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激光雷達公司上海禾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禾賽科技”)向美國證監會正式遞交招股説明書,準備登陸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如果成功,將成為中國激光雷達第一股。
實際上,這並不是禾賽科技第一次衝擊資本市場。禾賽科技曾於2021年初遞交科創板招股説明書,但僅僅歷經兩個月後,就主動撤回上市申請,但彼時並未透露撤回科創板上市申請的原因。
業內普遍認為,對於激光雷達產業而言,2022年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大量搭載激光雷達的車型在2022年開始量產交付,2022年也被稱為是激光雷達的量產元年。招商證券分析稱,車載激光雷達將逐步成為車載雷達主力,預計2026年車載激光雷達的市場規模將超過28.75億美元,約佔整個車載雷達市場的26%,年複合增長率為66%。
獲百度、博世、小米、美團、高瓴加持,業績仍承壓
禾賽科技成立於2014年,由李一帆、孫愷、向少卿三人聯合創辦,李一帆任公司首席執行官,持股8.6%;孫愷任首席科學家,持股8.9%;向少卿任首席技術官,持股8.6%;此外,創始團隊共掌握77.9%的投票權。
此次操刀禾賽科技赴美上市的是其首席財務官謝東螢,謝東螢曾是蔚來汽車的首席執行官,曾推動蔚來汽車在美股上市。
禾賽科技一直是資本競相追逐的對象,此前其已完成共計九輪融資,募資總額接近60億元,百度、博世、小米、美團、高瓴創投等參與其融資。
按照其2021年遞交的科創板招股説明書,禾賽科技當時就處於連續虧損狀態,且尚有累計未彌補虧損3873萬元,其解釋稱是由於持續研發投入過高所致。
按照禾賽科技最新遞交的招股説明書,2019年-2022年前9個月,禾賽科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3.48億元、4.16億元、7.21億元和7.93億元;淨虧損分別達1.2億元、1.07億元、2.45億元和1.65億元。毛利率方面,2019年-2022年前9個月,毛利率分別為70.3%、57.5%、53%和44%,呈現下降趨勢。
從財務數據來看,目前禾賽科技仍未實現盈利,不過和上一年同期(虧損1.76億元)相比,2022年前9個月虧損略微收窄;同時其2022年前9個月的營收已經超過2021年全年。招銀國際研究部經理白毅陽分析稱,激光雷達企業盈利的制約因素主要與研發製造成本高和裝機量處於逐漸起量階段有關。禾賽科技方面也表示,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虧損狀態可能會繼續持續下去。
出貨量超10萬台,905nm波長或更具優勢
激光雷達產品是禾賽科技營收的主要來源。招股説明書顯示,禾賽科技基於半導體設計的TX/RX系統(激光收發系統)採用了專用集成電路/自研芯片化技術,與傳統激光雷達分立組件的架構相比具有明顯優勢;其表示,自研的芯片化技術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激光雷達性能的同時降低了功耗,目前已完成芯片化技術v1.5版本的升級,並將繼續升級和優化。
從產品來看,AT128、QT128、XT32以及FT120等是禾賽科技面向前裝量產市場推出的激光雷達產品,目前出口量超10.3萬台;此前禾賽科技方面表示,已獲得理想、集度、路特斯、高合、長安、上汽等主流主機廠共計數百萬台的激光雷達前裝量產定點。
禾賽科技方面認為,1550nm波長的激光器和接收器組件普遍存在高功耗、光纖激光器成本較高以及基於砷化鎵銦微光顯微鏡接收器靈敏度低等問題。從長期來看905nm波長或更具優勢,一方面砷化鎵材料已經在消費類電子和汽車電子領域得到驗證,產業鏈相對成熟;另一方面905nm波長分辨率更高,同時也或有利於進一步提高點頻。不過1550nm波長和905nm波長各有優劣,最終激光雷達的性能、成本和可靠性還是要看激光雷達產品的整體設計。
目前,禾賽科技暫未對外公開募資金額以及募資用途,此前其科創板上市申請時的募資用途主要適用於智能製造中心項目、激光雷達專屬芯片項目以及激光雷達算法研發項目。業內認為,對於激光雷達企業而言,當下最重要的是量產能力、產品穩定性和性價比,想要擴大盈利空間,加速規模量產是關鍵。
激光雷達尚未到爆發時刻,量產與上路驗證仍是關鍵考驗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與智能化、網聯化技術不斷融合,使得自動駕駛技術得以飛速發展,激光雷達作為自動駕駛系統中最重要的感知傳感器之一,市場規模正在不斷擴大。招商證券分析稱,乘用車和無人駕駛汽車的持續增長帶來的需求成為車載激光雷達市場的驅動因素;國信證券分析稱,預測到2027年激光雷達市場規模將增長至63億美元,對應2022-2027年年複合增長率為22%。
不過,風光的只是少數,2022年海外激光雷達上市公司正經歷一場慘淡的風暴;激光雷達鼻祖德國Ibeo公司宣告破產,而國內一級市場,激光雷達初創企業的融資情況也出現分化,市場份額向頭部廠商傾斜。
Ibeo公司的激光雷達產品採用純固態路線,但由於成本等問題,商業化瓶頸一直未能打破;海外市場中,不僅Ibeo公司日子難過,Velodyne公司等激光雷達企業的股價也持續滑坡。業內分析稱,這主要是定點訂單與實際兑現之間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且兑現時間長度也在拉長,認證週期階段多、流程繁瑣,導致量產車型裝配進展緩慢。
相對而言,國內市場激光雷達已起量,但還沒到爆發的時刻。這背後首先是價格問題。艾瑞諮詢方面分析稱,從傳統機械式到固態激光雷達,價格都是一路下探;去年激光雷達價格基本在1000美元左右,根據技術路線和廠商不同,價格會有些波動,國內部分廠家推出很多半固態產品,現在價格基本都是千元級別,5000元至9000元不等。開源證券分析稱,目前單顆激光雷達的成本價格最高仍接近一萬元。
其次是裝載位置問題。從市場上量產車型來看,激光雷達的裝載方式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裝載在車頂,另一種是裝載在保險槓上。去年集度汽車機器人的雙激光雷達方案一經公佈,便引發了一場熱議,激光雷達的裝載位置問題更是成為理想汽車創始人李想、集度汽車CEO夏一平、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以及威馬汽車創始人沈暉等爭論的話題。
再者如何保障同步完成車規級量產和產能爬坡,以及上路驗證也是當下關鍵。目前,激光雷達還在少量上車的階段,處於驗證週期;業內認為,初步預測在未來3年內將迎來激光雷達的大規模交付。禾賽科技方面表示,行業真正量產大爆發應該是在2025年。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王琳琳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