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午後,房地產板塊再度飆漲。其中,嘉凱城、廣匯物流、萬業企業、中南建設、陽光城位列板塊漲幅前五位。數據顯示,截至今日,房地產開發板塊近一週漲幅4.60%。
特殊時期,“房地產紓困項目與企業金融機構對接商洽會”終於揭開了真面目。與此同時,花樣年集團執行總裁朱國剛的一篇演講刷屏,他稱“割肉清倉要不得,壯士斷腕要不得”。
中房協這場“紓困對接商洽會”到底談了啥?
今天(7月28日)中午,浙江省房地產業協會官微首度披露,7月26日,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浙江省房地產業協會聯合主辦的房地產紓困項目與企業金融機構對接商洽會在杭成功舉辦。
官方消息指,在全體嘉賓和代表的努力下,會議達到了預期效果,一是瞭解企業在紓困方面的思路和導向。二是搭建起房企與金融機構的溝通橋樑。三是提振了行業信心。
據悉,中國房地產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宜明,副會長王惠敏,房地產金融與住房公積金和擔保研究分會秘書長汪為民、副秘書長楊薇,浙江省房地產業協會會長鬍一平,副會長兼秘書長金鷹,副秘書長兼公積金研究分會會長羅景華,綜合辦主任任琳及三角地區受邀房企、金融機構代表參會。
浙江省房協會長鬍一平作主題發言“浙江房協服務房企積極促進項目紓困”,胡一平從浙江省房地產市場概況為背景向大家介紹了省房協紓困工作中五個方面的體會和啓示:一要發揮行業協會優勢,推進形成紓困工作機制。二要引導房企把握行業發展趨勢,打造優質品牌。三要支持房企合理資金需求,房企要注重拓寬融資渠道。四要積極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幫助困難企業盤活資產。五要注重法律政策解讀,組織開展行業發展研究。
大會還設立三場主題對話環節。由省房協副會長兼秘書長金鷹與其他5位嘉賓組成的首組對話,圍繞政策解讀,房地產行業趨勢判斷,金融紓困政策落地,土地出讓金,重組併購,紓困標準,合作建議等熱點話題進行討論,從不同的行業領域提出各自的看法,充分肯定搭建房產企業與金融機構的溝通橋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花樣年朱國剛:
割肉清倉要不得,壯士斷腕要不得
7月28日,花樣年集團官方微信號發佈消息稱,花樣年控股集團執行董事、花樣年集團執行總裁朱國剛在7月25日舉辦的第6屆國際住宅產業論壇上發言表示,“房地產行業的金融屬性在下降,但是不會消失。很多老百姓包括我們自己可能超過一半的財富,都在這個行業當中,不能輕易打折、降價、甩賣,我們是為自己守護,也是為所有業主、為社會守住資產。”
他認為,如要當下存活,需堅持難而正確的事,致柔反覆以韌,第一要理解現狀,接受現狀;第二要反思,但比反思更重要的是行動;第三是團隊優先。
具體來説,朱國剛認為,目前出現的行業流動性危機,是國家對行業的定位在調整,即便是經濟支柱行業,但是現在金融屬性太強,社會對行業的看法在改變,老百姓對行業需求也產生了改變,所以開發商們需要去理解和接受現狀。另外,朱國剛稱,坐家裏覆盤反思、寫懺悔、寫改進計劃是沒用的,要勇敢地走出去,直面問題、談解決,可能更有效。
“窮日子窮過,死不了,這是我們老闆的原話。”朱國剛説,“我們提了一些要求——細盤家底、顆粒歸倉、精打細算、量入為出,其實都是一些基本經營邏輯,但過去賺錢很容易、週轉很快,基本的事情都沒做到。第二點:割肉清倉要不得,壯士斷腕要不得。這是我自己的體會。在企業出險、遇到巨大壓力的時候,很多人勸你價格不要太糾結,一把打折賣掉回現金流、先活下去才有未來,這是不對的。現在是行業性系統性出險,不是單點的困難,即使把雙手雙腳砍掉也許依然解決不了問題,所以一定要謹慎,堅持本來應該要做的事情。”
在提到花樣年目前的情況時,朱國剛説,“自公司2021年10月4日流動性危機以來,我們很努力在把該做的事情做好,但確實很難,面臨階段性資金壓力,以及有非常多外部利益相關方的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也希望大家能夠給我們更多一些解決問題的時間與機會。我們剛開過半年會,公司日子一個月一個月地過,但每個月都比上個月更好,這就是我們現在的情況。”
機構:需要更多政策從根源上拯救市場主體信心
據易居研究院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百城土地成交金額約11300億元,同比下降約55%。杭州為今年上半年賣地收入最多的城市,但土地交易金額較去年仍下降約26%。
7月12日,2022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發佈,上榜房企僅44家,營收總額為3.95萬億元,較去年的5.3萬億元下降25.47%。
據Mysteel不完全整理,截至7月27日,已有48個城市出台了各類穩樓市政策,部分地區為鼓勵樓市成交,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措施,包括預發補貼、獎勵中介等。針對部分樓盤延期交樓的問題,各地也陸續公佈了相關保交樓措施。
華泰證券認為,地產業主風波以來,我們看到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已經開始積極回應,傾向於市場化解決當前風波項目。當前房地產困局的核心還是在於大規模民企信用垮塌帶來的負反饋,我們認為如果要緩解當前地產鏈條持續的下行趨勢,僅僅市場化政策是不夠的,需要更多的政策從根源上拯救市場主體信心,尤其是購房人和民企信心。
本文源自財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