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誰才是中國的國運指數?

由 諸葛寒香 發佈於 財經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金角財經,作者 | 角爺

投指數就是投國運,這句如今被基金圈四處傳頌的金句,最初是來自巴菲特在2015年的致股東信中。

在這封信中,巴菲特其實是這麼説:240年來,和美國打賭一直是一個可怕的錯誤,而且現在仍然不是開始的時候。

這句話也被延伸為另一句投資名言“沒有人可以靠做空自己的國家而成功”,而把指數和國運結合起來,則要追溯到更早的十年前。

在2005年的致股東信中,巴菲特寫道:由於高額的管理費用,主動管理基金的長期總體表現還不如低成本的被動型指數基金。

此言一出,華爾街的基金經理們一片譁然,在爭論數年之後,巴菲特拋出一個以50萬美元為賭注的“十年賭局”:

從2008年1月1日開始,沒有職業投資人可以選出一個由至少5只對衝基金組成的投資組合,能在十年後擊敗無人主動管理的標準500指數基金的表現

譁然變成沉寂,最終只有一位基金經理出來應戰,等到十年以後,巴菲特如願以償贏下賭局,標普500指數輕鬆擊敗了對賭的對沖基金。

在之後的很多年中,標普500指數成為巴菲特唯一公開推薦的投資品種,甚至在提到自己的遺囑時直言,90%全放在低管理費的標普500指數基金裏

自1957年問世以來,標普500指數已經走過半個世紀,無論是歷史表現還是成分股變遷,無可爭議地成為美國的國運指數。

而成立至今30餘年的A股,似乎還沒有找到屬於中國人的國運指數。

01 先天不足的滬指

3000點玩十年。

但凡在A股中摸爬滾打過幾年的股民,對這句話都不陌生,而3000點説的正是滬指,可以説在股民心中,A股幾乎就等於滬指

滬指,全稱“上海證券綜合指數”,又稱上證綜指。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上交所)開業,這一天也正是滬指的基日,起步100點。

滬指的成分股就是在上交所上市的股票,反映的是上交所上市公司的整體表現。

但是,A股不止一個交易所,同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深交所)成立,並在1994年7月推出了專屬的股指深證成份指數(深證成指)。

截止2022年3月23日,上交所上市股票2111只,總市值47萬億;深交所上市股票2650只,總市值34萬億。

數據來源:上交所、深交所

無論是數量還是體量,深交所與上交所已經旗鼓相當,僅從這一點來説,滬指就無法代表A股的整體表現。

即使只看滬指本身,也被業內人士詬病“失真”已久。

2020年全國兩會上,有代表提出滬指編制方法有待優化,一石激起千層浪。

知名經濟學家李迅雷對此表示,從2006年開始,“滬指失真”已經成為一個市場上上下下盡人皆知的專有名詞。

他給出一組數據對比:

2000年中國GDP突破10萬億元,2019年已達99萬億元,幾乎翻了10倍;

2000年滬指就已經達到2000點,而到2020年5月仍未突破3000點。

10倍的GDP與50%的股指漲幅,反差不可謂不大,也證明滬指確實很難撐起國運指數的門面。

指責滬指失真的原因很多,普遍提到的有這麼幾點:

一是新股加入指數太快,在上市後11個交易日就能計入指數,但往往這個時候是股價最高點;

二是不剔除虧損股,通常虧損股戴帽ST,就會連續跌停,從而拖累指數;

三是按照總市值計算權重,而總市值大的公司往往流通股少,這些少量的流通股卻能對滬指產生較大的影響;

四是上證指數成分股太舊了,大頭都是傳統的金融股能源股等,高端製造、數字經濟等沒有在指數中體現。

2020年7月,滬指實施新的指數樣本調整規則,針對性修改了上面提到的前兩點,推遲了新股計入指數的時間、剔除了ST股。

來源:中證指數官網

至此,關於滬指失真的討論告一段落,但是如今來看,滬指的表現似乎並沒有明顯改善。

02 營養不良的滬深300

在A股之中,要説最像標普500指數的,非滬深300指數莫屬。

從指數編制來看,滬深300指數由滬深市場中規模大、流動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股票組成,標普500包括紐約證券交易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的500強公司。

從市值佔比來看,標普500指數總市值佔美股總市值達到80%,滬深300指數佔A股總市值近60%

或許正因為如此,滬深300也成為最被基民熟知的指數,也是投資入門最被推薦的指數基金。

但是,如果對比GDP增速來看,就如同滬指一樣,滬深300也跑不贏

滬深300指數誕生於2004年,起步1000點,到2020年底達到4940點,累計上漲4.9倍;

2004年中國GDP是16萬億元,2020年中國GDP達到101萬億,累計增長6倍多。

同樣在這16年內,標普500指數從1000點漲到4766點,漲了4倍多;美國GDP從12.21萬億美元增至20.94萬億美元,漲了不到兩倍。

跑不贏國運,可能與滬深300指數的行業分佈有較大的關係。

金融行業是滬深300指數中的第一大行業,而金融行業是傳統且典型的週期性行業,長期成長性一般。

而標普500指數中的第一大行業是信息技術,第二大行業是醫療保健,成長性更為突出。

來源:標普指數官網

行業分佈上,標普500指數也更加均衡,這是因為不同於滬深300指數,標普500指數不單純按照上市公司的規模來選股票。

標普500指數增加個股的考量有6項標準,除了市值以外,還包括考量產業經濟地位、公眾持股數量和交易流動性、財務活力和運營狀況等,如果是出現不在原本分類中的新興產業,只要符合前述標準,也可以考慮加入。

換句話説,標普500指數選股時會充分考慮行業的平衡,呈現出行業分佈和公司體量都比較均衡的特徵。

對比來看,滬深300指數的選股策略不太靈活,單純按照總市值排名,很容易導致頭部公司的權重原來越大,時間久了難免有頭重腳輕營養不良的感覺

03 A50登場

能夠代表國運的指數,最近幾年形成了一個共同的稱呼:核心資產

在A股中,包含核心資產的指數,通常又有一個共同點,名字裏面帶有“50”。

比如滬市的核心資產在上證50指數中;創業板的核心資產在創業板50指數中;科創板的核心資產在科創50指數中;互聯網行業的核心資產都包含在中概互聯50指數中。

甚至,在距離上交所4000公里之外的新加坡交易所,還有一個聚焦中國核心資產的指數:富時中國A50指數

該指數由A股滬深兩市中50只市值最大的股票組成,佔A股市場35%左右的市值,與上證50指數走勢相似。

以該指數作為基礎資產的富時A50指數期貨,其日常表現預測和影響A股走勢的著名指標。

如此重要的指標,卻被他人捷足先登,新加坡交易所掌控長達20餘年,成為國外機構做空A股的重要工具,對於A股股民來説,苦A50久矣

時間來到2021年8月,美國著名指數編制公司MSCI(明晟)推出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人民幣指數;10月18日,該指數期貨正式上線港交所;11月8日,易方達等多家公募基金髮行跟蹤的指數基金上市,掀起了A50指數基金的投資熱潮。

話説回來,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算得上國運指數嗎?

至少在行業配置上,比滬深300指數更加均衡。

來源:MSCI官網

根據MSCI官方説明,指數選股分為兩步:先從11個GICS板塊中各選出最大的2只股票,然後再從大盤股中選出除這22只股票之外最大的28只股票。

從行業入手選股的策略,就避免了以往寬基指數唯市值選股的缺陷,能夠更全面覆蓋新興產業的龍頭公司。

來源:MSCI官網

從前十大權重股來看,不僅有以茅台、招行為代表的傳統“茅指數”老字號,而且也包含以寧德時代、隆基股份為代表的新興“寧組合”,聚齊了A股新老核心資產。

MSCI A50指數的構成,也映射出中國經濟產業的變遷,傳統的“茅指數”被認為是過去20年地產經濟週期的代表,而隨着“房住不炒”政策深入,地產拉動經濟的引擎逐步冷卻。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中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峯,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雙碳”戰略確立後,新能源也被認為是中國經濟未來彎道超車的新引擎。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MSCI A50指數確實有國運指數內味了。

不過,需要看到的是,MSCI A50指數的成分股均為大陸與香港互聯互通個股,本質上體現的是外資對A股的投資審美,好聽點説叫做“跟着聰明錢投資”,難聽點説,中國核心資產的定價權還是在捏在別人手中

世界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伴隨着俄烏衝突和中概股監管分歧,金融戰的擔憂與威脅與日俱增,對於剛過而立之年的A股來説,掌握核心資產的定價權,打造出藏富於民的國運指數,還尚需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