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思科技取消蘋果"特別關注"
儘管“果鏈”的光環不再閃耀,但蘋果備貨iPhone 14還是大大提振了蘋果供應鏈企業的三季度業績。
近日,藍思科技發佈2022年第三季度報告。報告顯示,藍思科技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23.93億元;歸母淨利潤10.64億元,同比增長7.61%;扣非歸母淨利潤10.32億元,同比增長36.79%,環比大幅轉正。
值得一提的是,銷售費用、管理費用、研發費用、財務費用四項費用環比節約17.91%,同比節約41.49%。得益於成本管控能力提升,在本季度營收基本與去年持平的情況下,藍思科技盈利能力修復。
來源:Choice
從財報來看,在消費電子傳統旺季,藍思科技的主要經營指標均呈現季度改善的趨勢。不過,市場當下關注焦點卻是藍思能否獲得更多“果鏈”外的增量機會。
取消“特別關注”
不能否認,蘋果對中國手機產業鏈成型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與國內多數蘋果供應商靠蘋果成名不同,藍思科技在遇到蘋果前就已經發跡。
作為國內最早生產手機玻璃屏幕的企業之一,藍思科技從拿到TCL訂單起,引領着手機行業由塑料蓋板向玻璃蓋板升級。
在這個過程中,藍思科技也吃到了最多的紅利,先是成為中性、康佳等國產品牌的供應商,後陸續拿下摩托羅拉、三星、諾基亞、HTC等品牌的訂單。當時有這麼一句話:“只要周羣飛的工廠停工,全世界手機都要斷貨。”
2007年,即將推出第一代蘋果智能機的蘋果被藍思科技CNC雕刻技術折服,兩家企業就此開始長期的合作之旅。
從玻璃蓋板供應全球開始,藍思科技垂直整合了供應終端產品的絕大部分零組件,將藍寶石、陶瓷導入消費電子領域,首創3D玻璃工藝,逐漸成為提供ODM一站式服務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伴隨着藍思產業鏈延伸,雙方的合作領域逐步拓展至藍寶石、陶瓷、金屬、觸控等組件上。在2021年的年報中,藍思科技罕見明確披露了蘋果為其第一大客户,並且藍思2021年來自蘋果的營收佔比升至66.49%。
儘管如此,藍思的客户結構正在變得多元,智能機時代來臨後,其客户覆蓋了蘋果、三星、華為、小米、OPPO、vivo等知名品牌。
不過,為了維持和第一大客户的合作,藍思科技確實投入了最多的精力,不斷進行技術革新和設備迭代。2020年,藍思科技為了給蘋果的金屬外殼手機供貨,斥資94億元收購了金屬機殼工廠可勝科技和可利科技。
深度綁定蘋果的企業往往都面臨同一個問題,營收增長無法轉化為利潤增長。2021年,藍思科技營收452.86億元,同比增加22.6%,而淨利潤只有20.88億元,同比下降57.36%。
所以,智物科技評論認為:“中國產業鏈巨頭贏在製造,輸在只重製造;贏在成本,輸在只重成本;蘋果生意,已無錢可賺。”
然而,藍思科技仍然離不開蘋果,哪怕利潤空間小,蘋果還是藍思科技在消費電子領域最大的業績支撐。
今年來,由於疫情和經濟波動影響,全球消費電子需求疲軟。據StrategyAnalytics報告,2022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7.52%;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11.43%。
作為消費電子產業鏈中游,藍思科技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上半年,藍思科技的營業收入、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均同比下降。
行業整體下行,蘋果卻逆勢而上,彰顯出強大韌性。據Canalys調研數據,2022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連續三季度下跌,同比下降9%。但在新發布的iPhone 14 Pro和Pro Max的帶動下,蘋果以18%的份額進一步提高市場地位。
就算被吐槽“擠牙膏式升級”,蘋果在手機市場的強勢地位依舊穩固。所以,重新審視藍思科技與蘋果這段合作,藍思成為“果鏈三巨頭”是偶然也是必然。
偶然在如果藍思沒有行業領先的研發能力和產業鏈整合能力,就無法逐漸擴大在蘋果供應鏈中的影響力。而蘋果坐擁全球第一的市場份額,藍思科技想要成為消費電子供應商龍頭,就勢必會與蘋果越綁越緊。
藍思科技最大的問題是在這段合作中議價能力處於弱勢地位,這也意味着為蘋果供貨難有更高的利潤空間了。
更何況,蘋果正在轉移生產線,它與富士康在越南、印度等地設立生產工廠,還將數十家中國企業踢出了“果鏈”。
因此,哪怕蘋果仍然是重要客户,藍思科技也是時候取消“特別關注”了。
新財源:汽車電子+智能穿戴
開闢新賽道,源於新需求的誕生。
隨着新能源汽車與AR/VR兩大行業興起,藍思科技的產品有了更多應用場景。其中,藍思科技的新能源汽車業務逐步放量,成為三季報一大亮點。本季度,該業務收入10.15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八成。
新業務快速起量,得益於藍思科技將新能源汽車業務視作第二增長極,在汽車電子賽道深入佈局。
一來,是大手筆的投資建廠。2021年底,藍思科技智能汽車組件與電子信息綜合研發生產基地項目落地。幾個月前,藍思科技稱,公司在黃花園區及其他區域,包括越南有在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中控屏、B柱、充電樁等部件供應海外,在國內也會多地佈局,助推公司在新能源車領域的持續發展。
二來,是客户資源的拓展。2020年,藍思科技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客户資源僅提及特斯拉一家。而到了2022年,藍思科技新開發的客户既包括保時捷、寶馬、奧迪、現代、大眾、廣汽、上汽等汽車巨頭,也有蔚來、理想、比亞迪、小鵬、五菱、零跑、小米等一眾造車新勢力。
隨着新能源汽車行業飛速發展,一個龐大的增量市場誕生,如車載觸控顯示面板、汽車玻璃等領域都迎來利好。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112.5%。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綜合今年前三季度市場表現和第四季度車企衝刺力度加大的因素,預計今年新能源汽車全年批發量有望達到650萬輛,滲透率大概在28%左右。
產銷兩旺的新能源汽車拉動供應鏈成長增速,而藍思科技切入電動汽車供應鏈有其獨特的優勢:長期以來在防護玻璃領域、智能製造領域的技術積累。
從三季報表現來看,由消費電子到汽車電子,藍思科技逐漸步入正軌。
另外,之前趁着國內元宇宙概念火熱,藍思科技也涉足了AR、VR硬件領域。4月初,藍思科技發佈公告稱,“擬將‘長沙(二)園智能穿戴和觸控功能面板建設項目’投資總額由原來的15.15億元增加至54.06億元,項目預計2024年底全部建成達產。”
目前,藍思科技與AR、VR市場的幾大頭部玩家達成合作,主要生產金屬、塑膠、玻璃鏡片以及光學模組等結構件。這意味着藍思科技是在自身已有技術積累的基礎上拓展的新業務,可以較快進入生產環節。
重資產運營模式下,製造業不合適“跳躍”式切換賽道。進軍新能源汽車和AR、VR供應鏈,已經是藍思科技比較理想的拓展方向了,這兩個賽道都與藍思科技的核心業務足夠“坡長雪厚”,可以容得下新玩家快速增長。
新能源汽車受益於雙碳政策行業景氣度高居不下,而AR、VR硬件市場需求也在增長。據市場調研機構 WellsennXR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VR 硬件總出貨量508萬台,同比增長27%。如果能夠在汽車電子和智能穿戴領域完成佈局,藍思科技將獲得新的動能。
值得注意的是,藍思科技並不是切換賽道,消費電子仍然是藍思科技的核心業務。從蘋果最近的財報看,它還是消費電子界的王者,大中華區也依然是蘋果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不管藍思科技還是蘋果都不會放棄與彼此的合作,這個利潤微薄的“買賣”還會長期持續下去。
只不過,藍思科技不再想把雞蛋放進一個籃子裏,產業多層次佈局才是它未來的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