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IC 圖
純數字作品“Everydays:The First 5000 Days”以近70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刷新了數字藝術品的拍賣紀錄。
有觀點認為,加密數字資產交易市場火爆,比特幣不斷創新高,使得幣圈的發展需要一個新的突破口,市場需要新故事。NFT持續發展了四年,剛好在風口上,藉助於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趨勢,熱度外溢也頗為自然。不過,目前NFT市場投機炒作盛行,等這輪泡沫破滅後,NFT才能迎來新的發展。
基於以太坊的數字藝術領域投資風頭正勁,加密貨幣投資者開始在這一方面砸下數千萬美元。
一張名叫《彩虹貓》(NyanCat)的GIF圖片曾經賣出59萬美元;3月,佳士得拍賣行史上首次以非同質化代幣(NFT)形式拍賣純數碼藝術品,拍出6900萬美元。而這一切,都是NFT潮熱下的產物。
而這一熱潮早已不限於數字藝術品收藏,在體育、音樂、遊戲和其他以“粉絲經濟”為驅動的行業,NFT技術的出現,已經為投資帶來更多可能性。
獨一無二的NFT
NFT是非同質化代幣/通證(Non-FungibleToken)的簡稱。
比特幣、狗狗幣、以太幣等屬於同質化加密貨幣,每一單位的加密貨幣並無任何區別。假設持有10個比特幣,這10個比特幣之間並無差異,屬性、價值完全相同,而且這些比特幣與其他人所擁有的比特幣也是相同的。因此無論來自於何處,任何一個比特幣均可以用於支付、轉賬等場景,也可以互換或分割成更小的單位,例如0.01個比特幣。
與同質化的代幣相對,NFT的非同質化屬性體現在其稀缺、不可分割和獨一無二。換句話説,每一個NFT都不一樣。
如果用生活化的場景作類比,NFT相當於賦予某人某張手機照片一個獨一無二的編號,而這張相片因為這一編號也變得獨一無二。由於不同相片本身的內容、價值和估價不盡相同,因此兩張不一樣的照片無法進行等價互換,也無法分割為更小的單位。
除了具有突出的非同質化特徵,NFT還具有應用代幣或資產支持代幣的性質。
目前,基於區塊鏈的代幣有兩種:一種是原生代幣,如果將區塊鏈看作是一個數字記賬本,原生代幣就是記賬本得以運轉的記賬貨幣單位;另一種就是NFT所代表的資產支持代幣。通過將外部資產或權益“上鍊”,實現資產的數字化,由此新產生的代幣可在區塊鏈系統中進行轉移和交易。
每個NFT都擁有與眾不同的ID,涉獵領域包括藝術品、收藏品、DeFi、遊戲、虛擬空間、體育版面、公共設施。可對標不動產、文化作品和藝術收藏品,並能體現抽象物的價值。
從牛刀初試到衝破“幣圈”
事實上,NFT並非是近兩年產生的新鮮事物,其開始進入大眾的視線源於一款區塊鏈遊戲——加密貓(CryptoKitties)。
2017年,在以太坊創建的加密貓遊戲上線,用户可以購買、收集、出售、繁殖虛擬貓咪。不同的貓咪具有獨一無二的屬性組合,例如每隻貓在眼睛、毛髮、尾巴、嘴巴,甚至表情等組合方面各不相同。
正是每一隻虛擬貓咪的獨一無二,加上部分貓咪性狀的稀有性,使得遊戲內的貓咪形象成為NFT,用來交易與收藏。
在遊戲上線的初始階段,加密貓就貢獻了以太坊上3/10的交易量。另據MoneyMorning網站介紹,交易史上最貴的虛擬貓咪是一隻名叫龍(Dragon)的加密貓,曾經賣出了600以太幣(約合17萬美元)的價格。
在這之後,NFT越來越得到各界名流的青睞。“名人效應”光環之下,NFT得以“破圈”。
推特創始人傑克·多西(JackDorsey)以NFT的形式在Valuables網上拍賣會上出售其2006年首條個人推文,內容為“justsettingupmytwttr”(剛剛設置好我的推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該條推文的最終成交價竟然超過290萬美元。
據瞭解,多西拍賣推文的Valuables項目支持所有推特用户購買他人的推文以及出售自己的推文,每一條交易的推文都將被鑄造成一枚NFT,而這些推文又稱“NFTweet”。
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是加密貨幣的狂熱粉絲,他於3月16日在推特上宣佈,把一首以NFT為主題的自創舞曲作為NFT來出售。在舞曲的視頻背景中,一個NFT的獎盃在太空中旋轉,周圍圍繞着許多加密貨幣。
一時間,不同領域的創作者、投資者和愛好者全部參與進來,而真正使NFT在藝術品收藏領域得到認可的,是傳統的藝術品拍賣行開始與NFT藝術進行合作。
2020年10月,一位匿名買家以13萬美元的價格在世界著名藝術品拍賣公司佳士得拍得一副以比特幣為主題的藝術品。該藏品不僅是由比特幣區塊鏈背後代碼轉錄而成,而且與NFT相關聯,並在以太坊上進行託管。
就在上個月,佳士得的一場專場拍賣中,來自美國藝術家“Beeple”的純數字作品“Everydays:TheFirst5000Days”以近700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刷新了數字藝術品的拍賣紀錄。
萬物皆可NFT?
NFT的日趨火爆從其交易市場規模的壯大上可見一斑。
NonFungible網站數據顯示,至今整個NFT市場的總交易量為540多萬,而總交易額超過了5.5億美元。
另據《財富》雜誌網站3月報道,OpenSea作為最大的NFT交易市場,獲得了2300萬美元的風險融資,有望成為NFT界的“亞馬遜”。
NFT為什麼會火?不同人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美國ARK投資管理公司認為,NFT有助於藝術作品交易的控制權重新回到創作者手中。
傳統上,創作者通過數字內容獲利的路徑為:內容創作者將數字作品上傳至數字媒體平台—平台通過訂閲、廣告等商業模式將內容貨幣化—平台向內容創作者支付一定比例的利潤。在這個過程中,數字媒體平台在創造商業價值方面起到關鍵作用,但這大大削弱了數字內容創作者的主導權。
而NFT支持點對點的去中心化交易,數字創作者無需依靠中介即可完成作品的售賣。
另一種觀點認為,加密數字資產交易市場火爆,比特幣不斷創新高,使得“幣圈”的發展需要一個新的突破口,市場需要新故事。NFT持續發展了四年,剛好在風口上,藉助於DeFi(去中心化金融)的趨勢,熱度外溢也頗為自然。
但在歐科雲鏈首席研究員李煉炫看來,加密貨幣市場牛市和NFT關聯不大,並且DeFi NFT的模式存在顯著的“定價問題”。因為非標準化是NFT的資產特性,人們對獨一無二的資產難以形成統一的評價,從而統一的價格標準也很難形成。
為了説明NFT的借貸和抵押業務可能面臨的質押品價值保證與清算風險,李煉炫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假設A手中有一個NFT,對其評價是100美元。隨後A和B串謀,對外聲稱B願意用1000美元購買NFT。借款人C參考市場標準,給出NFT800美元的價格評估,隨後A將這個NFT質押給C,借出800美元,並且不打算還款。後來B撤回自己的報價,只願意給50美元購買NFT,那麼C手中的NFT抵押物將貶值,並有實際損失。
而對於“萬物皆可NFT”的説法,李煉炫直言,現在的NFT市場不規範,魚龍混雜,投資炒作風氣嚴重。這一説法容易忽略轉化為NFT的嚴格條件,大量偽NFT的出現極有可能被用於炒作和欺詐。
據悉,轉化成NFT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可數字化,二是獨一無二性,或者稀缺性。
對於第一個條件,李煉炫稱,除了本身就是數字形式的物品外,可上鍊的非數字對象也可變成NFT,但這種數量很少。
實體資產的“上鍊”是NFT前景討論的一個熱點。以汽車、房產為代表的實體資產防偽成本高且流動性差,交易的制度成本和信用成本較高。因此,在不動產的交易環節,政府的監管部門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假設區塊鏈能夠應用於實體資產的交易市場和監管,得益於NFT的唯一性和確權性,將有可能使得“上鍊”的實體資產流動性更好,可進行高效交易,並且無法偽造資產。
但是在目前,眾多實體資產無法真正上鍊和純數字化。李煉炫解釋稱,真正的NFT在網絡世界中就可完成物權的轉移,而不是在現實世界中行權,需要在現實世界中行權的NFT,都是蹭概念的偽NFT。因此,當今實體資產NFT並非絕對真實和安全。
NFT對象的第二個條件為稀缺性。如果不具有稀缺性,那麼網絡世界中數字化的視頻、音頻、圖片、推文均可被隨意複製、模仿。而且缺乏稀缺性也無法支撐一些藝術品或收藏品的高定價。即使“規模化的工業品”被賦予了較高的定價,但這種泡沫價格的形成不排除炒作的成分在其中。
“目前NFT市場投機炒作盛行,等這輪泡沫破滅後,NFT才能迎來新的發展。”李煉炫説。
NFT的風險與侷限性
事實上,NFT在2018年曾迎來短暫的熱度,但這種熱度很快消失。直到3年後的今天,NFT才出現新一輪暴漲行形。
值得注意的是,NFT的應用和發展仍然面臨其他風險,如生態發展遭遇瓶頸、社會認知不足、安全漏洞、政策監管等。
李煉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目前NFT的投資風險主要有如下幾點:
首先,NFT市場面臨着版權風險。比如藝術家的作品或者與其極為相似的作品未經授權就被“鑄造”在NFT中並對外出售。
其次,隨着市場的快速發展和最近NFT銷售的價格過高,市場操縱也是一大風險。
另外,賬户被盜和因盜竊而丟失NFT也值得引起注意。有Twitter用户發文稱,他們在NiftyGateway賬户中丟失了NFT。
更為重要的是,NFT的市場價格較為主觀。因此用户在持有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持有成本、流通風險、監管問題併合理投資,按照自身風險偏好,挑選合理的NFT投資方式,正確參與到NFT的發展紅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