市場擴張,走向更加聚焦主業,做實主業。

這方面典型代表的就是阿里,阿里原就是履帶戰略,每個階段都有自己衝鋒在前的履帶,而它的支柱正是沉積了20年的中國消費潛力。最新一季財報顯示,其平台已經服務了超10億中國市場消費者。儘管增速放緩,且3月以來受到疫情的衝擊嚴重,但在5月20日一場與商家的線上溝通中,即便企業自身也面臨巨大增長壓力,張勇還是給平台商家加油鼓勁——阿里巴巴堅定與平台商家站在一起,全力支持商家服務好中國市場的消費者,並表態“相信經濟發展中消費的力量”。

疫情給物流供應鏈帶來不小挑戰,商家生意受影響。為此,淘寶天貓針對上海推出“儂好上海”20條支持舉措;618作為上半年重要的消費節點,阿里也在全力幫助商家恢復生意。

就在不久前的510“阿里日”中,張勇對內部同學提出了類似的要求——既要有擔當的意願,也要有擔當的能力。

有了能力,才能創造價值,才夠資格談論客户價值第一。張勇為人低調務實,多次強調阿里“能力建設和價值創造的經營思想”,努力追求企業經營的知行合一,恰是這個時代值得推崇的企業家品格。

2、企業更加關注ESG(環境、社會及治理),回應社會關切,面向未來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

比如阿里上一季度把ESG首次寫入財報,併發布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第一份碳中和行動報告。阿里不僅公佈自己的減碳目標,還發揮平台優勢,創造性提出了“範圍3+”概念,與消費者和商家一起減碳。近日也啓動了“鄉村振興技術官”志願服務計劃,首批160人送技術下鄉。

比如華為5月24日召開2022年華為供應商碳減排大會,其2013年便啓動供應商碳減排試點項目。2021年華為的碳減排舉措,不僅全覆蓋供應商,而且讓領先供應商提前實現碳中和。

又比如5月16日,騰訊發佈了2021年度騰訊可持續社會價值報告,這也是騰訊宣佈“可持續社會價值創新”戰略以來首份完整的年度成績單。

ESG領航力,已經形成了一個堅實的隊列,企業在環境價值上的補位,已經漸成規模。

3、面對更加不確定的環境變化,企業需要穩紮穩打,增強耐心,並針對長遠進行投資(如核心技術、核心能力)。

例如,百度李彥宏在最新財報發佈分析會中説:“儘管與疫情相關的挑戰給我們的業務運營帶來短期壓力,但我們相信,人工智能將支撐百度的長期增長,併為中國經濟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他們強調“壓強式、馬拉松式”的研發投入,強調雲計算與自動駕駛的雙重託舉。

而阿里的長期主義賽道也非常清晰,那就是消費、雲計算和全球化。尋求“高質量發展”,張勇強調三個途徑:服務好高質量的消費者羣體,持續建設高質量的數字商業基礎設施,通過高質量科技創新開發雲計算的廣闊潛力。

所以儘管利潤下降,阿里還是在過去一個財年在技術領域投入超過1200億元,表態將繼續堅定推進高質量科技創新。讓人欣喜的是,成立13年來,阿里雲終於首次實現年度盈利。阿里雲還是國內具備“軟硬一體”自研實力的兩家雲計算廠商之一。過去十年,阿里雲以飛天雲操作系統為核心,建立了自研芯片、服務器、計算、存儲、網絡等軟硬一體的新型計算體系架構。

數字化領導力,作為“中國科技長板”的雲計算,是中國參與全球科技競賽的王牌。數字經濟將是十四五期間的增長來源的半壁江山,各行各業的數字化改造,是必經之路,只要交易成本降低。

企業家的風格,會花更多功夫用於練內功,他們更加內斂,但韌性更強,更為持久。大變局之下,重要的、標誌性的、具有“突破”“超越”“昇華”性的領導力,包括價值領導力、ESG領導力、數字化領導力、韌性領導力等等。

讓企業自身的核心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能力

資本某種程度上是最冷靜客觀的。在做選擇題時,往往能排除複雜干擾項,看到主要矛盾。所以當企業彙報放緩的增速、下降的利潤,還能收穫股價上漲,他們一定是看到了什麼。

這個現象集中發生在阿里等一批中概股身上。

這固然有外部利好的刺激,比如,當前美國經濟壓力空前,拜登政府有意改善中美關係,考慮取消加徵關税,決心避免與中國發生“新冷戰”,這對中概股而言也是利好因素。

但中概股在多次風雨飄搖之中,逆風站定的互聯網巨頭們,反覆思考、討論關鍵問題,反覆確認企業發展的核心離不開發展基本面中更關鍵的東西——當企業自身的核心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能力,其發展勢頭一定是向上的。

他們應對外界變化的時候,其實內部早就經過了多次鉅變和調整,才能在大環境逆境時刻,還能表現良好、超預期,這個時候輸出信心,可能比在平時輸出的效應高几倍。振奮人心的時刻,也要天時地利人和,在對的時間,輸出稀缺的希望和信心。

物理學定律是相對不變的,工程學的實踐在持續演變,領航企業應該有自己的組織物理學,無論周圍的世界怎麼變化,它永遠有自己堅持的東西,有自己核心的價值。

在上海靜態管理之下,最能檢驗出互聯網企業錘鍊“近場零售”的真正價值,不只是商業,還是社會、生態、生活。任何環境下,都會有相應的生活體系,人們會合力構建儘可能好的生活,這具有自驅力。在3~5月份上海,我在餓了麼訂過菜,訂過餐,訂過藥,訂過花,沒有失望過。“身邊經濟”變成了實實在在的依靠。

實際上,上海靜態管理期間,依託多年建設積累的遠場、中場、近場電商佈局,盒馬、餓了麼、大潤發、淘鮮達、天貓超市等已經形成覆蓋30分鐘達、當日達、次日自提等多層次的履約體系,成為滿足疫情下消費者生活所需的保障之一。

張勇每天跟所有人置頂討論的是為疫情期間的上海的物資配送和市民的生活保障做一些貢獻。對此他曾説,我們希望既能發揮數字商業和技術相結合的力量,又能讓業務能力和履行社會責任融為一體,為保障民生所需出一份力,盡一份心。

同頻共振,同氣相求

企業家羣體是寶貴的社會資產和發展資源。當前需要企業家們,把企業發展好,把自身能力建設好。“積累為社會做實事的能力”,已經在企業家身上看到了這樣的誠懇。

高質量發展幾乎成為政府和企業的共同追求。華為喊出高質量地活下去;阿里提出高質量增長的具體路線,並通過高質量增長積累為社會做實事的能力;百度稱要用AI技術持續推動高質量增長;騰訊可持續發展價值,提倡科技向善,藉此換檔創造更高質量發展。

企業家思想或精神的意義就是重要的問題反覆討論,重點問題重點攻克,有自己的靜(戒)定慧。

也期待有更多具體的政策雙向奔赴,促進企業在穩定市場、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中起到更大作用。

  • 作者:秦朔朋友圈創始主編。個人同名微信公眾號:水姐(id:shuijie00000)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135 字。

轉載請註明: 眼下中國需要企業家做什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