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割機在山東省臨沂市平邑縣的麥田裏收割小麥(6月8日攝)。武紀全/攝(新華社發)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相互關聯的複雜系統,要防止出現合成謬誤,不把分兵把關變成只顧自己不及其餘,避免局部合理政策疊加後造成負面效應。”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強調,要防止分解謬誤,避免把整體任務簡單一分了之,更不能層層加碼,導致基層難以承受。
——————————
穩字當頭、穩中求進,是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22年經濟工作定下的主基調。會議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政策發力適當靠前。
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18.3%,二季度同比增長7.9%,三季度同比增長4.9%。這是近20多年來,除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外,少有的單季度GDP同比增速跌破5%。經濟穩增長壓力加大,在此背景下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當前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
“三重壓力”該如何應對化解?經濟增速承壓,2022年的經濟預期該如何穩定?來年的經濟工作應採取哪些新的方式方法?此次會議給出了答案。
穩住預期,在不確定性中找到確定性
此次會議上,“穩”是最為突出的關鍵詞,一共出現了25次。“穩”已經連續幾年被定為下一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
12月11日,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文秀在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舉辦的“2021-2022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擔負起穩定宏觀經濟的責任,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各方面要積極推出有利於經濟穩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縮效應的政策,努力實現明年經濟平穩開局,向好發展。“宏觀政策是穩定經濟的重要手段,穩健就是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可持續性。”
“要提高政策的針對性、操作性、管用性,抵禦經濟下行壓力,使‘六穩’穩得牢、‘六保’保得住。”韓文秀提到,明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推動財力下沉,實施新的減税降費政策,強化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户、製造業風險化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要協調聯動,跨週期和逆週期宏觀政策要有機結合。
華夏新供給經濟研究院院長賈康認為,在複雜嚴峻的局面中必須強調穩中求進,必須正視外部和內部不確定性的交織,尤其是要在不確定性中看到確定性,從而穩定預期。
在12月11日的一場公開論壇上,賈康在線上發表觀點稱,當前形勢下大家對中美兩國關係的預期不夠穩定,但要看到中美共享同一個全球產業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儘管有極個別政客試圖打壓,但中美之間不可能完全脱鈎。儘管外部環境看似“劍拔弩張”,但實際上中美企業之間並未脱鈎。
賈康舉例説,曹德旺等中國企業家準備在美國追加投資,擴大產能,受到了美國地方政府的高度評價和歡迎;很多美國企業也在中國加大投資,比如特斯拉在上海投資建造規模最大的外資單體工廠,最新款的特斯拉汽車正從上海源源不斷地供給全球市場。
“生產力決定着生產關係,中美共享一個產業鏈,生產關係就不會完全脱鈎。”賈康強調,有很多來自美國的訂單最終還是由中國企業承接,而且中國方面特別強調中美之間要“和平競爭”,更多地強調合作的可能。“我們要在看到不確定性的同時看到確定性,爭取在中美之間掌控分歧。”
給民營企業吃好“定心丸”
對於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出了精準“藥方”,包括宏觀、微觀、結構、科技、改革開放、區域等七個方面的政策,並且提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五個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初級產品的供給保障、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碳達峯碳中和。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看來,這五個問題是把理念提高到了從來沒有的高度。他提出一個問題:“是不是我們一些幹部在理解中央提出來的一些政策時,正確認識和把握還不到位?”他認為,是否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五方面,將會成為衡量明年經濟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
同樣在這場論壇上,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也指出,經濟預期的弱化與否跟政策執行有很大關係。過去有些行政力量通過數量控制的方式,過度干預市場正常運轉,導致需求收縮、供給調整、預期不穩。“明年要確保讓市場在經濟發展中成為主角,而不是靠行政的干預。可以看到,明年的政策會進入一個新的框架。”
在張軍看來,很多政策在出台時都會辯證地提出雙重甚至多重目標,強調“既要、又要”,但在執行層面往往就不夠明確,各級政府會揣摩分析哪一個目標更為重要,如果認為環保目標更重要,很可能就會傾向於加大環保力度,甚至損失一些GDP也要保住環保指標。而此次會議釋放的信號表明,明年在宏觀管理政策上或將實現改變。
“近年來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有的搞‘碳衝鋒’,有的搞‘運動式減碳’,這些都不符合黨中央的要求。”韓文秀表示,實現碳達峯碳中和是一項複雜工程和長期任務,要充分考慮國內能源結構、產業結構等基本國情,通盤謀劃,先立後破,不能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社會發展是一個相互關聯的複雜系統,要防止出現合成謬誤,不把分兵把關變成只顧自己不及其餘,避免局部合理政策疊加後造成負面效應。”韓文秀強調,要防止分解謬誤,避免把整體任務簡單一分了之,更不能層層加碼,導致基層難以承受。
今年以來,社會輿論對共同富裕、防範資本無序擴張、糧食等初級產品供給、碳達峯碳中和等話題的討論往往陷入一種誤區,認為是對企業和經營者不友好。對此,賈康指出,管理部門一定要繼續給民營企業吃好“定心丸”,要深刻領會中央糾偏的目的是支持企業創業創新。
賈康舉例稱,共同富裕的推進過程必須要有“持久戰”思維,要有更合理的配套政策體系,要在直接税改革等方面尋找方案,而不是否定發展的差異性。“決策層也給出了清晰的聲音,絕對不是要搞‘殺富濟貧’。”他補充説,“穩字當頭”的要求之一,是消除市場的種種疑慮,消除一些先富起來的社會成員的恐慌心態,理性引導社會輿論,減少極端化、非理性的觀念影響。
明年經濟關鍵還在就業
每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許多機構都會對下一年經濟走勢作出預測。
中國社會科學院在12月6日發佈的《經濟藍皮書》中預測,2021年中國經濟有望實現8%左右的增長;而考慮到全球疫情仍在持續,2022年的GDP增速預計將增長5.3%左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全球經濟將在2021年增長5.9%,在2022年增長4.9%;而中國經濟2021年將增長8%,2022年增長5.6%,增速依然快於絕大多數經濟體。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份至10月份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133萬人,提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魏建國認為最為關鍵的是明年的就業情況。“今年我們的考驗過了,明年的就業是個考驗。”
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告全文只提到3處“就業”,今年則提到了8處:解決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問題,健全靈活就業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障政策;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強化就業優先導向,提高經濟增長的就業帶動力;要繼續做好“六穩”“六保”工作特別是保就業保民生保市場主體;市場主體承載着數億人的就業創業。要繼續面向市場主體實施新的減税降費;抓好重點羣體就業,落實落細穩就業舉措。
教育部的數據顯示,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將再創新高,並且將首次超過千萬規模,達到1076萬人,對青年就業市場帶來挑戰。今年以來,一些行業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降温、收縮情況,創造和吸收就業的能力有所下降。
魏建國指出,要應對明年的就業挑戰,主要還是要讓市場主體發揮作用,“更重要的是讓經濟的每一個細胞充滿活力,能夠吸收就業”。他談到,目前加工貿易可以幫助農民工羣體就業,跨境電商幫助很多大學生就業,一般貿易解決了很多城市人口的就業。“明年在就業方面,服務業能不能有一個驚喜?這是我們很期待的。”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政策已然成為許多政策的“錨點”。12月6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要應對“三重壓力”,尤其是恢復需求、引導預期,就要讓消費發揮基礎作用,也就要實現更為穩定的就業。“消費的基礎性作用靠什麼?穩就業、穩市場主體!”
在徐洪才看來,只要保證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大體一致,就能真正支撐消費恢復和增長。而對於居民收入,此次會議也重點提及收入的三次分配以及共同富裕目標,並且對青年就業、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問題提出要求。“要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還是要把消費潛力提升起來。”而這些都建立在明年就業更加充分的基礎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