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達達鉅虧50億上市:營收全靠“爸爸”,賺錢還很遙遠

由 寸建宇 發佈於 財經

即時配送三巨頭之一的達達集團,昨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掛牌上市。

確定發行價為16美元/ADS。其中此次上市發行規模為2000萬ADS,每ADS代表4股普通股。如果全額行使“綠鞋機制”,達達集團IPO募資規模約在3.68億美元,約合26.1億元。

在中概股齊齊準備迴歸的當下,達達選擇赴美上市並不是一個好時機。上市當天的開局就不太順利,開盤價18.30美元較發行價16美元高開14.3%,但隨後大幅跳水跌破發行價觸及15.24美元,跌幅一度達到20%。截至收盤,達達報收15.99美元/股,市值34.97億美元。

事實上,瑞幸造假事件後,中概股在國際市場的信譽大幅受損。 5月20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一位分析師對燃財經稱,如果這個法案再經眾議院通過,會直接對擬赴美上市的中國公司和已經上市的中概股有重大影響。

該法案要求證券發行人證實自身不受外國政府所有或控制,聘用海外審計公司的發行人必須對報告真實性作出保證,並接受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的審查,如果連續三年PCAOB不能對海外審計公司進行審查,將禁止發行人的證券在交易所和其他場所進行交易。

如果該法案最終通過並落地,中概股就必須接受PCAOB對會計底稿的審查,但這將違反中國的法律法規。

除此之外,瑞幸之後,納斯達克也提高了IPO的門檻,募資金額要達到2500萬美元或至少上市後市值的1/4。這也是納斯達克首次對IPO規模設定最低數額。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也在不斷加強監管,提高嚴查力度。比如據證券時報網的消息,SEC將對一位舉報人提供近5000萬美元的獎勵,該人對公司的不當行為提供了詳細的一手資料,從而成功實施了執法行為。這也是SEC舉報人計劃所授個人的最高金額。

回看即時配送行業,近十年的發展期內,爭奪物流最後一公里的戰役從未停歇。

這個賽道擁擠不堪、巨頭林立,而達達雖然背靠京東,但業務模式單一,常年虧損,營收和融資一直依賴京東、沃爾瑪,如今欲搶即時配送第一股,能收穫資本市場的認可嗎?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於即時物流企業來説,技術的差距已經近乎於無,未來要拼的是資本和人才,持續靠金主爸爸輸血的達達,似乎也難以為繼、需要上市進一步續命。

靠金主爸爸輸血撐起一片天

達達集團創始人、董事會主席兼CEO蒯佳祺在上市儀式現場分享了幾個關鍵詞,其中一個是“創造價值”——我們為所有零售商夥伴、所有品牌商夥伴、所有的用户創造更好的價值,這是我們的立身之本。

除此之外,蒯佳祺還表示:“堅持共贏。我們永遠不跟零售商競爭,我們永遠不會變成零售商,我們永遠只會幫助我們的零售商、品牌商夥伴越做越好。”

成立於2014年的達達,在2016年與京東到家合併成立了新達達,其業務自此與京東到家密不可分。招股書援引艾瑞諮詢的報告稱,其運營的京東到家以GMV計算是2019年中國最大的本地即時零售平台之一,而達達快送按訂單量計算則是2019年中國領先的本地即時配送平台。

從營收來看,2017年-2019年,達達分別實現營收12.18億元、19.22億元、 30.99億元,2020年Q1季度達到了10.99億元,幾乎要追上2017年全年的營收;增速驚人,2018年同比增長57.8%,2019年同比增長61.3%。

但具體來看業務,情況並不樂觀。

達達的營收主要分兩塊,一是服務收入,包括點對點的跑腿服務,將消費者和零售商聯繫起來的市場服務,也就是B2C的配送服務,以及線上營銷服務費和包裝費;二是商品銷售收入,主要是向騎手出售配送設備。在2019年以前,達達還嘗試過無人零售貨架,這一業務後被終止。

這些業務主要由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兩個平台承擔。其中,達達快送主要提供同城配送服務,京東到家的收入源自向商家收取配送服務費、商品銷售佣金、線上營銷服務費和包裝費。

兩項中,服務收入一直佔大頭,自2017年以來至今的佔比均在95%以上,且這部分收入很大程度上依賴股東的供血,而另外的銷售收入微乎其微。

財報顯示,在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Q1,達達淨收入的56.7%、49.1%、50.5%和37.8%分別來自京東的收入。另外,2018年、2019年及2020年Q1中,淨收入的4.6%、13.0%和14.9%來自於向沃爾瑪提供的服務。

總的來看,達達的抗風險能力弱,在過去三年裏,來自關聯方的淨收入分別佔總收入的56.73%、53.72%、63.4%。也就是説,達達半數以上的收入都得靠金主爸爸,而且依賴性逐年遞增。

從股權架構看,上市後,達達與關聯方並沒有解綁,反而進一步加深。IPO之前,京東持有達達51.4%的股權,上市後股權稀釋至47.1%。2016年6月,達達與沃爾瑪集團簽訂了業務合作協議,達達負責配送沃爾瑪集團的貨物,隨後的2018年,沃爾瑪又對達達追加了3.2億美元投資,IPO前沃爾瑪為第三大股東,佔股10.8%,IPO後股權稀釋為10.5%。

達達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常年處於負數狀態,資金補給一直依靠外部融資,自成立以來,達達先後獲DST、紅杉、京東、沃爾瑪等頂級風投基金和戰略合作伙伴的八輪投資,累計融資金額超過11億美元。

但2019年一年的現金流淨額為負的15.87億元,而目前他們賬上的現金、短期投資等資產加起來不到20億元。也就是説,如果沒有外部資金支持,IPO融資是必然選擇。

一項不賺錢的買賣

除服務方單一外,達達的業務也頗為單一,主要是即時零售和配送。

我們拆解美團的業務發現,外賣是總收入中佔比56%的核心業務,但以2019年第四季度為例,外賣訂單25.1億單,以每單不到2毛的利潤計算,利潤是5億元,僅相當於四季度整體淨利潤的1/3。

即時配送業務盈利難,在達達身上也驗證了這一點。2017-2019年,達達累計淨虧損49.97億元,加上2020年Q1虧損部分,則累計虧損了52.76億元。

錢都花在哪兒了麼?

其中,養活騎手是一大支出。財報中就點明瞭,支付給騎手的薪酬和激勵措施是運營和支持成本中最大的組成部分。而且隨着業務的繼續擴展,這部分成本將持續增加。

為了不斷教育市場吸引用户,達達還需要補貼。2018年至2019年,達達的活躍消費者從470萬增加到2440萬,但2017年-2019年間,為了爭取到這部分用户,達達向京東到家投入的激勵費用分別為3.621億元、7.825億元、9.377億元。

除此之外,在達達快送上下單的用户,達達同樣提供優惠劵或是折扣,這部分會被計入營收減少。近三年,達達在這部分的客户獎勵分別為8250萬元、9050萬元、8770萬元。

也就是説,訂單增加,騎手的成本增加;達達快送上的用户增加,成本也增加;京東到家的消費者增加,補貼費用增加。三方擠兑之下,高額虧損也就難免。

且這一模式,在達達上市之後似乎也不會有明確的改變。達達在招股書明確計劃將募集資金的約35%用於技術研究和開發,約40%用於營銷推廣和擴大用户,剩餘資金將用於公司的一般用途,包括營運資金以及潛在的策略性投資和收購。也就是説,擴大用户和推廣還是重中之重,虧損還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物流行業顧問王大力也對燃財經表示,即時配送是各巨頭為了完成自身業務或服務流程的一部分,不可缺少。但是實際賺錢能力有限。

即時配送必有一戰,達達勝算幾何?

即時配送已經發展了近十年,除了蜂鳥、閃送、UU跑腿這些主做即時配送的企業;傳統快遞業如順豐也橫插一腳,利用自家運力的空閒時間段來承接“同城急送”;美團、餓了麼兩大外賣巨頭、新零售起家的盒馬鮮生,同樣在爭奪這一市場;四輪車、兩輪車主將滴滴也在今年三月份推出跑腿業務。

業內人士楊明稱,目前即時配送的玩家主要是美團配送、餓了麼蜂鳥配送、達達集團、菜鳥點我達、順豐同城急送等幾家。整體來看,即時配送需求的網上實物消費包括餐飲外賣、商超宅配、生鮮鮮花、藥品等,其中,市場仍以外賣為主,而外賣中美團份額較大。

從模式上分,即時配送主要分為B2C 、C2C兩種。王大力稱,B2C業務模式簡單流程化,易管理,一般業務量有保障,問題是業務量不足情況下的成本問題;C2C是平台公司設計的眾包模式,理論上,點對點的速度最快,但安全管控和業務管理、人員管理的難度較大。

楊明認為,這兩種只是進入的切口有別,像美團早期的騎手從平台搶單模式、如點我達等採用的平台派單模式,各有優劣。從目前來看,C端客户是規模和流量的支撐,B端客户是深度商業價值的支撐。

他進一步表示,疫情帶來的傳統消費渠道的線上遷移,給即時物流帶來了增量。更重要的是,它是連接小B和C端的一個渠道,短期內獲得的是物流收益,但長遠沉澱的是場景數據帶來的價值,以及打通B端客户消費的入口。

根據艾瑞諮詢的報告,本地零售業仍是中國零售總額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中國本地零售市場的線上到線下滲透率僅為0.6%。而B端市場,一向是互聯網企業流量的入口,搶佔小B端,成為了各家的必爭之點。

據《2019年第1季度我國即時配送商場研討陳説》顯示,蜂鳥配送、達達集團、美團配送的市場份額佔比分別為28.4%、25.6%和24.8%。而即時配送的市場規模的增速在放緩,我國即時配送市場交易規模在2019年第三季度達到795.2億元,環比增長僅為3.5%。

但這個市場中的各家都虎視眈眈。

美團創始人王興在2020年Q1財報電話會議上講到, “疫情促進消費者有機會意識到使用我們的即時配送服務,購買餐點以外的其他物品的價值和便利性。2025年美團點評達到每天1億訂單的目標不變。”

美團的野心從來不只在外賣業務上,對非外賣業務的B2C同城配送生意也勢在必得。2019年,美團正式推出新品牌“美團配送”,同時宣佈開放配送平台,對便利店、傳統商超、近場零售、寫字樓等不同場景進行連接。

在美團逐步向生態化佈局介入包括打車等市場後,一直弱化生態外延的滴滴因為同城出行服務受到擠壓,也在今年3月份試水跑腿、貨運等業務,從“運人”走向“運貨”。

另一位巨頭阿里已開始全面佈局。今年3月,阿里全資收購即時物流創始者“點我達”,旗下的即時物流品牌“蜂鳥”也已獨立。除此之外,盒馬鮮生也成為搶佔即時配送生鮮賽道的主力軍。

在這樣的格局之下,達達靠什麼抗衡?

“除了外賣之外,即時物流更多是長尾市場挖掘需求,入局即時配送、如今逐漸崛起的幾家企業都具備超級流量入口,因此不具備超級流量入口的企業就相對被動。”楊明表示。

在他看來,達達的優勢在於有超級流量入口,可以直接導入需求,這是部分社會即時物流不具備的,京東生態圈已經包括沃爾瑪、國美等實體零售企業,背靠京東、沃爾瑪、國美等本身也有B端優勢,達達在小B端應該更有作為空間。

至於未來的競爭,楊明認為,即時配送在競爭早期是平台技術的競爭,未來主要看各家生態協同的數據獲取和駕馭能力。

*題圖來源於達達官網。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楊明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