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到2022年第一季度,華誼兄弟連年虧損,累計虧損總金額高達65.73億元。市值也不斷縮水,截至8月19日,僅剩下74.63億元,跌幅超90%。
而另一邊,博納影業A股上市,開盤後頂格漲停,今日再度一字漲停,截至收盤,報每股7.96元,市值已經接近110億元。
來源:雪球網
“中國電影不會躺平。”近日,在第十二屆北影節上,華誼兄弟創始人之一王中磊談到了中國電影。
不同於脾氣直率的哥哥王中軍,弟弟王中磊的對外發言總是理性、温和,但平靜之下,卻是華誼兄弟以及整個影視娛樂行業的暗潮洶湧。作為中國第一隻影視股,華誼兄弟早已不復往日輝煌。
對王家兄弟來講,尚未過完的2022可以説是流年不利。
4月,王中軍、王中磊等人被執行約1.85億元,類似的情況已經出現三次了,想當年華誼兄弟可是隨便小賺一個億的。
6月,王中軍、王中磊連收兩份警示函,一次是未按規定履行報告、公告義務,另一次是披露業績報告與修正營收報告之間,淨利潤相差巨大。兩件事加起來,很難不懷疑,王氏兄弟試圖掩蓋公司業績太差的事實。
7月,華誼兄弟發佈公告稱,王中軍和王中磊所持公司近900萬股份被司法凍結。消息發佈同日,王中軍800萬股份宣佈解除質押,但此次解押後,兩人累計質押數量仍達到5.22億股,佔其所持股份比例的96.57%。
資本也對華誼兄弟失望了。當初,王氏兄弟和雙馬一拍即合,阿里、騰訊的投資給了華誼兄弟底氣,可商場如戰場,眼瞧着華誼兄弟的商業高樓搖搖欲墜,阿里清倉,騰訊減持,不再有任何留戀。
虧損、變賣、陷入泥淖
這幾年,錢,始終是壓在王中軍、王中磊身上的大石頭。
華誼兄弟春風得意的那段日子,王中軍為了滿足他的愛好,斥巨資在京郊地帶建立了松美術館,總面積約2200平方米,用來放置他的藏品。
王中軍揮金如土,光買名畫就花了十億元。先是花了3.77億元買下梵高真跡《雛菊與罌粟花》,後來又以2.01億元的成交價,奪得畢加索的《盤髮髻女子坐像》,此後不久,他又大手一揮買下唐宋八大家曾鞏的唯一傳世真跡《局事帖》,加上佣金總共花了2.07億元,打破當時中國書法作品的成交記錄。
馬雲曾評價過王中軍,説他是中國最懶的CEO。每天睡到中午十一點,到公司轉悠一下,剩下的時間就用來欣賞藝術、看花看樹,公司經營業務都交給了弟弟王中磊。
但市場風雲變幻,瞬息萬變,王中軍忘了一個詞,叫盛極而衰。
2018年,“手機事件”成為導火索,引發影視圈地震。崔永元微博怒撕《手機2》的導演、編劇和主演女明星,牽扯出娛樂圈“陰陽合同”事件。國家開始重點整頓影視行業,資本寒冬來臨,電影野蠻擴張時代結束了。
作為《手機2》的投資方,華誼兄弟在這場風波中受創最深,股價暴跌,外界質疑聲鋪天蓋地。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華誼兄弟開始虧損,陷入負債深淵。王中軍承認這是華誼兄弟的轉折點,“在完全沒有任何防備的狀態下,受到整個社會媒體的極為負面的攻擊。”
被逼無奈下,王中軍賣畫來抵債。
為了解決現金流的問題,王中軍接連賣掉藝術品,2018年嘉德的夜場一半都是他的畫。後來,他把心愛的梵高真跡《雛菊與罌粟花》也賣了。王中軍坦言:“為了公司的安全性,我什麼都可以賣掉,這個沒有什麼丟人的。”
王中軍曾對兒子説,“賣什麼別賣房子”,但巨大的資金漏洞,讓他被迫出售香港富匯豪庭的兩户相連豪宅。此外,王氏兄弟還四處跟企業家朋友借錢,比如馬雲、柳傳志等。面對金融機構天天催債,王中軍只道“世態炎涼”。
2019年以後,王中軍終於記起自己的主業是開電影公司,迴歸一線管理,開始參與公司所有的電影項目。2020年葉寧辭職後,王中磊負責管理電影業務,王中軍負責“電影+實景”新商業化模式的協調,華誼兄弟重回家族企業模式,但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
根據華誼兄弟發佈的2021年的年報,2021年王中軍減持股份4581萬股,套現1.51億元;王中磊減持股份3459.93萬股,套現1.11億元。華誼兄弟的拐點不知何時出現,變賣股權還債,成了王氏兄弟最後的籌碼。
大廈將傾,必有先兆。但王中軍、王中磊身在局中,未能及時看清局勢,才陷入了長時間的危機之中。
坐地起高樓
説起王氏兄弟的發家史,離不開“興衰”二字。
上世紀九十年代,商業電影市場正是一片藍海。
新中國成立後的四十多年裏,電影生產基本被國營電影製片廠把控。但改革開放後,中國商業電影伴隨着九十年代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而崛起。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改革目標,此後,電影行業也展開一系列市場化改革。
1994年,王中軍留美歸來,帶着自己碩士學位和攢下的10萬美金。他和自己小十歲的弟弟王中磊一拍即合,決定共同創業,華誼兄弟就此誕生。
創辦初期,華誼兄弟只是一家規模較小的廣告傳媒公司,但兩人憑藉着經濟頭腦和交際手腕,讓華誼在短短几年內成為小有名氣的傳媒公司。一個冷知識,中國銀行沿用至今的logo,就是王中軍設計的。
有了原始資本積累後,王氏兄弟想幹更大的事,便對電影行業動起了心思。
講到這,就不得不提到“京圈”,成型於八十年代,貫穿中國電影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它是一個個導演、演員、編劇、製片人的小圈子組成的“經濟共同體”,其中有陳凱歌、馮小剛、姜文、葛優等知名人物。
“京圈”的最大特點就是幫熟,有項目一起合作,有對手一起抵抗。比如,郭敬明當年的電影《小時代》就被“京圈”人士一致抨擊。久而久之,資源逐漸集中到“京圈”內部,“機遇多”也成其代名詞。
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出生於部隊大院,與“京圈”成員有着天然的聯繫,華誼兄弟也成為“京圈”的先鋒隊。當年華誼兄弟連着投資了三個導演的電影:一部是姜文的《鬼子來了》,一部是陳凱歌的《荊軻刺秦王》,還有一部是馮小剛的《沒完沒了》。
結果,前兩部電影都撲街了,唯獨馮小剛的《沒完沒了》收穫5000萬票房,讓王中軍、王中磊大賺一筆。
那個年代,中國缺少商業電影,國家鼓勵電影製作市場化,華誼藉着馮小剛的《沒完沒了》走出一條前所未有的新路,王中軍、王中磊也吃到了電影商業化的早期紅利。
隨後,王氏兄弟找到馮小剛,想把他挖到華誼,張口就是400萬的年薪加股份分紅。王中軍對馮小剛説:“以後你也不要到處去找錢了,你的電影我都投。”自此,兩王一馮的華誼鐵三角正式形成。
王中磊曾表示:“華誼的天下,有一半是馮小剛打下的。”王氏兄弟和馮小剛合作後,聯合推出了《大腕》《手機》《天下無賊》等熱賣電影。靠着這些作品,王氏兄弟不僅賺得盆滿缽滿,還讓華誼在電影圈名聲大噪。
而華誼的另一半江山,主要靠旗下明星。彼時王氏兄弟想要擴充經紀業務,便收購了“京圈”第一經紀人王京花的經紀公司,一大波有名藝人也跟着跳槽到華誼,比如當年的雙冰四旦。僅僅幾年,華誼太合就簽約了數百位藝人,其中大部分都是一線大腕。
王氏兄弟也很會跟明星拉關係,鼓勵他們成為華誼股東,一起加入資本的遊戲。
2009年,華誼兄弟登陸資本市場,一時風光無兩,同時也成就了一批富豪,比如馮小剛將所持股票套現,掙了2億多元。而王中軍、王中磊顯然有更大的野心,想讓華誼繼續拓展池塘。
戰略失誤,走下坡路
馬雲問過王中軍:“你究竟是想做一家賺錢的公司,還是想做一家中國的華納兄弟?”王中軍選擇當後者。
華誼上市後,王中軍提出“去電影化”戰略,提出想要做“中國版迪士尼”,從電影業務拓展到實景娛樂、遊戲,做多元化經營。
但實體娛樂是重資產業務,投資成本高,回報週期長,導致資產負債率持續走高,拖垮業績。2020年疫情的到來,更是雪上加霜,園區客流量不斷下滑,但項目的維護成本仍然存在。去年8月,華誼兄弟宣佈將控股的實景娛樂公司15%的股權,以2.25億元的價格轉讓。交易後,華誼兄弟持有實景娛樂公司39%的股權,不再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
此外,曾經為王中軍、王中磊兄弟吸金的明星也變成問題。
華誼歷史上曾有兩次明星大規模出走,第一次是陳道明、梁家輝、劉嘉玲等人,第二次是李冰冰、章子怡、周迅等人。為了繼續綁定明星,王氏兄弟不惜高溢價收購大量明星掛名公司。
2015年10月,華誼以7.56億元收購李晨、馮紹峯、Angelababy等六位明星持有的且僅成立一天的浙江東陽浩瀚影視娛樂有限公司70%股權。同年11月,又以10.5億元從馮小剛手中收購成立僅兩個月、總資產僅1.36萬元的東陽美拉70%股權。
多次併購行為導致華誼兄弟商譽減值,王氏兄弟本以為併購的公司、簽下明星會給華誼創造更多價值,但事實並非如此。
王中軍、王中磊回過頭來想好好做電影的時候,發現為時已晚。馮小剛已經過了創作的黃金期,又經歷了《手機2》等一系列負面事件,再也撐不起“馮氏喜劇”的稱號。連續兩部影視作品《只有芸知道》和《北轍南轅》差評如潮,票房低下、收視率差,最終慘淡收場。
反觀競爭對手們,這些年異軍突起,接連推出《戰狼2》《流浪地球》等多部票房超過40億的作品。今年7月30日,第36屆百花獎頒獎上,博納一家獨大,八個大獎包攬六個,而此前長達十年的時間裏,百花獎一直被戲稱為華誼的“年會”。
曾有人評論説,馮小剛老了,作品跟不上年輕人了。當時王中軍第一個跳出來不同意,還強調,“馮小剛是中國導演裏持續盈利能力最強的一個導演”。但如今,王中軍可能再也沒有當時的底氣。
十三年前,華誼兄弟成功上市,成為國內影視公司“上市第一股”,代際輪迴,江山易主,如今博納成為了內地的影業龍頭,韓寒、黃曉明、章子怡等多位明星入股,還創造上市當天市值突破百億的神話。與此同時,華誼卻掙扎在虧損的泥濘裏,債務雪球越滾越大,耗盡資本與市場的耐心。
只聽新人笑,哪聞舊人哭。於冬和他背後的博納站上新的舞台,而王中軍、王中磊正站在陰影裏,替華誼兄弟承受更多的暴風驟雨。時代曾給過王氏兄弟和華誼機會,只不過,屬於他們的光輝已經消散了。
本文源自鋅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