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終結30年遺憾

A股終結30年遺憾
螞蟻歸巢,A股還願。

文丨 華商韜略 徐豔麗

10月21日晚間,證監會正式對外發布通告,同意螞蟻科技集團科創板IPO註冊。這意味着螞蟻集團赴A股上市進入倒計時。

這同時也意味着:一直遺憾於缺乏“世界級互聯網巨頭”公司的A股即將終結遺憾。

【脱節的A股】

2018年8月22日,一個平淡的週三,美國標普500指數悄然突破1990~2000年由第一次科技股熱潮推動的牛市紀錄。一個長達113個月、共3543天的新牛市紀錄誕生了。

當天收盤後,特朗普發了條推特:史上最長牛市,祝賀美國!

A股終結30年遺憾
這樣的火熱場面,讓十年徘徊在3千點的A股股民好生羨慕。

2009年美國陷入金融危機、標普觸底666點後,美股開啓一波超長反彈,至2018年最長牛市誕生時,標普漲幅達到320%,納斯達克指數暴漲了507%。相同週期內,香港恆生指數也漲了146%。

相較之下,上證和深證的漲幅僅為25%和8%。

股市被稱為經濟的晴雨表。金融危機後的十年,中國進一步成為提振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增長極,GDP以年均7%左右的增長率前行,美國才2%左右。

按理説,中國股市應表現更好,身在其中的投資人也應分享到更好的回報。失望的股民們因此想不通: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大幅超過美國,為何股市卻大幅跑輸了?

問題在於:與美股、港股不同,A股沒能及時反映中國經濟的實質,沒跟上中國經濟的進度。

最近20年,全球經濟加速轉向由科技主導驅動,中國和美國是兩大火車頭。美股本輪創紀錄牛市,也正是靠了互聯網科技股。

其中,2009~2018年增長最猛的前十隻股票,科技股就佔了七隻,單是全球互聯網五朵金花FAAMG(Facebook、Amazon、Apple、Microsoft、Google),就貢獻了42400億美元市值,摺合人民幣28萬億元。五家市值超過2018年時A股總市值的一半!

在回報率方面,蘋果十年間漲幅13.7倍,率先突破萬億美元市值;亞馬遜漲了30倍,站上萬億。這一對美股“雙A”王炸,折射了過去十年美國的二次科技興國。

就連中國香港股市,也都靠着中國新興科技獨角獸的助推,在過去十年拿下7個全球新股融資冠軍。騰訊更成為恆生指數的定海神針,持續引領整個港股向好。

港股近幾年,也以美團、小米的上市,阿里、京東的迴歸,日新月異。

A股終結30年遺憾
互聯網科技引領美股,支撐港股。但作為互聯網科技最活躍、經濟成果也最豐碩的中國內地,其股市主導板塊,卻依然在能源、金融、地產之間風水輪流轉。

眼下最值錢的依然是2萬億市值的茅台,漲幅最猛的板塊之一是醫藥股,人稱“喝酒吃藥”組合。

A股市值排名前十,沒有一家互聯網公司。中國互聯網巨頭們都去哪兒了?

去年,工信部發布了一份中國互聯網公司百強榜單,榜單前十的公司,阿里、百度、京東、網易、新浪等都在美股,騰訊、美團在港股。阿里去年也在港股二次上市。

A股終結30年遺憾

中國並非沒有可與“FAAMG”比肩的互聯網巨頭,只是要麼萬里赴美,要麼南下香港。

散落在外、價值龐大的中國互聯網軍團,被美股分走了6~7萬億元市值,港股分走了4~5萬億元,留給A股只有2萬億元左右。

最有前景和動能、最被市場看好的互聯網科技公司,紛紛都在境外上市,相當於把過去十幾年信息科技的發展成果紅利,都拱手與境外市場共享。

這不利於證券市場吸納先進生產力帶來的增值溢價併為經濟服務,同時,投資內地市場的國民也無法獲得切實的回報。

而國家經濟要繁榮,需要證券市場積極發揮資金蓄水池、創新助推器和風險緩衝帶的作用。

美國經濟年增速約2%,美股的表現遠遠好過美國經濟的增長,就是因為美股牢牢吸納了市值巨大的蘋果、微軟等互聯網公司,還有阿里巴巴等全球掐尖的一批科技公司,具備很強的投資價值,吸引了全球投資者長期持有並一起積極做多。

美股因此出現了長期牛市格局,再反哺美國,創新出更多的大牛公司。

【失去的20年】

借鑑美股經驗,A股要助推中國經濟,也需要一批能引領未來新經濟走勢,具有長期增長價值的互聯網科技股,而且越多越好,越有產業集羣號召力越好,這樣才能吸引更多海外上市的優質科技公司迴歸A股,吸引全球資金進入中國。

但可惜,A股自1990年開市至今30年,上市公司4000多家,總市值將近80萬億元,躋身世界第二大股票市場,卻一直沒有一家世界級科技巨頭,甚至互聯網獨角獸企業都罕見。

為什麼,我們明明有一批領先世界的互聯網巨頭,卻沒能讓這些果實被本土資本市場分享?為什麼,BAT這些公司的業務核心都在中國,他們的經營成果卻不能被A股市場分享?

這份遺憾的背後,是中國A股對互聯網行業在內的新經濟、新趨勢反應較為遲緩,以及因為這份遲緩,導致國內證券市場的制度發育,也滯後於新經濟需求。

西方證券市場起步於18世紀末,最具標誌性的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則建立於1811年。相比之下,上海和深圳兩大證券交易所誕生於1990年,晚於西方近兩個世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最初的滬深兩市,分別只有“上海老八股”和“深圳老五股”公開發行,都是本地企業。後來雖然地域上擴展至全國,仍有很長時間以國企和傳統產業為主。

摸着石頭過河的A股,就這樣迎來了千禧年前夜的第一波互聯網熱潮。

當時國內沒有專業的風投資本,A股估值也不高,中國初代互聯網公司——中華網、網易、新浪、搜狐等門户網站的締造者們,只能去國外融資,也都選擇依賴國外機構的輔助赴美上市。

那是A股第一次與互聯網擦肩而過,也是中國科技股第一次在納斯達克集體亮相。而已經運轉了190多年的美股,在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的催發下燦若羣星,前有微軟、思科、英特爾等IT巨頭,後有亞馬遜、蘋果、谷歌、臉書等展露鋒芒。

受到納斯達克創新熱的感召,錯過了門户網站的中國證券市場,開始籌備國內創業板,希望能針對性幫助更多初創科技公司上市。

不料,一場世紀之交的互聯網泡沫破滅,令計劃擱淺。最終,一波三折的創業板直到2009年才開市。在此期間,A股企業從幾百家擴充至數千家,出現了一個持續28個月的牛市,總市值站上3.3萬億美元,一舉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場。

這個牛市,給原本就慢了互聯網經濟半拍的中國股市一個錯覺:好像沒有大科技公司,市場裏的資金也越來越多了,能源板塊漲完地產漲,地產漲完白酒漲,股民也都熱情高漲。

中國的股市就這樣與中國新興產業經濟遺憾脱節,21世紀的中國股市,裝的還是20世紀的中國經濟基本面。

而那些代表21世紀新方向的好公司,要麼如華為一般不上市,要麼上演“境內賺錢,境外上市”的劇情,A股痛在心裏,卻無法挽留。

A股為何總是錯失好的互聯網公司?問題在於證券發行制度和配套體制,落後於中國的新經濟需要——制度沒跟上發展的步伐。

曾經,在A股主板上市,三年盈利是鐵律,且累計利潤要超過3000萬元。創業板降低了利潤門檻,但依然要求盈利。

但很多互聯網公司,上市時還在年年虧損,最典型的是亞馬遜,長達二十年都是負利潤,上市八年燒光了30億美金。京東也一樣,上市前虧了五年,上市後又虧了五年,直到2019年才實現年度盈利。

還有這兩年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美團、拼多多、趣頭條等,幾乎都是在前期劇烈燒錢的緊要關頭,謀求上市融資。拼多多成立第三年就赴美上市了,趣頭條成立兩年,就去了納斯達克IPO。

除了盈利,為了規避風險,國內上市還要求同股同權,也就是股權與表決權要按照1:1等比例性配置。

與之對應的是雙層股權、同股不同權。很多互聯網企業,就採用這種股權結構。經過多輪融資後,股權被稀釋,創始人為確保對企業的控制權,會設置雙層股權結構協議,來獲得絕對錶決權。

因此,攜程、百度、小米,都被股權問題擋在了A股門外。

6年前,港交所也是因為股權問題,而錯失了阿里。直至2018年推出IPO新規,打破同股同權的限制,“港股之憾”阿里終於迴歸港股。

最後,即便是股權合規,盈利也達標,想上A股也還需要熬過漫長的排隊期。

鑑於我國信披和審計機制不成熟,A股曾實行准入嚴格的審核制,從提交資料、過會到IPO,需走過漫長嚴格的流程。企業要想上市,至少要等上一年,最長要等兩三年。

相比審核制,美股實行的是前松後緊的註冊制。美股由於後期監管、審計手段嚴密,所以前期上市十分寬鬆,只要提供的材料不存在虛假、誤導,最短半年就能完成註冊,成功率99%。

納斯達克更是“Any company can be listed(任何公司都可以上市)”,不僅允許不盈利,而且只要2年經營史、1年財務報告,甚至無需審計師提供證明就能上市。

無疑,面對飛速向前的互聯網企業,需要資本超前的眼光,更需要制度的寬容與耐心。

【終結30年遺憾】

看得見的問題和挑戰之外,A股其實一直在努力,無論監管層還是更高層,都在努力推動更健康可持續,也更與經濟同頻共振的資本市場。

2019年7月,繼創業板之後,實行註冊制的科創板正式在上海開板,給中國股市帶來一股清新之氣。

A股終結30年遺憾
▲科創板縮寫為“STAR” 寄寓着一顆顆冉冉上升的新星

這個被視為“中國版納斯達克”的新板塊,不僅摒棄了複雜的審核制,免除盈利和營收紅線,而且在股權架構、上市輔導上,給創新企業大開了便捷之門。

這些改革,為螞蟻這家備受矚目的新興科技巨頭在中國上市,也為更多優秀的互聯網企業登陸A股,掃除了制度障礙。

對A股來説,螞蟻來的正是時候。一家高用户、高增長,在技術競爭上又叫得響的科技龍頭公司,無疑對帶動整個股市,能起關鍵作用。

去年11月,阿里回港股上市,市值一天內站上4萬億港元,總市值躍至全球第七大公司,拉動整個港股交易量提升約10%。當時的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用了“非常感恩”四個字表達心情。

A股終結30年遺憾

馬雲常説:不要等時機成熟了再幹事。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也要上。關鍵時刻“為港護盤”的阿里巴巴做到了,這次螞蟻集團又為A股做了馬前卒。

A股終結30年遺憾
在當前複雜的國際局勢下,螞蟻選擇在A股上市,既是對承諾的實現,也從側面反映出其對國家經濟的自信,以及對憑藉自身科技優勢實現持續上升的自信。

對缺少互聯網大企業的A股而言,螞蟻是稀缺且重要的。

商業模式上,螞蟻是一家基於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提供支付服務、金融服務、數字生活服務的科技公司。

為什麼螞蟻是能填補A股30年遺憾的、滿足A股對頂級互聯網科技股期待的公司?

在為全國10億用户提供服務的背後,我們需要看清:螞蟻並非一家金融公司,而是一家專注技術,用技術支持金融機構、商業合作伙伴服務用户的科技公司。

這是一家用AI技術,高效提升從支付、智能風控、信貸決策等金融行業全鏈條服務效率的人工智能企業。

這還是一家讓網購、水電費繳納、休閒娛樂、出國簽證等衣食住行所有環節,全部變成指尖上一鍵辦理的生活服務企業。

A股終結30年遺憾
64%的技術人員構成,三年超200億元的研發投入,且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這些都透露着螞蟻在科技領域保持絕對領先,持續創新的決心。

關於技術實力的一個側面印證是,2017~2019年螞蟻連續三年拿下區塊鏈專利數量全球第一。最誇張的2018年,螞蟻在國內區塊鏈、人工智能、網絡安全、物聯網、雲計算領域提交的專利以平均每天7件的速度增長,累計申請量突破1萬件,遠超Facebook和亞馬遜。

2019年,畢馬威(KPMG)發佈全球金融科技100強榜單,螞蟻集團位列金融科技領域第一。

過去三十年,中國境內資本市場上始終缺少一家真正具有互聯網徹底性、國際影響力和全球知識產權壁壘的企業,螞蟻來得正當其時。

不論從利潤規模、超越同業的技術儲備,還是2萬億元的市場估值看,螞蟻都是一家既能自己賺錢,也能給股東回報,同時還能創造社會價值,拉動整個金融科技與互聯網經濟成長的動力引擎。

這樣一家企業登陸A股之日,意味着A股將誕生第一家市值過萬億的互聯網公司,第一塊A股金融科技“壓艙石”,第一支可以對標世界級互聯網科技股的高科技藍籌股,第一支真正意義上在境內創業、生長、在境內掛牌的A股“互聯網第一龍頭股”。

在錯過一家又一家中國科技巨頭後,螞蟻上市,讓國內投資者終於有機會直接分享一家中國互聯網科技巨頭的發展紅利。

另一方面,螞蟻A股上市,也在股權結構、審核流程等方面,給後來者打好樣板,開了一個好頭。

這有利於激勵越來越多的中國優秀互聯網企業回國上市,讓海內外投資者更加關注A股科技板塊發展,為中國新經濟勢力的集羣化崛起,提供更好的軟環境。

以螞蟻集團上市為起點,中國A股擁有了第一家真正能推動行業、引領經濟、創造價值、面向未來的互聯網科技+實體巨頭。

我們希望看到這樣的未來:有一天,以螞蟻上市為起點,A股誕生中國版的“FAAMG”,一起幫助中國股市,回到與中國新經濟同頻共振的軌道上。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5072 字。

轉載請註明: A股終結30年遺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