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着瘋漲8天的創業板,終於歇了一下。
2020年的這波牛市,創業板可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很多人還沒來得及上車,車就已經飛了。
但這不妨礙咱們謹慎的投資者“以史為鑑”,從中尋找更穩妥的機會。
今天,趁熱打鐵繼續我們的“指數解析”系列,這回的主角是——創業板50指數。
年初至今漲幅71%!
今年以來,市場延續了科技成長的風格特徵,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包括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加速推進、疫情中新經濟新科技迎來新的風口等等。
與此同時,創業板註冊制釋放改革紅利,這將有利於流動性向科技成長龍頭傾斜。
在多重積極因素的刺激下,“創業板50”指數今年來累計上漲了71.07%!這個漲幅我是服氣的。
(圖片來源:蘿蔔投資)
從上圖“創業板50”過去十年的走勢可以明顯看到,雖然熊市的時候它很熊,但是一旦遇上牛市它的漲幅就會成倍放大。
創業板的風險也就體現在這,大漲大跌,持有人心臟要好。
兇猛走勢的背後
“創業板50”指數其實就是“新經濟龍頭”的聚集地,囊括了創業板受益於科技成長風潮的優質公司。
它是從傳統的“創業板”指數的100只股票中,再精選50只流動性最好的股票組成,並且一個季度調倉一次:
目前,“創業板50”指數中權重佔比最高的行業為醫藥生物、電子、電氣設備、傳媒、計算機、通信等,科技相關產業佔比超過95%,囊括創業板的各大龍頭公司,盈利能力比傳統的“創業板”指數更強。
以2019年年報數據為例,“創業板50”指數的50只成分股合計淨利潤360億元,佔創業板800多家上市公司合計淨利潤的64%,平均每家公司盈利7.2億元。
可以説,“創業板50”指數是“創藍籌”的代表,如果你看好科創板,那麼“創業板50”指數是你的不二之選。
“優勝劣汰”的保障
有人可能擔心,現在醫藥股估值都很高,如果風口不在,創業板50該怎麼辦?
寬基指數的好處,就是不斷“優勝劣汰”。
比如上週解析的“上證50指數”,6月15日進行了成份股調整,不管你覺得建設銀行多麼優質,多麼低估,只要它幾個月不漲,市值排名不在前50名,就會被“無情”踢出。
同理,“創業板50”也是這樣,如果將來醫藥股不再活躍,那麼其中的醫藥股肯定會越來越少。
這種“優勝劣汰”的操作,正是指數永生不老的秘密所在,也是指數長期向上的根本原因。
創業板啥時候漲到頭?
很多人還沒下手的原因,就是擔心抄在山頂。
其實所謂牛市,就是先上漲到讓大家覺得非常昂貴,然後再上漲到大家都覺得非常便宜。
創業板現在下手肯定是風險大於機遇,但如果你是激進型的投資者,那麼現在就是最佳的“冒險起點”。
當然,我説的不是風涼話。
客觀依據是:均線。
此刻上車的你,請務必盯住創業板指數的“10日均線”,等到真正跌破了再擔心也不遲,而等待的這個過程就是“富貴險中求”的最佳實例。
(圖中黃色的十日均線是“撤退信號”)
最後,我想再羅嗦下如何“止盈”和“止損”,畢竟太多人手癢到不行……
任何投資開始前,請務必設定好內心的底線再開始!
1、 盈利的頂線
一般止盈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主觀定法”,這個之前一直在説,就是你自己覺得,這筆投資賺多少我就滿意了,那就定多少(指數基金的定投止盈目標一般在20%到30%)。
第二種“客觀定法”,接下來我來詳細説説這種情況下止盈時機該如何判斷?
其實,止盈點和基金的種類,金額大小及股市高低點都有關係。
對於不同的基金種類,止盈點的高低是這樣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
對於不同的投資金額:金額越大的投資,止盈點稍微可以低一點;金額少的,止盈點可以高一些。
舉個例子,比如我的本金是50000元,達到10%的時候就有5000元;但是如果我本金只有500元,那麼達到10%的時候只有50,是不是收益比較低,是不是覺得可以把止盈點設高一點。
如果處於熊市的時候,可以稍微把止盈點設的高一點,牛市的時候,就可以把止盈點設的稍微低一點,這樣風險也會地應對小一些。
2、止損的底線
如果是市場正常的波動帶來的下跌,基本不用管,也就是大家都跌的時候我們不需要理會這種調整,繼續定投就好了,越跌越買。
但如果你發現,你的基金漲幅低於行業的平均水平,特別大家都在漲的時候,你的基金還在跌。
那麼你就該考慮是不是你一開始選擇的基金有問題,這時候就需要及時的止損,換一隻基金進行定投了。
如果這隻指數基金本身沒有問題,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也比較強,一般基金沒有虧損超過20%,都可以先不考慮止損,甚至可以適當加倉,攤薄成本,耐心等待機會扭虧為盈。
總而言之,不管是低估的指數,還是高估的“創業板50”指數,只要選對賽道,設好底線,就勇敢地乘風破浪吧~
(温馨提示: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