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極一時的“雪球”憑藉類固收與高票息吸引了一些投資者;而它的風險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關注。
8月11日,監管層要求券商自查“雪球型自動敲入敲出式券商收益憑證”。8月12日再獲消息,證監會已向多家券商發文,要求強化對“雪球”的風險管控;部分券商已經主動減少甚或暫停新產品發行。
在採訪中,北青-北京頭條記者發現,這款看似收益不錯的產品面臨着三大風險,即極端行情下的虧損風險,再流動的風險和監管風險。
結構:雪球被設計成5種收益
這個“雪球”結構理財和雪球APP,沒有任何關係。
這款叫“雪球結構”的理財產品,門檻很高,大約100萬起;市場反應,有時供不應求。
市場分析,其本質是投資者向券商賣出帶障礙價格的看跌期權,期權類的衍生品本身具有超高風險,然而在一些營銷人員的話術裏,搖身一變成了“下跌有保底”、“穩賺不賠”、“薅羊毛的好機會”。
作為一種金融衍生品,雪球結構號稱年化收益率15--20%。
根據漲跌情況不同,理財產品最終收益率也不同。根據綁定標的市場表現不同,其最終收益率也有所不同。
1. 在上漲或不漲不跌的行情裏,均能獲取確定性的年化15%的收益率。
2. 在下跌行情裏,只要能反彈到1.05元以上,一樣是15%的年化收益率。
3. 如果能反彈到1-1.05之間,則不虧。
4. 只有在下跌20%且2年後都沒漲回去的情況下,才可能會虧錢。
細節:兩處設計暗藏心思
在採訪中,北青-北京頭條發現,這是一款針對人性弱點設計的產品,球友@探普學堂發貼表示,雪球結構理財最巧妙的地方在於,它的設計讓投資人覺得自己佔了很大的便宜,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首先是投資結果清晰可見。更重要的是,在其投資的五種情況,有3種是賺錢,1種不虧,1種虧錢。讓人感覺賺錢的概率更大。
其次是敲出線很低,而敲入線很厚。觸發敲出,意味着即將賺錢,對投資人有利。觸發敲入意味着遇到風險,對投資人不利。
雪球結構理財的風險藏在不易被人察覺的小細節裏。其一是敲出被設置得非常低,常見的是103%和105%。103%代表價格上漲超達到3%就觸發敲出。敲入設置得比較“厚”,常見敲入有三檔:80%,75%,70%。這意味着掛鈎標的價格要下跌超過20%才觸發敲入事件。
其二是雪球結構中疊加了觀察日,對於敲出來説,觀察日是一月一次(非觀察日裏觸發的敲出事件,不算敲出),對於敲入觀察日則是每天——頻率上是不對稱的。
風險:極端行情下藴藏大風險
有資深網友分析認為,雪球產品存在着三大風險,即虧損風險、再投資和流動性風險和監管風險。
首先是極端情況下的虧損風險,文章表示,對於把這種結構化產品像類固收那樣推薦的渠道或者投顧,要慎重,因為他們可能自己都不知道報隱含的巨大風險,這種產品在極端風險下的虧損是很嚇人的,是收益有限風險無限的超高危投資產品。
其次是再投資風險,即產品很快敲出,投資者不能獲得足夠的投資收益,就會面臨再投資的風險。流動性風險則是,對大部分投資者而言,雪球本質上是沒有贖回條款的產品,中途想贖回下車是不行的,需要嚴格按照雪球結構產品的約定持有到期,這是流動性風險,投資者需要提前安排好資金。
第三則是監管風險。
有網友告訴記者,雖然機構將雪球產品敲入點設計的較低,普遍在25%-30%左右,但十八個月內股指出現這樣的跌幅並非完全不可能。在熊市中,股指越是下跌,雪球產品就越是會被迫買入更多的做多頭寸。然而如果一旦跌破了敲入線,股指反而會出現大量的拋盤,對市場形成更大的拋壓。這會不會形成一種多殺多的炮仗式拋售,從而引發連鎖反應?更不要説當前許多雪球產品在銷售時,宣傳普遍存在誤導。到時候虧損的投資者們必然會給金融機構們上一課。更有網友表示,面對這樣的風險,監管不可能坐視不管。
券商:主動減少新產品發行
在採訪中,北青-北京頭條記者觀察到,市場上,針對這款產品解析的文章比較多,但關於它的收益,卻鮮有人曬出成績單。
據瞭解,素來被稱“滬上三巨頭”之首的海通證券“雪球”發行期數已至92號。全稱:海通證券收益憑證智盈系列中證500雪球式第92號(SPR139)。
其中,申萬宏源“雪球”產品發行至85期,國泰君安相關數據也超40期、安信證券超20期。
監管部門上週發文,要求各證券公司持續強化風險意識,切實加強相關業務條線合規風控體系建設,將對券商發行雪球的銷售適當管理和風險管理水平加大檢查力度,對於風險管控不足的公司,將依法從嚴採取監管措施,同時對相關責任人層層追責。
已有券商開始有意識地主動減少新產品發行,甚或已於此前兩週停止新發產品,存續期產品繼續存續。此類產品存續期通常1-2年,目前其所在券商的做法是“先把新產品先停掉,之後再觀察一下監管要求”。
據悉,“雪球”產品規模已經出現了一定幅度下降。券商中國報道指出,目前雪球產品規模在千億左右,而非此前所傳“高達5000億元”。
事實上,“上架即被秒”的行情似乎沒過多久,券商卻已在監管發文前開始放慢或停下腳步。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劉慎良
編輯/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