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糧集團:為糧而生 因糧而興

  日前,中糧集團發佈了年度業績單:集團2020年全年營業收入超過5000億元,利潤總額超過200億元,其中農糧核心主業利潤首次突破100億元,超同期、超預算、超歷史。記者梳理資料發現,中糧集團淨利潤同比增加值居中央企業前列,對以農糧為主業的企業而言實屬不易。

  為糧而生、因糧而興,根植農業、服務農業,在抓好生產經營、強健筋骨的同時,中糧把行業地位優勢、全球佈局優勢和專業能力優勢轉化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實際行動,打造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成為全球佈局、全產業鏈發展的農糧企業。

  聚焦農糧主業

  “十三五”時期,中糧集團以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革為契機,對旗下業務進行全面梳理,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出發,明確糧油糖棉肉乳的核心業務地位,打造了以核心產品為主線的17家專業化公司。持續主動配置資源,提升優化在國內糧油倉儲、物流、加工等環節的戰略性佈局,大力發展農糧核心主業,5年累計投資超過320億元,一批重大項目快速落地。

  中糧糧谷的成立就是一例。2016年12月,中糧糧谷專業化平台正式成立,大米業務、小麥加工業務和啤酒原料業務“三糧歸一”。目前,中糧糧谷已建立起覆蓋全國100%的省級行政區(不含港澳台)、97%的地級市、89%的區縣市場的營銷網絡,營銷網點達到18萬個,經銷商3000餘家。

  作為農糧企業,不僅要盯住營業額和利潤率,更要帶動行業發展和產業鏈增收。中糧充分發揮自身產業優勢,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成為保障農產品供給、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中糧貿易農業產業化部總經理陳濤説,以訂單農業為引領,中糧提供收儲、農事、金融等全產業鏈服務,近5年累計服務面積超1000萬畝,累計收購糧食超1000萬噸。

  遼寧省昌圖縣曲家鎮雙贏農機合作社近年來連續與中糧打交道。每年合作社都與中糧旗下中糧貿易曲家糧庫簽署“糧食銀行”合同,社員們還在手機裏裝上了“糧圈兒”App,查看實時糧價和存糧價值。“收糧之後沒落地就直接拉進中糧儲備庫,糧食損耗從以往的6%降至接近零,每畝地還可以節省30元的運費。”合作社負責人陳立斌説。

  2020年秋,連續颱風造成了吉林省部分地區玉米倒伏,持續陰雨又使收割後的糧食難以存放。對受災嚴重的農户,中糧下屬中糧貿易吉林公司最大程度保障農户利益,與當地銀行合作開通“糧閃付”功能,農民在賣糧結價之後,只需要3秒鐘就會收到賣糧款。

  在黑龍江延壽縣,中糧以“訂單農業”推進當地水稻種植、加工、品牌打造及基礎設施建設。中糧前期投入60萬元推進水稻覆膜田項目,助力其提高產量,達到有機水稻品質,從而提升溢價。中糧糧谷下屬大米加工廠與當地合作社合作,建設2萬畝水稻種植基地,按照市場需求種植優質水稻並保證收購。2020年3月開始,由當地大米加工廠代中糧加工量達2萬噸,帶動當地就業1000多人。

  經濟日報記者瞭解到,在加工環節,中糧從機器設備和工藝管理兩個方向重點發力,提高了產品質量。岳陽米業將碎米率下降4%,有效提升了大米產出率。中糧糧谷巴彥淖爾面業打造的雪花粉高端專屬工藝,既保留了小麥豐富的營養和天然麥香,又保障了麪粉各項指標領先。

  科學精準保供

  湖北武漢日均消費口糧2600噸,是中糧集團重倉佈局保障的市場之一。中糧在這裏有着完整的大米、麪粉、食用油、肉食、乳業等產業鏈佈局:3家油脂工廠、2家大米廠、1家麪粉廠、1家肉製品加工廠、1家玉米加工廠、3家乳製品加工廠。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武漢按下了“暫停鍵”,但人們的生活仍要繼續。為了讓武漢市民吃上新鮮的豬肉,武漢中糧肉食工廠春節期間一天都沒有休息,在員工到崗率只有40%至60%的情況下,平均每天生產小包裝生鮮肉接近2.7萬盒。而疫情發生之前,滿員滿負荷生產時,這一數字平均為2萬盒。

  在疫情最嚴峻的時期,中糧每天發往武漢市的大米超過200噸,麪粉麪條約50噸,食用油約300噸。在武漢各大賣場,中糧福臨門食用油佔市場近10%,福臨門、香雪的大米、麪粉和麪條佔比超過20%,而中糧“家佳康”小包裝生鮮肉佔比超30%,有力保障了武漢市場的充足供應。

  不只是湖北和武漢。2020年6月,北京疫情防控升級,中糧迅速啓動米麪油等應急保障供應機制,加大北京成品倉庫、各大電商北京倉的庫存量,日均向市場供給大米220噸、麪粉180噸。2021年1月,河北局部突發疫情,中糧明確綏化米業、德州面業、天津工廠為保供工廠,確保河北省每天能達到300噸米麪產品供給,同時調運食用油,全力保障河北“米袋子”“油瓶子”。

  面對疫情期間產業鏈上下游遭受衝擊的局面,中糧憑藉產業鏈優勢,迅速紓解上游農户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物資緊張難題,並幫助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合作伙伴及時復工復產,確保了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運轉。

  中糧為什麼能?近年來,中糧聚焦高質量發展,推進資源向主要經營品種聚焦、向關鍵環節聚焦,夯實農糧產業鏈供應鏈。疫情期間,正是依託這一完善的全產業鏈條,中糧快速建立起了協調高效、調度科學的精準保供體系。

  保供的快速反應離不開創新的商業模式。中糧既有大市場、大品牌、大資源優勢,也不缺人才,旗下企業無論是技術標準或是產品質量,都處於行業領先地位,但前些年B2C(商家對客户)業務卻難言樂觀。2016年以來,中糧對此進行反思,發現癥結在於商業模式的設計欠缺,即產供銷割裂,生產企業不瞭解市場,營銷企業不知道生產,導致眾多產品表現不景氣。

  為破解困局,中糧提出要打造產供銷一體化的商業模式。每個產業都要由一個運營中心統一對採購、加工、銷售進行一體化調度。在重組專業化公司的基礎上,全力推進資產一體化,把分散於不同上市公司的資源資產,按照核心產品線,整合進各個專業化公司,並縱向整合打通產供銷各環節,從產權歸屬上解決生產和採購銷售割裂的情況。

  融入全球市場

  毋庸諱言,與四大老牌國際大糧商相比,中糧前些年存在着差距:論抓一手糧源的能力,前者在世界140個國家建立了480個收糧設施;論快捷高效物流,前者建立了遍及全球的智能化物流體系;論產融結合,前者以金融資本為主業服務,不斷通過科研推出新產品。對手如此強勁,中糧如何應對?

  根據新時期的糧食需求,黨中央把“適度進口”納入國家糧食安全戰略,並作出“打造我們自己的國際大糧商”的指示。中糧積極引領中國農糧行業融入全球糧食市場,暢通全球糧食供應鏈。在巴西、阿根廷、美國、澳大利亞等全球糧食核心產區擁有了倉儲、港口物流設施等一批戰略資源,建立起連接世界糧食核心產區的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運營網絡、關鍵物流節點和貿易通道,打通了從全球糧食主產地到世界糧食主銷區的通道。

  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呂軍表示,今天的中糧集團已成長為名副其實的國際大糧商。農產品年經營量達到1.6億噸,營收50%以上來自海外業務,在國際糧油及農產品市場中掌握了一定話語權,對玉米、小麥、大豆等糧食資源擁有全球配置能力。

  疫情在世界範圍內蔓延擴散,中糧集團敏鋭察覺到,這將對重要農產品供給國造成影響,隨之迅速部署了暢通國際物流通道,保障國際供應鏈穩定。面對巴西、阿根廷等地持續蔓延的疫情,中糧在當地及時採取措施,不僅有效控制了疫情風險,而且實現了業績逆勢上揚。在巴西,中糧有效保障了糧油採購和貿易量的穩定,在甘蔗收割方面取得歷史性豐收,甘蔗壓榨量達到歷史新高;在阿根廷,通過自有碼頭出口的糧油產品總量,與上年同期相比實現了小幅增長。

  2020年11月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中糧逆勢擴容升級“購物車”,簽約額較上屆增長近20%,裝滿來自全球遠超過百億美元的農產品。近年來,國內對營養、健康、綠色的優質農產品需求不斷增加,中糧立足國內需求,匯聚全球美食,除大幅增加了傳統優質油脂油料、糧食、糖、棉花等品類外,還新增添了優質堅果果乾、高品質水產品等特色食品。

  既參與競爭,也尋求合作,才是國際大糧商的風采。為確保疫情衝擊下的國際糧食供應鏈穩定,中糧聯合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嘉能可等主要糧商,在日內瓦成立諾華S.A數字化農業國際貿易公司,利用區塊鏈技術推進國際貿易數字化,有效降低交易風險,為構建更安全高效的國際糧食供應鏈邁出重要一步。

  2021年,中糧如何應對新挑戰?呂軍分析,從行業看,疫情給全球糧食生產和流通帶來一定衝擊,維護糧食供應鏈安全穩定的難度增加。從行情看,大宗商品已經走出低價區,進入中價、高價區,經營風險加大,更加考驗企業的行情研判和實戰操盤能力。今年中糧將加大力度完善核心業務佈局,聚焦於主責主業、重要品種、重點方向、要害環節和核心能力,確保全年核心業務投資佔比不低於50%,中糧集團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將全面推進。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喬金亮)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61 字。

轉載請註明: 中糧集團:為糧而生 因糧而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