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透過這三大變量,我們真的可以做點高瞻遠矚的投資……

由 司空梓瑤 發佈於 財經

小編按:

大盤已經兵臨3000點城下,這一位置是近幾年來市場十分糾結且反覆爭奪的點位,也無疑成為當下市場關注的焦點。對於A股,我們感受着它的乘風破浪,體會着它的激流勇進!

適逢端午佳節,專注基本面研究的李螢老師特別從一個新鮮的角度為大家展示2020年下半年的投資機會!乾貨精彩不可錯過,我們放量長遠!

李螢

今天我們將從一個新鮮的角度為大家展示2020年下半年的投資機會。

我將已經觀測到的系統性變化告訴大家,因為系統的鉅變正在為我們帶來歷史性的機遇,希望大家能夠擁抱機遇,與趨勢共舞。

我們已經看到了隱含的歷史趨勢!

談論到觀察系統變化而發現機遇,我首當其衝推薦查理芒格。他很早就明白二戰之後世界將如何運轉,果斷跟隨了美國從上個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電氣化時代的上升趨勢,全力投資了那些最為強勢,並且走向全球的偉大企業。當然也正是他引導巴菲特這麼做,伯克希爾哈撒韋才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黑石集團的彼德森和施瓦茨曼則是看到貨幣系統的運轉模式,中央銀行這個神奇的放水工具,令全球房地產進入長期牛市,他們依靠房地產資產併購和投資成就了黑石;大家推崇的橋水基金創始人雷達利奧,在疫情爆發期間公開了對全球經濟變局的分析和判斷,同樣是在關注歷史性變化帶來的機會。

觀察系統變化是大投資家的共性,他們不是去看簡單的變化,而是去判斷歷史性的變量會給當前的社會經濟系統帶來什麼樣的改變:舊系統是否會瓦解,新系統將如何建立,而在系統新陳代謝的過程中,又將會產生哪些歷史性的巨大機會——畢竟只有持續幾十年的歷史性機遇才能毫不費力成就人一生的偉業。

我們今天也看到了一些變量被表達出來,卻沒有警醒這其中隱含的歷史性趨勢。

2020年一系列的資本市場改革措施——從修編上證綜合指數、創業板實現註冊制和新三板精選層申購到轉板規則,我們只是局部地歸結為中國融資結構的變革;我們也看到了像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海南自由貿易港、存量土地改革等等一系列措施,卻往往覺得沒有過去推動經濟增長降準降息、鉅額資金投入、大興土木那麼直觀,深入思考這些變革措施帶來的變量,我們發現我們已經處於歷史性變革的趨勢中了!

中國經濟的關鍵詞正在改變!

這個趨勢就是——中國經濟從依託全球化紅利、外需增長的老系統,正在升級成為開放的國內經濟自循環的新系統!

在去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一方面要自給自足,另外一方面還要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器。

如何描述新系統和舊系統的差別呢?如果我們將各國經濟系統分為三種類型:資源消耗型、植樹造林型和熱帶雨林型。就能明白中國經濟過去是植樹造林型,未來要變成熱帶雨林型。資源型經濟體很容易理解,單一依賴資源輸出的剛果金、俄羅斯和原油輸出國都是資源型,靠的是自己腳下的財富;我們過去三十年則是植樹造林型,表面上有很多天然的資源優勢比如人口紅利、勤勞的民族性,但真正成長起來依靠了幾十年瘋狂的貨幣擴張和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還有海外需求的支撐和拉動,這樣的經濟系統是要有外部資源不斷支持才能維繫發展的。

但現在海外環境變了,全球化變成了半球化,自我吸納和發展的熱帶雨林系統才是適應新變化的唯一選擇,因為熱帶雨林系統可以自組織、自管理、自修復、自淨化,熱帶雨林模式就是對中國當下追求的開放式自我循環最鮮活的詮釋。

2020年,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從“發展”變成了“循環”,從“增長”變成了“穩定”。

五月政治局會議提到了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暢通產業循環、市場循環、經濟社會循環。政協聯組會也提出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國經濟生態的三大重要變化!

這是中國經濟生態重建的信號,是宏觀戰略轉型的體現。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從植樹造林型轉變為熱帶雨林型,它的韌性和包容性必將大大提高,而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的社會、經濟和產業結構都將發生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帶來的歷史機遇巨大且持續,我們就先談談目前最淺顯的變化吧!

第一個變量就是國產自主和國產替代。

在G2格局不可逆的背景下,攻關核心技術、加快國產替代是唯一選擇。新基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抓手,作為技術與數據要素的底層建設,2020年下半年開始建設的推動將加速。

我們看到1.5萬億的專項債和1萬億國債已經整裝待發。5G建設、雲計算投入、系統集成國產化代表鯤鵬產業鏈浮出水面,如果説A股市場上半場追捧芯片半導體,下半場則會看到圍繞整個芯創產業的發展。

從芯片到模組,從中間件到數據庫,都將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過去進口依賴存在供應風險的地方,或早或遲都迎來了國產替代的時間窗口——我下面這張圖就標識了中國嚴重依賴進口的領域,未來也是中國用力發展的領域;

第二個變量是深度城市化。

阿里雲創始人王堅相信,當前的城市只發揮了10%的資源潛力。美團的王興和滴滴創始人程維,已經品嚐到了深度城市化的頭啖湯。

不得不説當前所有的發明都是圍繞着城市在做:城市建設不僅是鋪電線修下水道搞海綿城市,更是通過人工智能和互聯網技術的加持,拓展城市大腦,讓信息技術在交通、環保、公共衞生、養老健康、教育、防災減災、國防基礎設施等對進行升級改造,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

畢竟產業循環、市場循環和社會經濟循環都依靠城市這個關鍵樞紐和節點,讓城市變得更加智慧自然就是新生態系統建設的一部分。由此理解大灣區開發的意義,深圳土地使用政策放開的意義,都是重組生態,孵化新經濟。而接下來的智慧交通、車聯網等等深化,會再造不少城市智能化的機遇;

第三個變量是供血體系從銀行印鈔走向資本市場。

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都是為了引入海外長期資金進入中國,同時讓國內長期穩定資金能夠駐留在資本市場上,為創新和技術冒險提供資源。擺脱債務推動的發展模式,就需要多層次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

所以制度要改革,要接近和符合國際標準,才能得到全球資本的認同。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推出,則是推進境外資金更加自由便利地流動,只鼓勵流入而不放開流出,是違背自由貿易原則的,能夠在海南打開大門,也是為更大程度的開放做準備。

以上三點雖不足以表達中國深刻變革的全部,但至少裏面的機會足以我們完成投資的使命。國運如此想不樂觀都難,看清了系統性的變化,我們真的可以做點高瞻遠矚的事情。不過我想説,所謂的高瞻遠矚,所謂的前瞻性,並不是看到了未來,而是看到了本質。

這篇文章的靈感誕生源於一句話的啓發:

前兩天和高中在滬的同學喝下午茶,談到了對國家未來。其中曾經的全省理科第一的清華女學霸同學説:“美國是一個披着國家外衣的公司,中國是一個披着國家外衣的文明,究竟是公司的生命力更強大更長久,還是我們的文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