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綠債一季度爆發1168億 易綱表示將分步建立強制信披制

由 藍樹芬 發佈於 財經

隨着國家持續推進碳達峯、碳中和戰略,國內綠色債券發行迎來井噴期。

中誠信綠金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下稱中誠信綠金)發佈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同比增加逾一倍,達到1168億元,接近去年全年發行規模的一半。而且,今年一季度綠色債券發行數量同比也增加約50%,達到78只。僅在今年3月,國內綠色債券新發數量達到47只,募資額約847億元。

對此,一位國內大型銀行綠色金融業務部門主管認為,“這背後,一方面是隨着國家持續推進環保與碳達峯、碳中和戰略,各類投資機構對綠色債券與ESG策略配置的需求驟增,給綠色債券發行營造良好的氛圍。另一方面,碳中和債的異軍突起,帶動整個綠色債券發行量與募資規模激增。”

公開的數據顯示,3月投向節能減排的碳中和債發行數量達到13只。而一季度,碳中和債在綠色債券的發行規模佔比達到58%,發行數量佔比達到45%。

在碳中和債的異軍突起下,今年3月國內綠色債券發行量佔全球綠色債券市場的比重達到約34.5%,增速高於國際市場平均水準。

不過,綠色債券發行井噴背後,還有不少瓶頸急需解決。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馬駿此前指出,雖然央行主持的新版《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徵求意見稿)已剔除“清潔煤炭技術”等化石能源相關的高碳項目,但其它綠色金融的界定標準(包括綠色信貸標準、綠色產業目錄等)尚未做出相應的調整。目前在這些標準中,有些綠色項目不完全符合國家碳達峯、碳中和的要求。

在他看來,這意味着相關部門仍需加快建立統一的綠色金融標準、完善的綠色債券信息披露制度、統一的綠色債券標準與綠色債券評級標準。

馬駿認為,碳排放與碳足跡應成為企業與金融機構環境信息披露的基本要求。他建議央行與銀保監會等部門要求金融機構對高碳資產風險敞口進行計算與披露,並在綠金試點地區推廣中英披露小組成果。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博鰲亞洲論壇期間表示,當前金融機構需要披露在銀行間市場發行的綠色金融債,報告綠色信貸的使用情況和投向。未來央行相關部門還將分步建立強制信息披露制度,覆蓋各類金融機構和融資主體,統一披露標準。

為了支持國內綠色債券發展,易綱還表示,已將綠色債券與綠色信貸納入央行貸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範疇,並設立支持碳減排的工具,激勵金融機構為碳減排提供更多資金。

碳中和債“異軍突起”探因

今年一季度國內綠色債券迎來井噴式增長,“碳中和債”功不可沒。

數據顯示,今年前3個月,碳中和債在國內綠色債券發行規模的佔比達到58%,發行數量佔比則達到45%。

按照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關於明確碳中和債相關機制的通知》(下稱《通知》)相關規定,碳中和債主要指募集資金專項用於具有碳減排效益的綠色項目的債務融資工具。

《通知》稱,碳中和債募集資金應全部專項用於清潔能源、清潔交通、可持續建築、工業低碳改造等綠色項目的建設、運營、收購及償還綠色項目的有息債務,募投項目應符合《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或國際綠色產業分類標準,且聚焦於低碳減排領域。此外,碳中和債發行人需在募集説明書重要提示和募集資金運用章節顯著標識本次募投項目預期達到的碳減排效果,鼓勵發行人在交易商協會認可的網站披露企業整體的碳減排計劃、碳中和路線圖以及減碳手段和監督機制等內容。

一家國內大型資管機構資產配置部主管向記者透露,目前碳中和債已被眾多投資機構列入優質投資標的。究其原因,一是各類金融機構對各類環保產業加大資金投入,令碳中和債發行方再融資能力得到明顯提升,增強了碳中和債的本息兑付能力,創造出足夠的投資安全墊;二是隨着國內經濟趨於綠色發展,眾多投資機構正加強ESG配置力度,具有碳減排與環保效果的碳中和債無疑是重要的配置對象。

記者多方瞭解到,不少國內大型私募基金在ESG債券投資組合裏,已將碳中和債的配置比例調高至逾50%。

資本市場的追捧,令碳中和債等綠色債券發行成本驟然走低。中誠信綠金數據顯示,若將3月綠色債券發行成本與其他可比債券(同期限同級別同券種的同類債券)平均發行利率相比,在27只具有可比較的樣本里,19只綠色債券具有一定幅度的成本優勢,佔比達到70%。

“儘管綠色債券發行利率走低,但考慮到資本追捧令其債券價格持續走高,我們依然能博取不菲的交易性獲利機會。”上述國內大型資管機構資產配置部主管指出。3月國內276只綠色債券現券交易規模達到839.79億元,同比增幅逾80%,通過高拋低吸,他們至少獲得逾0.8%的交易性收益。

評估標準與認證機制需“統一規範”

儘管一季度國內綠色金融債券出現井噴式增長,但諸多發展瓶頸依然急需解決。其中綠色項目標準不夠統一,仍然制約綠色債券市場的良性發展。

記者獲悉,儘管央行主持的新版《綠色債券項目支持目錄》(徵求意見稿)已剔除清潔煤炭技術等化石能源相關的高碳項目,但其它綠色金融的界定標準(包括綠色信貸標準、綠色產業目錄等)尚未做出相應調整,導致相關綠色債券的界定與發行標準出現偏差。

一位國內大型私募基金債券投資總監透露,他們在配置綠色債券或碳中和債時曾遇到類似狀況,某些地方煤炭化工企業將環保業務剝離出來,成立單獨主體發行綠色債券募資。考慮到這些企業發行綠色債券有助於獲得更多的再融資支持(令債券兑付安全性提升),且相關債券發行利率較高,他們還是決定對其採取標配策略。

“配置這類債券是否符合ESG投資標準,我們內部至今爭議不斷。”他直言。此外,很多綠色債券缺乏權威的綠色債券貼標認證,也令他們在配置過程存在諸多顧慮。

數據顯示,3月發行的47只國內綠色債券裏,能提供綠色債券貼標認證的債券僅有22只。

記者多方瞭解到,除了國內大型企業會積極引入國際權威綠色項目評估機構的認證機制,不少國內中小企業則主要尋求國內相關機構給予綠色債券貼標認證。但是,自2016年中國建立綠色債券市場起,市場湧現出10多家綠色債券認證機構,其中部分機構未必會實地勘察項目的綠色環保性,轉而大幅壓低認證費用開展惡性競爭以獲取業務機會,導致國內個別綠色債券存在“洗綠”嫌疑。

所謂“洗綠”,即部分煤炭化石能源企業通過項目包裝,掩蓋對環境的破壞,從而在“綠色環保”名義下發行綠色債券套取資金。

相關專家指出,要徹底解決綠色項目標準不統一與個別認證機構“洗綠”問題,相關部門需建立綠債認證機構的自律機制,其中包括建立行業准入門檻,明確具有專業經驗、符合基本條件的認證機構才能參與綠色債券認證貼標,要堅決杜絕行業出現價格戰,遏制某些機構為了搶佔市場而“偷樑換柱”。此外,相關部門需對綠色債券認證機構的認證質量與操作規範制定統一要求,並設立投訴機制,接受社會對認證機構違規操作的監督,並對不良行為給予重罰。

記者獲悉,當前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已成立綠色債券委員會。業界希望綠色債券委員會能構建國內綠色債券認證機構的自律機制,進一步規範綠色債券認證的准入、規範操作與質量管控。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樊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