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房地產環境複雜多變,如果説今年年初或上半年是為了給市場以堅定的信心,那麼下半年則是這種信心又有點過了,還得收着點,所以有接連出現各地把政策收緊的情況。但你可以發現,無論前後,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確保市場穩定。
回想多年前,人們並不習慣加槓桿買房,總覺得這是欠別人的,後來當人們逐漸適應新的消費觀念後,又極力加槓桿,可以説把槓桿用到了極致的高度,後果可想而知。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兼職教授,中國城市金融學會副會長王一鳴演講表示,我國實體經濟、金融、房地產冷熱不均。現在居民的房地產槓桿率很高,這些年上升非常快。甚至有的城市居民的槓桿已經超過100%了,這對消費會形成巨大擠壓,這也對新經濟增長產生影響。
提到居民槓桿率,我認為不一定完全是壞事,在經濟需要飛速發展時期,居民加槓桿意識和行為可以極大促進經濟增長,但是也同時會醖釀着一定風險,如果控制不好,就可能會造成巨大負面影響。
據WIND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居民槓桿率水平為53.2%。從2008年開始到2018年,十年期間,中國居民槓桿率由不到20%上漲到50%有餘,增長速度較快。住房貸款是居民貸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我們都知道,此前有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家庭更偏好買房,住房資產佔比高達77.7%,接近8成,是發達國家家庭住房資產佔比(34.6%)的2倍之多。住房貸款作為居民槓桿中最重要組成部分,就不難理解了。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指出,我國居民部門槓桿水平存在兩方面風險。一是近幾年增長過快,二是槓桿結構不合理。
經濟學家任澤平就曾表示,我們應警惕居民槓桿過快上升風險。居民槓桿的過快上升將帶來銀行資產惡化、金融風險積聚以及抑制居民消費增長等不良影響。
也就是説,不僅國家承擔着高槓杆帶來的風險隱患,作為老百姓個人也被高昂的房貸擠壓了消費。這是一個連鎖反應。
從官方釋放的信號看,我們對金融政策的定位沒有變,大方向沒有變,所以對信貸資金的流向監管也就非常嚴格,不是説不允許流入房地產,而是對於一些違規流入現象嚴厲打擊。這正是對風險的防範,如果説完全不讓流入房地產,那必將是死水一潭,如果什麼人都能貸款買房,你可以想見風險有多大。
其實,國家早就意識到這種風險隱患,從政策上也一直保持着定力。國家多次場合重提“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以及“堅持結構性去槓桿”,需要警惕居民購房槓桿率的再次上升。
無論是經濟日報還是人民日報或新華社,也都紛紛發表對樓市調控堅持不動搖的文章,放寬條件不等於放鬆房地產調控,“房住不炒”定位不變。以表對房地產調控的態度並沒有改變,希望大家不要被一些人帶節奏。
我們可以看看,不要因為某些城市一時被熱炒,那是不可持續的,因為調控政策的原則就是哪裏過熱就調哪裏。
9月6日,瀋陽發佈房地產新政提到,嚴格差別化信貸税收政策,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之前,東莞、杭州也進一步細化房地產調控政策。目前至少已有超過10個城市發佈了樓市調控新政,看來樓市問題依然“不少”,預計後續熱點城市調控還會跟進,以促進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最終確保市場穩定,穩定才能談發展。
樓市調控還沒有到全面放鬆的時候,而一些地方的一城一策也不能代表調控的主流方向,但必須警惕,個別城市借因城施策的擋箭牌助推房價。我們應該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為什麼人們總是冒着風險加槓桿?投資渠道為什麼在很多人看來只有房地產最合適?
如果不從觀念上破除這種神話,那麼房價就很難控制住。所以,地方城市不能被動執行調控政策,更不應該陽奉陰違,而是從心底裏想穩住房價,摒棄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思維。但是從國家層面看,無論是政策的定力還是持續性,都不難看出決心之大,就看地方執行能不能徹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