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 金艾琳
退市幾個月的科迪乳業,近日又被債權人申請破產重整,昔日的“小白奶巨頭”危機重重。
也是在近日,河南省博愛縣人民法院也擬受理伊賽牛肉的破產清算案,昔日“牛王”也正走向末路。
對於身處“大農業”板塊的企業來説,擁抱資本市場殊為不易,如何用“正確姿勢”迎接資本的到來,或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話題。
有人黯然離場,有人迎來“白衣騎士”
近年來,似乎一些進入資本市場的農企都在破局,但結局並不相同。
9月9日,科迪乳業發佈公告稱,收到河南省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2022年9月8日出具的《民事裁定書》,商丘市中級人民法院根據債權人鄭州互通合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申請,於9月8日裁定受理了鄭州互通合眾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對科迪乳業的破產重整申請。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在今年6月23日,科迪乳業被摘牌。創始人張清海也已在4月辭去了科迪乳業董事長的職務。曾經放言比肩蒙牛、伊利的“網紅小白奶鼻祖”,如今成為資本市場的過客。
無獨有偶,昔日的“牛王”、“豬王”也在資本市場折戟。
伊賽牛肉從92項商標遭拍賣,到如今的破產清算,“起死回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往前看,“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2019年10月被深交所摘牌,9年的A股市場沉浮之路結束。在這之後的2020年,則被業內稱之為“養豬鑽石年”。
不過,一些企業仍在奮力自救和進步。
華英農業在2021年迎來了“白衣騎士”並加速重整,在2022年4月宣佈收到法院裁定書,確認公司重整計劃執行完畢,重整程序結束;想念食品再度衝擊IPO,“掛麪股”擬於滬市主板掛牌上市。
有人退市離場,有人市值千億風頭正盛,有人迎來了“白衣騎士”……如今看來,資本進入的龍頭農企,命運卻並不相似。
管理、財務、投資的因與果
“並不在於它是農業企業(才暴雷),拋開產業政策的因素,一些養豬養牛企業以及種子企業,在A股市場上表現很穩定。農業這個行業,並不是必然導致在資本市場上出現各種問題的原因。”香頌資本董事沈萌説。
在沈萌看來,管理不夠正規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原因。公司上市,其實是讓公司快速進入到一個非常正規、透明、規範制度化的監管的環境之下,非上市的時期一些經營手段,很難一下子適應一個上市公司的監管環境。
“原來僅限於做田間地頭和做市場的話,大家都是行家裏手。但是企業做大了,做10個億的企業和做100億的企業,做一個沒有上市的企業和將要上市的企業,這個其實要求的這種能力是不一樣的。”河南省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上海財經大學500強研究中心研究員周健提到,企業經營者的個人因素和管理手段,也會成為導致問題的一個方面。
而除了管理不當,財務問題一直是涉農企業的棘手的問題。資金鍊斷裂、財務造假的問題曝光,往往成為了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財務問題的產生,也與農企的一些特性有關。農企對於土地的要求更加迫切,一些農企相關的土地資產的權益認定較為複雜,也影響了公司整體的運營效率。
此外,相比於製造行業,農企涉及生物性資產以及現金收付頻次較多。生物性資產的價格波動大,以及現金交易範圍廣,都使得財務核查的難度較大。
近幾年投資風向的變化,也讓“大農業”板塊企業掉入了“大而全”的執念當中。
在周健看來,2015年到2018年是投資農業領域的一個高峯期,許多外來資本,都來到河南尋找好的投資標的。
那一段時間,湧現了一大批准備上市的農業龍頭企業。“很多企業為了上市,開始在產能上做了很多擴張。這些重資產的擴張,需要很多資金進行支撐,這也讓企業對財務成本沒法控制。”周健説。
他提到,一些企業通過對賭協議、民間借貸等方式在短期內獲得大量的資金。而獲得大量資金的企業,當時流行多元化的投資,通過投資房地產等領域“賺快錢”。
“當時食品企業去幹房地產很正常,老闆們覺得自己無所不能。”
而隨着經濟環境的變動,資本市場對於農業投資開始轉向。一些嚴重依賴資本市場的企業,也開始因為高槓杆、高產能的發展特性,產生了資金鍊斷裂的情況,也因此吃到了苦果。
週期是救命稻草嗎?
可以看到,財務、管理、投資環境三個因素互為表裏,成為農企“暴雷”的主要原因。而“大農業”板塊企業具有的週期性,也被認為是許多企業在“躺平”之前的“救命稻草”。
“週期不是農企的一個救命稻草,確切的説,上行週期才是。”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資深市場分析師張新貌告訴頂端新聞·河南商報記者,行業進入下行週期,則是行業內部優勝劣汰、供給出清、市場集中度提升的時間段。而在下行週期,則奉行“剩”者為王的概念,能夠熬到這個行業上行週期到來的企業,才能活過來。
張新貌提到,以豬週期為例,2019年中國的前10家的上市豬企裏,生豬銷量佔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佔比是9.4%,在2021年就變成了17.3%,市佔率在兩年翻了一倍。
“2019年豬企的老大是温氏股份,而現在就已經變成了牧原股份。”張新貌表示,行業內的公司在這兩年有一個充分的洗牌。每一輪週期能夠活下來的企業,一定是經營效率比較高,養豬綜合成本比較低,還要壓對週期的規律。
在他看來,當行業的週期的出現,本質上就是市場經濟下的一個常態。對於農業企業來説,利用週期的一個上行或下行來實現整個企業的一個擴張是可行的,但要看準節奏。
擁抱資本市場,農企該用什麼正確“姿勢”迎接?
無論是迎接週期到來,還是與週期死磕,身處“大農業”板塊的企業,避免不了與資本市場的接觸和碰撞。
張新貌認為,資本是中性的,關鍵是看經營管理者是如何去運用資本。農產品本身具備同質性的特徵,企業具備優秀的商業模式才能脱穎而出,往往能夠吸引投資。
他提到,資本市場有很多專業投資者,這些專業投資者入股以後,會更聚焦於公司的日常的經營管理。這種關注會有助於整個農企的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這個層面上,資本市場與農企是形成了一個互補。
對此,張新貌建議,農企在接納投資時,需要對投資者進行一些甄別和鑑別,具備中長期投資耐心的投資者和投資機構,對於整個農企的未來的發展會有很大幫助。
那麼,從中長期價值投資來看,哪種類型的農企更受資本的青睞?
沈萌表示,對於“靠天吃飯”的農企來説,隨着科技的發展,農業產業風險波動的幅度在逐漸收縮。在企業管理、機械設備上的科技程度越高的農企,成長的基礎更加牢靠,越來越吸引市場對企業的關注度。
與此同時,隨着市場需求的不斷變化,“銷供產”這種感知市場需求的模式也逐漸受到青睞。
近兩年來,鍋圈食匯、蜜雪冰城、九多肉多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在周健看來,相比於接近生產端的企業,接近市場端的企業,往往更容易賺錢。“先有市場、渠道,發現了市場需求之後,再去做供應端和生產端,這是一個邏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