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銀保監會近期披露的1月份保險業經營情況顯示,1月份險資規模進一增長,截至月末增至21.99萬億元,不過險資配置於權益資產的規模卻有所收縮。
《證券日報》記者對比逐月險資運用數據發現,今年1月末險資對股票與證券投資基金(下稱“基金”)的配置餘額環比縮水267億元,這是自去年6月份以來,險資股票與基金配置餘額在環比連續增長7個月後首次下降。
險資向來以穩健投資、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著稱,其調倉動向也備受二級市場關注。險資配置餘額的變化主要與兩大因素有關:一是主動增減倉;二是公允價值變動。從今年1月份A股市場及權益市場走勢來看,險資重倉的銀行、地產龍頭股及其他行業藍籌股並未出現大幅回撤,甚至出現一定幅度上漲。由此不難推斷,1月份險資公允價值縮水的可能性較小,小幅減倉的可能性較大。
股票和基金配置餘額微降
銀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末,險資配置於股票與基金的餘額合計29554億元,佔險資運用餘額的13.4%。險資1月份微調大類資產的跡象較為明顯:對債券的配置餘額佔比環比提升1個百分點,對銀行存款的配置餘額環比提升0.03個百分點。相反,對股票和證券投資基金的配置餘額佔比環比降低1個百分點。
自去年5月份險資對股票與基金的配置餘額出現環比下滑後,從去年6月份以來直到去年12月份,險資股票與基金的配置餘額已連續增長7個月,為何險資在今年1月份選擇壓縮權益資產配置規模呢?
對此,不同的險資機構有不同的見解,原因主要歸結為以下幾點:一是白馬股短期漲幅較大;二是債券市場利率上行;三是通脹預期有上行壓力等。
一家中型壽險公司副總經理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險資配置更偏向高信用固收類資產,即使配置權益類資產,也會偏向類“固收化”資產。險資並非不追求高收益,但安全性和穩健性是險資首要考慮的問題,因此對權益市場的風控更為審慎。
去年以來,白馬股持續大漲,並在今年年初出現急速上漲,引發了險資機構對A股估值泡沫化的擔憂。中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於春玲表示,過往一年,當固定收益資產貢獻收益空間不斷縮窄時,市場參與者普遍將目光轉移到權益市場,在向權益資產要收益的同時,也推升了權益資產的估值屢創新高。國內權益市場的“掐尖”效應更加明顯,高估值板塊屢創新高,部分板塊不排除投資者因缺乏安全感向確定性擁擠交易的可能性,因此,對資產局部過熱後的大幅波動和系統性風險不可不防。
中國人壽旗下的國壽安保基金也表示,春季行情的基礎在於相對寬鬆的流動性環境。市場快速上行後,整體估值已達到階段性偏高位置;部分“抱團股”漲幅較大,存在一定程度的“超買”,短期回撤壓力相對偏大。另外,大宗商品價格上行,引發全球通脹預期,美債利率持續上行,並帶動全球無風險收益率上行,都對權益市場帶來壓力。
今年股市仍存結構性機會
儘管1月份險資對股票與基金配置的資產額微降,但並不代表險資對全年走勢持負面態度。
平安資管多資產投資團隊負責人邢振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年是一個上市公司估值收縮與盈利回升並存的年份,需要降低對A股投資收益率的預期。
一方面,疫情後全球流動性寬鬆帶來的估值擴張是去年全球股市大幅反彈的驅動力,且A股在2019年和2020年已連續兩年實現估值擴張。今年,伴隨信用環境的逐步收緊,預計估值對A股市場的影響將趨於下降,對市場走勢不利。
另一方面,今年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長預計將比去年明顯回升,不少企業依靠穩定的供應端優勢,實現了國際市場以及國內市場集中度的雙向提升。據此判斷,今年仍會有明顯的結構性機會。
國壽安保基金認為,市場的中期方向沒有太大變化,仍是中性偏好趨勢,但短期春季躁動行情已提前結束,短期市場壓力較大。但目前調整已相對充分,後續將回歸震盪走勢。國內基本面仍向好,對部分行業尤其是中游製造業的盈利將形成顯著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