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管服”改革如何持續深化
浙江長興縣太湖街道便民服務中心內,個體工商户使用商事登記自助一體機,短短十多分鐘就順利完成登記領取到了營業執照。
吳 拯攝(人民視覺)
疫情防控期間,哈爾濱市公安局六順街派出所推出一款微信小程序,轄區居民可在其上辦理相關業務以及提出求助。
新華社記者 王 松攝
湖北荊州由政府工作人員“一人一企”擔任企業秘書,某高新技術企業通過企業秘書及時解決了員工返崗和復工復產審批事項等問題,迅速實現了產能和訂單恢復。
黃志剛攝(人民視覺)
核心閲讀
近年來,“放管服”三管齊下、互為支撐,成效令人矚目,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要堅持問題導向,推動政府職能持續轉變,進一步簡政放權,加強監管和服務,加快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改革成效如何?
企業開辦不到5個工作日就能辦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不超過120個工作日
“由於工作經常變動,每次都需要辦養老保險關係轉移接續,每次都非常麻煩,耗時耗力。”“我和女朋友都在新疆工作,但兩人的户口分別在河北和陝西,想領證結婚,就必須跑回老家。”
不久前,中國政府網開設“異地辦事還有哪些煩心事”欄目,不少網友紛紛上線反映問題。如今,這些羣眾的煩心事有望得到解決。
日前,國辦印發《關於加快推進政務服務“跨省通辦”的指導意見》,提出了140項全國高頻政務服務“跨省通辦”事項清單。
9月30日,國辦政府職能轉變辦公室有關負責同志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介紹,這140項高頻的“跨省通辦”事項是從6.3萬餘條網絡投票、留言基礎上,經過彙總、梳理,合併同類項以後梳理出來的。
讓異地辦事更方便,是“放管服”改革的一個剪影。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着力推進職能轉變,從“簡政放權”入手,進而推動“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形成了“放”“管”“服”三管齊下、互為支撐的改革局面,成效令人矚目。
“政府職能發生深刻轉變,長期存在的重審批、輕監管、弱服務問題得到明顯改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敬波説,各類行政審批大幅壓縮,中央層面核准的企業投資項目壓減90%,非行政許可審批退出歷史舞台,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全面實施。
前些年,浙江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很快,這項改革在全國推廣。目前,政務服務基本實現“一站式”和“網上辦理”。企業開辦原來耗時費力,現在不到5個工作日就能辦成。工程建設項目審批以前用時一兩年甚至幾年,如今不超過120個工作日。
“‘放管服’改革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顯著標志就是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增加。”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黃茂興説,2012年我國各類市場主體不到6000萬户,到去年底數量翻了1倍多、達到1.2億户。
疫情防控中,“放管服”改革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以網絡購物、快遞配送等為代表的新業態,為社區羣眾送去了生活必需品。遠程辦公、線上教育等新模式,為許多人居家工作和學習提供了支撐。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疫情精準防控、高效處置創造了條件。“無接觸”“不見面”等政務服務,有效維護了生產生活基本運行秩序、促進了企業復工復產。
短板和薄弱環節在哪?
各種限制多、門檻高、審批繁,束縛了創業創新手腳
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指出,“放管服”改革雖然取得很大成效,但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環節,營商環境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差距,進一步發展仍有不小潛力。
“今年,一些銀行推出線上信貸服務,加大對小微企業支持力度,很多市場主體不見面就能申請到貸款。這種模式快捷便利,綜合融資成本也有所下降,但還是希望貸款額度大一些、期限長一些、受惠面廣一些。”全國工商聯常委姜明説。
“在就業政策方面,應該破除影響就業特別是新就業形態的各種不合理限制。”華東政法大學副教授虞潯説,今年就業壓力很大,穩就業是“六穩”“六保”的首要任務。我國各類靈活就業有2億人左右,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但部分行業還有不少限制,一些政策規定與靈活就業方式不匹配、不銜接。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採取了不少臨時性的審批措施,隨着疫情防控形勢的變化,應該對這些臨時性審批措施重新評估,該取消的要及時清理取消,防止將一些臨時性審批長期化。”陝西省律師協會副會長方燕建議。
記者從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電視電話會議獲悉,現在市場主體反映比較突出的還是各種限制多、門檻高、審批繁,束縛了創業創新手腳。在一些領域,針對一個事項往往存在多個審批甚至是重複審批。不僅行業部門要批,綜合部門也要批;不僅有行政許可,還有公告備案、計劃目錄、佈局限制、認證檢測等管理措施;有的審批標準還相互打架,讓企業無所適從。在一些地方、一些行業,市場主體購置大型專用設備、選擇經營網點位置等,這些本應由市場主體自主決策的事項,卻需要有關部門審批。
越來越多的審批監管事項下放到地方,但相關的專業人員和技術力量卻沒有同步下沉。基層政府存在接不住、管不好的現象。
“仍有一些審批可以由事前審批轉為事中事後監管。”黃茂興説,比如,現在仍有近300類產品要辦理生產許可,130多類產品要辦理強制性認證,哪怕只是對產品外觀或不重要參數作調整都要重新辦理許可或認證。這樣的審批看似為了嚴格管理,但實際效果有限,存在有關部門疏於監管的情況。
深化改革如何發力?
從“嚴進寬管”向“寬進嚴管”轉變,使監管既“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
當前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挑戰。黨中央部署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是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的關鍵之舉。
“要想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必須並重實施好宏觀政策和深化‘放管服’改革,二者互補互促、相得益彰,既助企紓困又激發市場主體活力。”黃茂興説。
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重複審批、“一批了之”、只要權力不負責任等現象,姜明建議,對多部門重複審批進行清理,能整合的整合,該取消的取消,明確“誰審批誰負責”。應該對現有各層級的審批、各種具有審批性質的管理措施,進行系統梳理並形成清單,分類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9月4日,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副局長唐軍介紹,目前,“證照分離”改革已在18個自貿試驗區開展全覆蓋試點。市場監管總局將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區域和事項全覆蓋,從原來的18個自貿區試點擴大到全國,將自貿區的改革成果複製推廣。
對此,山東省委黨校副教授尹傳政建議,深化“證照分離”改革,在生產許可、項目投資審批、證明事項等領域,廣泛推行承諾制,實現政府定標準、企業或個人作承諾、過程強監管、失信嚴懲戒。
直播帶貨、共享經濟、手機約車……近年來,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當前,新興產業跨界經營、線上線下融合等特點更加明顯,傳統監管辦法很難適應其發展需要,必須繼續創新包容審慎監管。”虞潯説,對新興產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要多一些柔性監管,有的領域要發揮智慧監管優勢,對一些看不準、可能存在風險的,可以劃定可控範圍,探索試點經驗再推廣。
簡政不可減責,放權不是放任。政府部門放權越多,監管責任越重、要求越高。
“政府部門特別是基層政府要把主要精力用在事中事後監管上,對取消下放的審批事項要及時跟進監管,真正實現從‘嚴進寬管’向‘寬進嚴管’轉變。”王敬波説,同時,應提高監管執法規範性和透明度,減少人為干預,壓縮自由裁量空間,使監管既“無事不擾”又“無處不在”。
“‘放管服’改革不可避免會涉及現行法律法規的修改,政府部門應該主動與立法及司法機構溝通協調,及時推動相關法律法規調整和授權工作。為鞏固已有改革成果,應將行之有效並可長期堅持的做法逐步上升為制度規範,以法治手段維護公平競爭環境,保障各項改革依法有序推進。”方燕説。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0年10月29日 19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