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公募“期中考”系列(三)|上半年新基金髮行份額6600億份,同比驟降近六成 還有這30家機構顆粒無收

由 鈄翠娥 發佈於 財經

距離上半年結束還有2天時間,年內基金髮行情況也逐漸揭曉。所謂“好做不好發”,整體來看,在2022年上半年市場震盪調整的背景下,新基金髮行情況也難言樂觀。據公開數據顯示,截至6月29日,年內新基金髮行份額較2021年同期驟減近六成。具體來看,儘管公募REITs、同業存單基金在年內發行時反響熱烈,但與此同時也有眾多新基金髮行遇冷,更有13只(份額合併計算,下同)新產品發行“折戟”。除此之外,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當前還有30家基金管理人在年內顆粒無收,至今未有新基金髮行。

上半年新發規模驟減

2022年上半年新基金的發行情況較2021年同期遭遇“滑鐵盧”。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按基金成立日來看,截至6月29日,今年以來共有748只基金髮行,發行總額達6659.05億份,同比下降58.49%;而2021年同期,則有864只新基金成立,發行總額達1.6萬億份。

具體到2022年前6個月的情況來看,數據顯示,1-5月,分別有159只、71只、182只、101只、104只新基金成立,發行份額分別為1188.23億份、337.67億份、1212.42億份、835.12億份、917.96億份;而截至6月29日,6月共有131只新基金成立,發行份額為2167.65億份。

若從細分類型產品來看,混合型基金仍是公募行業上半年發行的“主力軍”,截至6月29日,發行份額達3165.85億份,在發行總額中佔比達47.54%。同期,債券型基金的發行份額則為2797.87億份,佔比為42.02%。

對於年內新基金髮行份額驟降的原因,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表示,2022年以來,新成立的基金或多或少都面臨募集難的問題,因此,發行規模驟降是必然。究其原因,主要和今年以來,滬深指數連續下跌、個股跌幅明顯等原因有關,與此同時,大部分主動權益類基金產品也損失慘重,在此期間發行新基金,投資者的投資意願自然有所降温。

申萬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也提到,今年新基金髮行情況與去年同期相比確實比較嚴峻,而新基金髮行規模的縮水,主要和市場表現有關。今年以來,市場走勢較弱,在大盤下跌的同時,也導致新基金銷售情況較差。另外,2022年以來,部分基金產品的業績較差,包括一些頭部機構的業績情況也不是特別理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基民申購的熱情。

發行冷熱不均爆款仍存

儘管在年內市場震盪不斷的背景下,新基金髮行總額較前一年度黯然失色,但其中仍有爆款基金誕生,例如,公募REITs、同業存單基金在發行之際便受到投資者的火熱追捧,一日售罄的情況也屢有發生。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華夏中國交建高速公路REIT、國金鐵建重慶渝遂高速公路REIT均一日售罄,發行規模分別為94.15億元、47.96億元。另外,數據顯示,上半年以來,也有9只同業存單基金提前結募,其中招商中證同業存單AAA指數、景順長城中證同業存單AAA指數僅募集2天就提前結募。整體來看,截至6月29日,年內共有222只新基金提前結募。

但幾家歡喜幾家愁,年內延募及發行失敗的情況也並不少見。數據顯示,截至6月29日,年內共有354只新基金延募。與此同時,還有十餘隻基金在年內發行折戟。

具體來看,截至6月29日,年內分別有中銀證券國證新能源車電池ETF、同泰同享混合、平安中證港股通消費ETF、德邦鋭豐債券、寶盈鴻翔債券、國金成長領先混合、華富中證銀行AH價格優選ETF、金元順安泓泉純債3個月定開債、長江豐益6個月持有期債券、同泰自主創新混合、富國穩健恆遠三年持有期混合、長信民利收益一年持有混合、創金合信甄選回報混合共計13只基金髮行失敗。其中,同泰基金在上半年共有同泰同享混合、同泰自主創新混合2只產品募集失敗。

針對旗下新品接連遭遇發行失敗的具體原因,同泰基金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22年以來市場整體震盪較大,上半年不僅權益產品出現較大回撤,部分“固收+”產品的淨值也出現較大波動,導致投資者情緒比較低迷;公募基金新發情況較往年整體都有所下滑。在這個市場環境下,公司的戰略、投入資源會更多地聚焦到重點渠道和產品,產品的發行失敗也是公司經多方因素考量後的結果。接下來,公司將重點關注現有產品持營、客户服務及陪伴,目前公司產品佈局速度和數量在同類公司中具有明顯優勢,未來將把豐富產品線作為主要發力點而非追求發行數量,其中包括中短債產品、一年期持有期權益產品及同業存單等產品。

此外,桂浩明還提到,相關機構缺乏影響力,或基金經理的知名度較差,也可能導致基金髮行失敗。另外,在發行折戟的機構裏,也不乏大型機構,這可能與產品設計有一定關係。從現實情況來看,要想吸引投資者,還是要靠業績説話,畢竟現在的市場不是一“基”難求,還是需要基金管理人設計相對優秀的產品,才能吸引投資者。

年內30家機構顆粒無收

在年內新基金髮行頻頻遇冷的同時,北京商報記者還注意到,也有部分機構截至當前顆粒無收。據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29日,剔除正在發行及等待發行的產品,年內仍有中庚基金、中海基金、朱雀基金、華宸未來基金、長安基金等30家基金管理人未有新基金髮行。值得一提的是,30家機構中的合煦智遠基金、江信基金、金信基金、凱石基金、明亞基金、先鋒基金、益民基金、中科沃土基金共8家基金管理人在2021年度也未有產品發行。

北京商報記者就未在年內發行新基金的情況採訪上述部分機構。中海基金相關人員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上半年未發新基金是由於疫情影響,目前公司已經拿到了准予發行新基金的批文,預計將在下半年發行新產品。

某知名公募內部人士則向北京商報記者提到,其所在公司目前沒有發行新品的計劃,主要是因為和公司的戰略定位有關,“我們一直走精品路線,發一個產品就把每個產品業績做好,不會為了發而發”。

展望下半年的發行趨勢,業內人士則持不同態度。龔濤認為,“下半年隨着市場回暖,主動權益類基金的市場規模或有所增長,這種增長勢頭猶如股市反彈而不是反轉,主要原因在於當前全球經濟低迷,外部環境不穩定,疫情影響仍未消退,只能等待投資意願緩慢回升”。

桂浩明則認為,2022年新基金髮行的情況可能不會太樂觀。“基金髮行和市場一樣,有高潮有低潮,有大年也有小年,在市場真正回升後,這一局面或有望得到改變。但現在,更多的還是要從今年的市場當中吸取經驗教訓,練好‘內功’,真正提高給投資人的回報,這才是新基金持續發行的基本保障”,桂浩明如是説。

北京商報記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