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美的集團140億回購背後 成長故事好講嗎

由 欽慶敏 發佈於 財經

大象起舞,貴在精準!
作者:何樂怡
編輯:李靜
風品:沈禾 車一
來源:銠財——銠財研究院
3月10日,美的集團現身深股通十大成交活躍股,位居深股通港資成交額第4位,股價83.66元,市值5891億元。
同花順10號數據顯示,當日港資總計成交13.03億,淨賣出2.10億元。最近一月外資累計淨賣出1.76億元;年內外資累計淨賣出3.23億元。
這樣的成績單,不算亮眼。
要知道,2021年2月10日,美的市值剛創下7539億新高。結合2020年的一路高歌,市場不乏又一萬億股呼聲,但亦不乏泡沫高估質疑。
紛紜之中,美的集團拋出了“A股史上最大回購”,堅定市場信心之意明顯。
01
140億回購與69億減持
LAOCAI
2月23日晚,美的集團發佈金額上限達140億元的回購方案,回購價格不超140元/股,回購股份將全部用於實施公司股權激勵計劃或員工持股計劃。
截至2020年三季度,美的集團總資產約3504億元,貨幣資金約664.9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資產約1128.78億元。回購資金約佔總資產的3.99%、淨資產的12.4%,堪稱大手筆。
這也不是美的集團的首次回購,自上市以來,其已花費超百億真金用於回購。如包括本次在內,已有五次之多。
直觀看,這次回購計劃展現了企業發展信心,亦有“護盤”之意。
一定意義上説,美的的牛年開局並不算“牛”。2月23日,美的集團收於90.94元,較春節前最後一交易日107.11元,下跌約17%。
家電行業分析師劉步塵認為,美的集團向來對市值管理很在意,此次回購可能是因為日前股價下跌,特意提出遠高於現價的最高收購價格,其實是在暗示投資者,公司股價還有很大的上漲空間。
然截止3月11日收盤,股價85.95元,市值6052億元。
如此利好,何以不漲反跌?“A股史上最大回購”為啥不香呢?
財經評論家皮海洲表示,美的集團的股價不低,回購對股價的刺激作用有限。長達一年的回購期也會使回購對股價的刺激作用稀釋。
還有一個矛盾點是,半年內,美的控股、實控人何享健及董事長方洪波均有大手筆減持動作。
公開信息顯示,回購股份決議前6個月,實控人何享健曾以87.01元的均價減持2741.2萬股;董事長方洪波以均價68.12元減持2000萬股;美的控股兩次分別減持1604.53萬股和2682.26萬股,減持均價分別為87.01元和67.53元。以上減持合計約69.55億元,加上副總裁張小懿所減持的15萬股,共減持約69.69億元。
左手減持,右手回購,這是什麼節奏呢?
眾所周知,企業高管、大股東減持無益市場信心,尤其是大額減持,易被視為高位套現、發展信心不足,對中小投資者負面影響較大。而回購則是展現成長信心,無外乎維護股價,市值管理兩個意圖。利空利好交織,令人摸不到頭腦。
互動易平台上,有股民就此提問。3月1日,美的回覆:“高管減持系其個人行為, 具體參見相關公告。公司回購是用於公司長期激勵,和高管減持無任何關係。”
有無關係,仁者見仁。
一邊看,上述減持也有充足理由。方洪波稱是因個人資產配置需要,美的控股和何享健則因:美的控股擬在順德北滘建設一家非營利性的醫院。
另一邊,也不乏質疑聲音,如財經評論員王赤坤認為,2018年,美的集團以28.77元的價格對高管進行股權激勵,2020年高管以約70元賣出,高管每股獲利超40元。此次,美的集團若以140元回購股票激勵高管,相當於公司每股多掏110元,這多出的成本或許侵害了小股東利益。
而對於這個“A股史上最大”,回購金額也有不同聲音。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其兩次以股份數為限的回購,最終完成數量都是剛超過預案的下限。
有網友評論:“看着梃美的,實際很壞的,5千萬到1億股。最高140元每股。最多140億元。最終公告五千多百萬股,每股五六十元,最多二三十億,還零頭都不到。這都是套路。”
語言犀利,不乏片面偏頗,但也側面折射了部分投資者的顧慮。
02
“天花板”煩惱 特色之問
LAOCAI
看預期下菜碟,是資本常態。回到是非原點,不過“信心”二字。
換言之,能否消逝質疑、打消顧慮,根本還在企業基本面。
客觀而言,作為家電一哥,美的不缺規模實力。
2020年前三季,美的集團營收2167.6億元,同比下滑1.88%,歸母淨利220.18億元,同比微增3.29%;
海爾智家營收1544.12億元,同比增長2.78%,歸母淨利63.01億元,同比下滑17.23%;
格力電器營收1258.89億元,同比下滑18.80%,歸母淨利潤136.99億元,同比下滑38.06%。
簡單對比,一目瞭然。從規模看,營收、淨利均處領先地位;從增速看,營收微跌、淨利微漲,也凸顯疫情衝擊下的活力韌性。
不過,大塊頭也有煩惱。揹負6000多億市值,美的集團也似大象起舞,如何突破成長“天花板”,釋放更多成長性,對美的而言並非易事。這或才是面對140億回購,市場依然有不同聲音的癥結所在。
尤其今年以來,後疫情引爆市場,大宗商品輪番上漲給家電製造業帶來成本壓力。原材料銅、鋁等價格不斷上揚,直接削弱了企業的盈利能力,毛利率承壓。
2月28日,美的集團發佈漲價函,由於原材料持續上漲,自3月1日起,對美的冰箱產品價格體系上調10%-15%。
價格上漲勢必影響產品銷量,可見其成本掣肘。
更急迫的是,傳統家電產業的基本盤也有成長煩惱。
數據顯示,國內家電行業市場銷售規模,2018年達到高點8211億元后開始下滑,2019年同比下降2.18%至8032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同比再降8.60%。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自2017年起,我國空調銷量開始低於產量,行業產銷率下滑。2019年我國空調產量21866萬台,超出銷量500萬台,產銷率97.9%,已出現產能過剩問題。
冰洗領域,也不算樂觀。農村保有量與城鎮接近,新增空間縮小。2019年我國電冰箱城鎮與農村每百户擁有量分別為102.51和 98.64,洗衣機為 99.20和91.57,保有量已達較高水平。
行業天花板顯現,自然無益資本信心,也為龍頭企業向上增加了難度。
自身看,美的也非“盡善盡美”。
股東回報方面,美的加權淨資產收益率(ROE)不如老對手格力。拉長時間線,2015-2019年,前者分別為29.06%、26.88%、25.88%、25.66%、26.43%,後者為27.24%、30.44%、37.44%、33.36%、25.72%。前者五年平均加權淨資產收益率26.78%,後者30.84%。
按照巴菲特的選股標準,“淨資產收益率(ROE)是衡量一家企業盈利能力大小的最常用指標,所以毫無疑問,要選擇淨資產收益率指標高的企業作為投資對象。”那麼,美的集團ROE的落差,是否就有些王者異色味道?
跨界併購帶來的高商譽也須注意。截至2020年前三季度,美的集團商譽達289.4億元。
聚焦產品,美的集團涉獵產品範圍廣泛,顯示其產品開發力強勁,但小家電等低毛利率產品也拉低了整體盈利能力,還在品牌心智上埋下隱患。
家電專家劉步塵分析,美的產品仍未走出追隨期,以及微創新期,其直言“美的沒有明顯的短板,也沒有明顯的優勢,沒有特點可能是它最大的特點。”
言語犀利,卻也值得反思。提起冰箱,人們想到海爾;提起空調,則首先想到格力;提起美的,直接佔據心智的產品又是什麼?
揹負6000多億市值,美的集團大象起舞,期許無數。要想坐穩龍頭、彰顯領軍者形象,需要更多特色競爭力、核心成長力。
03
多元化是與非 庫卡之思
LAOCAI
如何打開增量?
客觀而言,美的集團也很努力。集團整體上市、重組小天鵝、收購東芝家電、庫卡集團,收購合康新能、拿下泰國東芝壓縮機業務……
一系列戰略動作,豐富了產品線、增強了全產業鏈把控力,是其成為行業王者的一個重要原因。
2020年最後一天,美的集團將公司戰略升級為“科技領先、用户直達、數智驅動、全球突破”,着力強化美的集團科技基因,並將公司整體業務架構更迭為五大業務板塊,着重形成以家電產業為核心的多元化競爭優勢。
“要敢於進行顛覆性投資。”2021年伊始,美的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方洪波在經營年會上如是表態。他提出,在當前的大變局時代中,美的需要全面迭代,加速公司各層面的重構。
的確,消費升級、創新迭代、面對個性多元細分的市場,美的集團不乏成長可能。
只是作為家電一哥,厲兵秣馬的同時,方向選擇也很重要。是做深做精做透主業,還是熱點佈局、多點卡位?
就在上述表態的前後兩月裏,美的集團的多元化投資全面加速,收購菱王電梯、進軍半導體、投資跨境電商,全面佈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等等。
2020年12月11日,美的集團旗下暖通與樓宇事業部收購菱王電梯,正式進軍電梯業務;
2021年1月26日,美的成立美墾半導體技術有限公司,註冊資金2億元,主業為集成電路芯片及產品的製造、銷售,電力電子元器件的製造、銷售,半導體分立器件的製造、銷售等;
2021年2月1日,美的跨境電商有限責任公司、美的投資有限公司在海南成立,經營範圍分別為:製冷空調設備銷售/家用電器銷售/照明器具銷售等,以自有資金從事投資活動;
2021年2月2日,美的集團花費22.97億元成為萬東醫療的實控股東,此項收益溢價43%,萬東為國內醫用X射線機行業龍頭企業,主營業務涵蓋醫學影像設備製造與銷售及醫學影像診斷服務。
半導體、跨境電商、醫療……行業熱度、成長性不用多説,只是這種大幅度跨界,自身實力、底氣幾何呢?
的確,併購曾給美的帶來過規模快增的輝煌。企業要想做大做強,利用兼併收購模式協同效率資源,打造有競爭力的全產業鏈條。也是一條參考路徑。
但機遇與風險相伴而生,大不代表強,規模效應也可能帶來規模風險。併購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如烹小鮮、甚至如履薄冰,需要相應成熟的風控體系、整合協同體系、綜合運管能力。如選擇不慎,也可能金瓜變大雷。往期看,因多元化迷失的大鱷不勝枚舉,因商譽暴雷的案例也不乏慘重教訓。
資深產業經濟專家梁振鵬曾這樣點評美的多元化之路,“美的已經看不清自己的方向了”。
不管是否偏頗,警示之意總是好的。
往期看,也有前車之鑑。
2017年,美的集團斥資292億元,溢價36.2%收購德國庫卡。收購完庫卡機器人後,方洪波曾言:“美的找到了打開工業4.0時代的鑰匙。”
但現實潑了一盆冷水,庫卡業績開始變臉,2018年税後利潤暴跌81.2%,2019年多數業績指標為負增。2020年上半年,庫卡部分客户暫時關閉工廠並減少投資活動,使得庫卡主要業務顯著下滑。
再看國內科創板的機器人公司,九號公司等股價、業績齊升,甚至石頭科技一躍進入千元股陣營,完全不同風景。
強對比下,有投資者甚至吐槽,庫卡沒有核心技術,美的被人忽悠了。
上述評論,不乏片面有個人情緒使然,但庫卡的尷尬表現,也值美的對其多元戰略反思。
或許,這正是跨界併購的難點所在。陌生領域、陌生規則,即使王者也很容易“交學費”。
再看科技集團的大目標,美的雲計算和軟件業務尚未起量,雲服務商美雲智數2018年營收約3.5億元,2019年目標是超4億,相較美的2000多億的營收體量依然很小。
可見,雖然多元佈局,但當前甚至未來一段時間內,美的集團主要營收還是要靠家電品類。新成長空間仍在探索培育中。
04
5000億營收與5000億市值
LAOCAI
經濟學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叫做“機會成本”。機會成本與資源稀缺性有關,我們做任何選擇都是有成本的,任何選擇都是有代價的。
2018年10月19日,美的集團創始人何享健在50週年慶典表示,未來美的的目標是公司營收和股票市值雙雙達到5000億元。
2020年,美的5000億市值的願景完成,並遠甩老對手格力。2021年1月4日,甚至突破了7000億大關。
而對於5000億的營收目標,2019年,美的集團營收2782億元,同比增長7.14%;2020年前三季營收2167.6億元,同比下滑1.88%。
一個超前,一個滯後。從此看,“A股史上最大回購”有多香?提振股價市值與打開業務增量,哪個是更優解?美的集團的成長故事好講嗎?
大象起舞,貴在精準!
本文為銠財原創
如需轉載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