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醫療板塊行情連續引發市場關注,抗原檢測、核酸檢測、醫療新基建、CXO等熱點頻頻,個股分化明顯,對於大幅調整過後的醫藥醫療板塊,投資者的關注度越來越高。
拉長一點時間來看,醫療醫藥板塊在2021年下半年以來經歷了較大幅度的回撤,對於板塊後續的走向,機構普遍認為,經過前期的調整,板塊的負面因素得到了充分釋放,投資價值凸顯,估值已經處於歷史底部區域,在當下的政策背景下,產業發展快、業績增速快的公司,更容易獲得市場青睞。
隨着年報和季報披露的結束,醫療板塊的高景氣再次得到財報的驗證。各家主流研究機構也紛紛看多大幅調整過後的醫療板塊,特整理機構精華觀點如下:
興業證券在《醫藥行業週報:業績韌性強,醫藥當前具備比較優勢》報告中表示:從一季報總結中可以看出,在疫情影響下醫藥板塊具備較強的業績韌性,醫藥行業上市公司增速在全行業中排名第五,在消費中排名第一。
醫藥因其需求剛性,無論是疫情波動中抗風險能力還是疫情後復甦反彈力度,部分細分板塊均存在比較優勢。二季度的佈局將重點圍繞業績有韌性的公司,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方向:
1)醫藥的“必選品”,主要包括ICL、藥店、腫瘤、剛需就醫和手術、防控相關品類;
2)外需穩定的高端製造業,隨着供應鏈復甦可以較快補足前期受到的影響,如CDMO、醫療器械上游;
3)內需復甦快且有望補足受損的細分領域,例如可選消費領域中的眼科產業鏈、
疫苗、美容護理等。
當前醫藥醫療板塊仍處於持倉底和估值底,向上具備彈性空間。從一季度公募基金的醫藥持倉數據來看,扣除醫藥基金後的持倉比例為 5.48%,環比增長 0.02pp,醫藥整體為低配狀態(標配 8.71%),處於歷史十年的低位。估值方面,截至 2022 年 05 月 13 日,醫藥板塊估值為 24.60 倍,假設 2021 年行業利潤增長率為 25%左右,則整體估值水平在 19.68 倍左右,亦處於歷史低位水平。
安信證券在《醫藥行業週報》報告中指出:《“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出台,重點發展創新藥、疫苗、精準醫療、檢驗檢測等方向。
5月10日,國家發改委發佈《“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是我國首部生物經濟的五年規劃。《規劃》提出優先發展四大重點領域:
1)從“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重點圍繞藥品、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生物醫用材料、精準醫療、檢驗檢測及生物康養等方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2)從“解決温飽”轉向“營養多元”,發展面向農業現代化的生物農業。
3)從“追求產能產效”轉向“堅持生態優先”,發展面向綠色低碳的生物質替代應用。4)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保障”,加強國家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建設。總體來説,在政策的推動下,落實到生物醫藥板塊,創新藥、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生物醫用材料、精準醫療、檢驗檢測及生物康養等領域是未來值得關注的重點方向。
投資建議——未來建議關注以下5個賽道:
1)創新藥:傳奇生物CART成功於FDA獲批是創新藥出海的優秀先例,長期看醫藥創新仍是主要發展方向,建議緊密跟蹤相關企業的海外臨牀試驗進展,重視相關潛力品種的海外市場空間。
2)醫療器械:短期市場對器械集採預期較為悲觀,相關標的表現較為低迷;長期看,板塊子賽道眾多,分子診斷及微創機器人等子賽道潛力巨大,龍頭企業和創新企業具有壁壘。
3)醫療服務:醫療服務滲透率低,需求增長前景廣闊,建議關注腫瘤醫療服務、植髮等細分板塊。
4)CXO:CXO行業目前估值相對合理,具有配置的性價比,國內產業鏈具備全球競爭優勢,受益於海內外下游需求增長,行業高景氣可以持續。
5)疫苗及新冠治療藥:疫情週期超預期,防疫需求仍然很大。
【醫療ETF(512170):戰“疫”持久戰,強勢業績驗證成長本色】
醫療ETF(512170)跟蹤的中證醫療指數(399989)成份股全面覆蓋了醫療器械和醫療服務領域的細分龍頭,其中醫療器械直接受益於疫情防護、醫療物資出口等需求,抗疫概念股合計18只,權重近4成,新冠肺炎檢測概念12只;醫療服務概念則直接受益於人口老齡化、醫療消費升級和醫美等高成長領域,具備長期國民級需求增長。
【醫療板塊估值回到歷史新低,性價比逐漸突出】
伴隨近期行情持續調整,截至5月17日,醫療ETF(512170)跟蹤的中證醫療指數估值(市盈率)水平已經回落至最新的33倍,歷史分位數為4.65%,估值水平低於指數發佈以來95%以上時間區間,甚至低於2018年大熊市末期的估值水平。
從歷史估值水平看,目前中證醫療指數最新估值處於歷史底部及機會值區間,從過往估值對應未來收益率統計計算,當下投資勝率及性價比較高!
【風險提示】醫療ETF跟蹤的標的指數為中證醫療指數(399989),中證醫療指數基日為2004.12.31,發佈於2014.10.31,指數成份股構成根據該指數編制規則適時調整,其回測歷史業績不預示指數未來表現。任何在本文出現的信息(包括但不限於個股、評論、預測、圖表、指標、理論、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為參考,投資人須對任何自主決定的投資行為負責。另,本文中的任何觀點、分析及預測不構成對閲讀者任何形式的投資建議,本公司亦不對因使用本文內容所引發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負任何責任。基金投資有風險,基金的過往業績並不代表其未來表現,投資需謹慎。
本文源自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