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倫鎳“史詩級逼空”背後:境外機構盯上規則漏洞“搶劫”

由 卯秀珍 發佈於 財經

  證券時報記者 魏書光

  在倫鎳上演“史詩級逼空”行情後,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宣佈暫停交易並修改交易規則。但是,“妖鎳”之妖,已成為轟動全球國際金融市場的標誌性事件。

  國內多位期貨行業專家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兩年來,國內資金在境外金融市場風險事故頻發,尤以2020年美國負油價和此次“妖鎳”為典型,兩次事件中,境外機構利用規則漏洞“合法搶劫”,惡性操作明顯。反觀我國期貨市場,經過30多年發展,形成了完備、成熟的風控監查制度,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後,實施穿透式監管,風控制度屬於全球領先。

  上述人士進一步呼籲,要繼續發揮期貨市場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高效作用,提高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水平,做大做強國內期貨市場,吸引更多國內外資金參與,形成與我國經濟規模相適應的中國價格影響力,才能切實提高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競爭力,才能真正有效避免類似事情的重演。

  交易制度推波助瀾

  3月8日晚間,LME緊急宣佈,暫停鎳交易,且預計在3月11日也就是本週五前,不會重啓鎳交易。LME還決定取消所有在英國時間2022年3月8日凌晨00:00或之後在場外交易和LME select屏幕交易系統執行的鎳交易,並將推遲原定於2022年3月9日交割的所有現貨鎳合約的交割。

  “LME被迫取消異常交易的非常規措施,恰恰説明近期國際鎳市場交易的不正常。” 一德期貨首席經濟學家郭士英認為,特殊時期的罕見行情,為風險處置增添了不少困難。

  物產中大期貨副總經理景川表示,“此次LME的措施是多次事件中最為積極的一次,也説明國內相關方面主動作為,對於快速化解事件是有效的。”回顧歷史,由於LME大户持倉沒有限制,導致對手盤利用規則進行逼倉的事件時有發生。此次,青山控股的頭寸佔比過大、合約過度集中、可交割現貨量過小或者無法按照標準倉單交割是被境外機構圍獵的主要原因。

  景川認為,由於LME做市商制度下,對於大户持倉佔比沒有相應的限制,近月合約持倉與可交割倉單也沒有必要的要求,往往導致一些企業持倉過大、過於集中,造成交割瓶頸。雖然新提出的遞延交割對於保值一方組織交割貨源有利,但事實上短期內仍然難以實現全部交割,損失難免。

  中信建投期貨公司有色金屬研究員王彥青認為,LME市場的交易制度也成為本次行情的助推因素。在俄羅斯遭到歐美製裁後,實際上相當於倫鎳期貨的交割範圍發生了重大變化,但LME對此並未提前做出充分應對。事後,LME雖然採取因應措施,取消了部分交易,但是已經對於市場本身造成了傷害。

  國信期貨分析師顧馮達表示,LME的風險控制制度中沒有大户報告制度,僅限於對清算會員的管理,而且LME的糾紛解決機制不同於其他商品交易所,是由LME的仲裁委員會根據慣例進行裁決,因此在監管規則和糾紛解決機制上與國內期貨交易所有着較為不同的機制。

  境外機構“合法搶劫”

  景川認為,倫敦鎳事件固然反映了國內參與者對國際市場規則不重視和應對不利,但是和美國2020年負油價一樣,背後都存在境外機構利用規則進行惡性操作的問題。

  兩年前的2020年4月20日,紐約商業交易所(NYMEX)的負油價問題,已將歐美資金有意利用市場交易規則漏洞謀取暴利的行徑,展現得淋漓盡致。當時,WTI原油期貨5月合約於4月21日交割,結果交割地點的油罐已滿,無法交割。事後調查報告顯示,在4月17日之前,部分投機資金已將交割地油罐裝滿,導致無法交割。而且美國交易所早就預見了負油價,並修改交易規則,允許原油期貨以負價格結算,推波助瀾,當年4月5日,正式上線支持負價格的交易系統。

  結果,美國WTI原油期貨在4月21日的5月合約在交易的最後幾個小時內,價格一度跌至-40.32美元/桶,收於-37.63美元/桶,暴跌300%,創下歷史首次負值紀錄。當時還未完成移倉的中國銀行虧損慘重。至今,沒有任何機構被提起指控。

  在此次倫敦鎳逼倉事件中,同樣是交割倉庫問題,很重要的一點是,境外機構在LME倉庫中控制了約八成的鎳倉單以及大量近月多頭頭寸。當前,Pacorini(嘉能可旗下倉儲公司)等四家公司運營着505家LME註冊倉庫,佔倉庫總數的76%。嘉能可、高盛、摩根大通等機構的交易頭寸與各自倉庫裏的庫存和倉單變化有着驚人的配合。從而使得這些國際投行等也成為逼空行情的主要力量。

  金瑞期貨分析師周維剛表示,當前倫鎳市場上演的逼倉就是一場佈局已久的逼空行為,而俄烏衝突只是事件的導火索。LME市場作為全球主要的金屬交易市場,做市商制度和會員制是其主要特徵,由於沒有國內期貨市場的限倉和漲跌板制度,同時倉單也容易被控制,信息透明度差,部分集聚資源和信息優勢的企業已經多次上演逼空或者擠倉行為。

  供應鏈和產業鏈安全

  離不開國內期貨市場

  “此次青山控股面臨的是不符合交割品級品種的交叉套期保值問題,而不是套期保值本身應不應該的問題,中國應該利用中國全球最大原料進口國的地位,加大力氣把國內期貨市場建設成全球定價中心。”金鵬期貨總經理喻猛國認為,只有提高我國期貨市場國際化水平,形成與我國經濟規模相適應的中國價格影響力,才能切實提高國內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競爭力,才能避免類似事情的重演。

  相對於這兩年境外金融市場金融風險事故頻發,我國期貨市場經過30多年發展,形成了完備、成熟的風控監查制度,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後,實施穿透式監管,風控制度可以説是全球領先。

  近十年來,國內經歷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以及2016年以來黑色系品種價格劇烈波動等市場震盪,我國商品期貨市場一直能夠經受住考驗,始終保持安全平穩運行,交易、交割、清算等業務沒有發生風險事件。

  監管方式上,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行之有效的監管理念和方式,建立完善了期貨價格漲跌停板調整、交易保證金調整、手續費管理、強行平倉、異常交易監控等風險管理制度和機制,市場監控、風險處置等相關的技術系統不斷升級,大幅提升了防範市場運行、交割等風險的能力。

  此外,在現有成熟的監管體系下,遇到突發事件、極端行情,國內期貨交易所會從維護穩定大局出發,更積極主動地用好風控“工具箱”,堅決抑制過熱交易行為,維護市場安全平穩運行。

  例如,今年來,上期所先後多次對鎳品種實施了調整手續費標準和保證金比例,包括在3月8日,對鎳期貨部分合約的日內平今倉交易手續費標準從3元/手、15元/手提高至60元/手。大商所則先後對豆粕、玉米、棕櫚油、鐵礦石、焦煤、焦炭等波動較大的品種採取了提高保證金和手續費標準、實施和收嚴交易限額等措施,並已處理異常交易行為161起,處理違規交易線索12起,堅決防範、抑制過度投機交易和嚴厲打擊違規違法行為。

  景川認為,國內市場對於保值頭寸的審批、大户持倉的比例限制以及現貨月合約的保證金要求,關聯交易的查處等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類似惡性逼倉的發生。顯然,國內交易所的限制更多,其導向是客觀、健康、有序發揮市場功能,境外交易所更多的是提供交易平台,在制度上提倡自由化、客觀披露信息的方式實現市場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