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丨芋頭泡藥山藥漂白,果蔬產品“美顏”傷了品質
4月9日,顧客在河北省邯鄲市一家超市選購蔬菜。 新華社 圖消費者購買果蔬等農產品,對其“顏值”較為關注,農產品分揀成為部分商家“必選項”。記者梳理近期農產品熱點事件發現,有的加工户使用違規化學藥品對農產品進行“美顏”,讓品質較為一般的農產品賣相好、賣價高。
受訪專家認為,根據市場需要適度分類包裝,“淨菜”入户,滿足了消費分層需要,但如果“為了顏值而美顏”,就會劍走偏鋒,得不償失。市場監管部門、大型批發市場、商超、加工户應形成合力,促進農產品市場高質量發展。
“高顏值”果蔬產品備受市場青睞
日前,河北邯鄲一對農民夫妻採收了650公斤菠菜,賣給當地小販,總成交價只有15元。購買菠菜的小販稱,這對夫婦的菠菜看着一般,但不想讓他們把菜丟棄,所以象徵性出錢收購。當地市場監管部門稱,出售價格雙方同意,是自願行為。
記者近日在石家莊、保定多個大型商超走訪發現,菠菜平均每公斤售價超過4元,部分盒裝菠菜每公斤價格超過8元。超市銷售人員説,盒裝菠菜長短一致、顏色鮮亮,是專門挑選出來的,因此售價相對較高。
部分受訪人士稱,一方面是650公斤菠菜賣15元,一方面是2公斤菠菜至少賣16元,除了各類中間環節需要打通外,“賣相”成為消費者是否選擇某款農產品的關鍵標準之一,近年來興起的果蔬分揀就是順應農產品“顏值經濟”而生。
在河北邯鄲永年區承包2000多畝地進行蔬菜種植的王現海説,部分超市對蔬菜品質有一定要求,很少允許品相較差的蔬菜直接進入銷售,蔬菜分揀是大勢所趨。
為此他們根據不同品類蔬菜的特點選擇在田間或冷庫進行分揀,如把顏色較紅潤、個頭差不多的西紅柿優先選出,供給大型商超和大型批發市場,剩下的西紅柿一般會賣給菜市場的商販。“蔬菜賣到商超的售價平均比賣到菜市場的售價高20%。”
邢州現代農副產品國際物流中心果蔬經銷商靳則興説,精包裝果蔬的定位是服務對商品品質有更高要求的客户,精包裝後更有利於果蔬保鮮,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損耗。
多重因素使農產品出現變了味的“求長相”
部分農產品加工者看到這個趨勢,開始使用化學藥品對果蔬產品進行“美顏”。不久前媒體曝光:河北保定蠡縣等地在加工山藥時使用了次氯酸鈉消毒液對其進行漂白,使原本表面為黃褐色的山藥變得白嫩,而次氯酸鈉是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
類似“美容農產品”不是個案。記者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發現,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人民法院2020年11月19日發佈的刑事判決書顯示,為使去皮芋頭、土豆色澤鮮豔和延長存放時間,被告人違規將焦亞硫酸鈉、一水檸檬酸放入水中浸泡去皮芋頭、土豆,後用於銷售。經檢驗鑑定,繳獲芋頭的二氧化硫殘留量不符合相關要求。
記者走訪瞭解到,農產品出現“求長相多、求品質少”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原因:
——商户過分追逐利益,農產品初級加工存安全漏洞。蠡縣部分種植户説,山藥品種繁多,其中小白嘴山藥賣價相對較高,一些收購商大量採購低價品種的山藥,經過漂白當成小白嘴山藥賣,賣得好,價格還高。
業內人士認為,不同於正規包裝食品在生產、包裝各環節都有明確規定,農產品的初級加工較為分散、隱蔽性強,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安全監管漏洞。
——部分消費者更注重農產品“長相”。不少消費者在購買果蔬時,容易被外觀漂亮的產品吸引,至於它們為何如此亮麗則鮮少關心。以“美容山藥”為例,有合作社負責人坦言,山藥從地裏刨出來,本來就帶着泥土,水洗是山藥收購的正常環節。“前幾年,消費者喜歡帶泥的,還往山藥上抹泥呢。”隨着消費者認知的變化,現在是越白的山藥銷路越好,漂白也是為了迎合市場。
多措並舉促進農產品市場高質量發展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認為,地方市場監管部門對轄區內特色農產品的初加工情況較為熟悉,應在監督加工生產方面有更大作為,同時對加工商户出現的趨向性、苗頭性做法及時研判,提升違規違法成本,確保一個區域的農產品高質量發展。
“大型商超、批發市場也要嚴把入口關。”河北新發地市場檢測中心經理黃磊説,作為華北地區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他們會對在市場內經營的商户進行果蔬食品安全培訓,對能夠提供產地證明、檢測報告、地理標識等合格證明材料的農產品,可以先銷售再抽檢;對部分中小合作社、種植户不能提供相關證明的,在進入市場前要進行農產品快檢,從而保證果蔬品質。一旦發現有不合格的情況,在立即終止商户銷售的基礎上,和當地市場監管部門聯繫,進行進一步檢查。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王秋菊説,部分消費者對果蔬質量不知如何把控,社會各界要對常見果蔬產品進行相關科普,引導正確的果蔬消費觀;新聞媒體可對此進行報道傾斜,綜合運用各類形式,加強引導效果。
(新華每日電訊)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