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指數基金的這些誤區 你中招了嗎?

  對於大多數投資者而言,指數基金因其高透明度、永續性、倉位高,以及人為干擾因素少、跟蹤誤差小等優點,深受投資者的追捧。

  重要的是,股神巴菲特多次在公開場合推薦,這讓很多投資者對指數基金多了一層信任。儘管指數基金相當出色,但不少投資者投資中也存在不少誤區。同樣投資指數基金,甚至投一樣的指數基金,有的人賺得多,有的人還虧了。

  問題出在哪呢?下面小就和大家盤點一下指數基金投資過程中的一些誤區。

  誤區一:唯估值論

  不少投資者在做投資之前喜歡看估值,如“市盈率”、“市淨率”等等,有時候感覺貴了、不能買,有時候又想“佔個小便宜”。這麼做,有對的地方,但是也有誤區。

  因為估值是過去式,而投資更多看的是未來、預期。當下A股市場呈現馬太效應、強者恆強的局面,行業景氣度高、業績確定性強的資產會更受青睞,溢價抬升。

  很多熱門板塊如消費、醫藥、科技等的估值都處於高位,然而今年這些高估值板塊一路水漲船高,而有些“便宜”的低估板塊卻仍在地板上摩擦。

  另外,估值也有PE和PB,到底該怎麼看?

  首先,不同指數在不同時段PE的範圍是不一樣的,不能簡單地直接對比。所以一般更多看PE百分位來衡量估值高低。如PE百分位是10%,説明歷史上有90%的PE比現在高。一般30%以下指數就被認為是低估。

  其次,PE只適用於有穩定盈利、流動性好的行業,像週期行業、盈利不穩定行業,比如證券、航空、能源等,PE可能會在短期內隨盈利發生巨大變化,因此估值應該觀察PB百分位。

  另外,在看PE、PB百分位的同時,還要結合指數的ROE(淨資產收益率),有些百分位處於正常不低估水平的指數,如果ROE較高,往往意味着有長期穩定的盈利,這類指數比如中證消費,也還是有投資價值的。理論上ROE如能常年保持15%及以上,就是較優秀的指數,但事實上能達到15%的指數並不多,一般穩定在10%以上可以算比較好的。

  因此投資切忌片面地、一味地買估值低的。估值可以作為參考依據之一,但如果沒有辯證的分析,那無異於刻舟求劍。

  誤區二:追漲殺跌

  追漲殺跌是許多人在投資中容易犯的錯誤,這主要是出於人性的弱點,因為“貪婪”所以看到上漲就想入場分一杯羹或者想吃到更多收益,一漲就買;因為“恐懼”所以看到下跌就擔心以後跌的更多所以一跌就賣或者不敢入場。但其實,看到漲跌後的第一反應,應該是去分析出現漲跌的原因,找到“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上漲積累風險,下跌藴藏機會,無原則的情緒化配置通常導致的結果是高位進、低位出,正好踏反了節奏。

  如果你投資的指數基金淨值突然下跌,那麼你應該去分析,這個下跌是由於市場整體行情不好、指數下跌所引起的,還是基金本身的問題引起的(比如被動指數型基金的跟蹤誤差突然變大了,增強指數型基金所選的指數成分股以外的其他股票出現了問題。

  如果問題出在基金本身,那麼確實應該考慮賣掉止損。但如果是整體市場行情不好、指數下跌所致,如果指數的估值也已經跌得很低了,未來一定會迴歸到正常估值甚至更高的水平,而且,沒有隻跌不漲的市場,指數的底部是在不斷抬升的,再加上A股市場風格輪動的特點,指數終會迎來自己的春天,這也是我們強調指數基金要長期投資的原因。這個時候應該繼續持有,不僅不要忍痛割肉,還要考慮逢低加碼的操作。

  誤區三:持有多隻跟蹤相同指數的基金

  有的投資者在選擇指數基金的時候很糾結,比如很想投滬深300,但是跟蹤滬深300的基金有很多,興全滬深300、嘉實滬深300、富國滬深300看起來似乎都不錯,不知道選哪個就索性都買了。

  這種做法看似分散投資,其實還是集中在同一個指數上,雞蛋還是在同一個籃子裏,不利於分散風險。

  組合投資的大原則是投資相關性低的指數,重點在不同指數而不是不同基金。

  誤區四:定投就選滬深300

  滬深300指數因為覆蓋滬深兩市300只優質藍籌股而被市場廣泛認可,毫無疑問,這是市場上影響力最大的指數之一,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指數。

  雖然國內指數基金品種不如國外多,但依然有不少指數基金產品可以選擇,滬深300指數是首選,但不是基金投資者的唯一選擇。

  寬基指數產品,除了滬深300,還有上證50、中證500、創業板指數、標準普爾、恆生指數、H股指數等。

  行業指數產品更是包羅萬象,如中證新能源、全指醫藥、全指消費、中證科技等。

  策略指數是一類非主流指數,不以市值加權,而是以不同的策略加權,比如紅利指數、基本面指數。

  因此,指數基金涉及產品有很多,能滿足大家投資的各種需求,不用只盯着滬深300,在選擇指數時儘量組合不同風格、不同主題、不同地域的指數。

  誤區五:做甩手掌櫃,躺着賺錢

  那定投了指數基金,反正是長期投資,是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躺着賺錢啦?肯定不是的。

  首先,雖然定投一般不止損,但如果下跌是基金本身有問題那還是要撤的,也就是説,定投之後要定期審視基金的“健康狀況”,除了關注業績外還要觀察被動指數型基金的跟蹤誤差有沒有突然變大、增強型指數基金選股有沒有“踩雷”。

  其次,沒有永久的上漲,雖然指數基金應該長期投資,但是當收益達到一定程度,必須學會止盈。定投六個月的建倉期過後就要觀察指數估值和收益,指數估值過高(比如PE百分位超過60%)就要準備止盈了;而收益,建議通過設置止盈點或最大回撤來把握離場時點,比如可以參考15%的收益率為止盈點,或設置更高的止盈點配合相應的最大回撤,止盈點的設置沒有確定的標準,要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止盈點越大,回撤閾值也應越大。

  幾乎沒有人能真的賣在市場的最高點,見好就收也是一種必備的美好品質,賺到的錢落袋為安才能為以後的投資做好儲備,心理上也不會過分焦慮。

  還有投資者會問指數基金換基金經理了要不要贖回?由於被動的跟蹤指數,指數基金不會因為更換基金經理引起業績波動,在經濟呈現長期增長的情況下,長期定投的指數基金會較大概率獲得穩健收益,若有反彈行情指數型基金也是最合適的選擇。

  對於普通的投資者,持有指數基金還是應該樹立長期投資的觀念,通過定投和構建組合來減少投資的波動性、提高收益。

  最後,指數基金屬於基金產品中風險等級偏高的投資品種,適合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基金投資並不需要一味追求高風險高收益,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

  (文章整理自財富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5 字。

轉載請註明: 投資指數基金的這些誤區 你中招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