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黃嘉祥
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業排名出爐,幾家歡喜幾家愁。
wind數據顯示,萬家基金的黃海包攬主動權益基金前三,成市場最大黑馬。前十榜單鮮有明星基金經理蹤影,僅有中庚基金丘棟榮一人入榜,公募老十家中的廣發基金旗下眾多明星基金經理卻無緣前十。
3年前,憑藉重倉科技股,廣發基金“成長一哥”劉格菘包攬2019年主動權益類基金前三名,一戰成名。聲名鵲起後,他管理規模迅速擴大,僅半年,就從200億元突破800億元大關。
背靠投研、押注賽道、廣撒網,這3年來廣發基金“批量”推出眾多明星基金經理,包括“平衡大師”傅友興,主攻醫藥的吳興武,2020年重倉新能源斬獲133%收益的90後鄭澄然,2021年重倉煤炭股領跑市場的“廣發雙子星”林英睿,以及同為“雙子星”的唐曉斌等。
廣發基金趁勢猛推,為明星基金經理發行新基金、擴大管理規模。廣發基金管理規模迅速擴大,3年時間,從2019年末的5025.6億元,一路突破萬億,翻了一倍,躍升至行業第三,賺得盆滿缽滿。
這也是國內公募基金行業熱門的商業模式,經歷2019年“賺錢效應”後,公募基金進入發行大年,其中不少公募基金公司偏愛發佈各類主題基金,重倉押注賽道股,踩中行業風口後,便傾力打造明星基金經理,銷售渠道也推波助瀾,推出各類“爆款基金”,募集超百億、單日售罄等現象頻出。業內也不禁感嘆“基金經理的賭性越來越重了”。
A股市場風格切換,波動加劇,昔日頂流明星基金紛紛跌落神壇。造星後遺症已開始顯現,規模大了,管理能力能否跟得上?押注賽道“豪賭”模式能否持續?能否為基民賺錢?這些成為廣發基金等公募基金公司的一大考驗。
批量“造星”,規模3年翻倍
廣發基金“批量”打造明星基金經理,始於2018年的一場改革。
2018年,廣發基金推動投研一體化機制、產品風格穩定化改革,把A股主動權益投資一部拆分設立為價值、成長、策略三個部門,根據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能力圈、投資偏好進行分組,並通過相關機制讓基金經理專注在能力圈進行投資,提高選股勝率。
在這一機制安排下,廣發基金的基金經理聚焦所擅長的細分賽道,在多條賽道上均跑出明星基金經理。
劉格菘是廣發基金成長投資部總經理。2019年三季度,他管理的廣發雙擎升級重倉芯片股,踏準市場主線,這隻基金年度收益率為121.69%,登上年度冠軍的寶座。他管理的另外兩隻基金還包攬了亞、季軍,創造行業歷史紀錄。
自此,劉格菘名聲大噪,成為頂流明星基金經理,廣發基金也趁勢擴大管理規模。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劉格菘管理規模高達821.32億元,而在2019年末,他管理規模僅為210億元,明星效益發揮到極致。
規模是業績的敵人?劉格菘沒有迅速陷入“冠軍魔咒”,進入2020年後,他持倉組合的行業集中度有所下降,增加了醫藥、新能源、化工等板塊大市值公司,但其管理基金收益率也有所下降。
繼劉格菘後,90後廣發基金新鋭基金經理鄭澄然也迅速出圈。他出生於1991年,2015年加入廣發基金擔任研究員,2020年2月,他調入成長投資部,同年5月與劉格菘、高翔共同管理廣發鑫享A,同年7月與孫迪共同管理廣發高端製造。
廣發鑫享A在持倉思路上更具鄭澄然個人色彩,風格顯得更加激進,把押注賽道式投資的精髓玩得更為透徹,一出手就驚豔四座。
2020年半年報數據顯示,廣發鑫享A光伏持倉比例高達35.94%,遠超成長風格同類產品2.73%的平均水平,該基金2020年的換手率高達351.82%,收益率為109.30%。
鄭澄然管理的廣發高端製造A更是因為押注光伏、新能源賽道,成了2020年公募基金冠軍的熱門選手。他管理的基金在2020年9月中旬至12上旬保持冠軍長達三個月,後因調倉痛失年度冠軍,以133.82%收益率位列股票型基金第二位,權益類基金第七。
進入2021年,A股市場風格切換,廣發基金業績一哥輪到了投資成長部的唐曉斌。這一年,他管理廣發多因子混合收益率為89.03%,在全市場排名第五。與鄭澄然不同的是,他持股行業配置較為分散,非典型賽道明星基金經理。
除此之外,廣發基金旗下還有傅友興、林英睿等多位管理規模過百億的基金經理。廣發基金的大牌基金經理傅友興,是一位擁有超10多年投研基經驗的投研老將,擅長管理價值穩健型權益產品,管理規模超400億元。“績優則仕”,2021年9月,傅友興、劉格菘一同升任廣發基金副總經理;林英睿管理的廣發價值領先因重倉煤炭股而在順週期行情中脱穎而出,為2021年一季度的權益類基金冠軍,他也由此成為2021年上半年風頭最勁的新頂流基金經理之一。
海通證券在一份名為《緣何廣發基金連續3年都有排名前2的基金》研報中指出,截至2021年一季度,廣發基金有54%的主動權益產品具備鮮明主題/賽道。公司風格分組設置執行得非常成功,基金經理之間交叉持股的比例低。疊加公司整體投研實力強、穩定性高,因而在各種市場風格下,都能湧現優秀的基金經理。
押注賽道、打造明星基金經理、趁勢發行新基金,廣發基金在3年的時間裏迅速擴大管理規模。
數據顯示,廣發基金管理規模2019年末為5025.6億元,而截至2021年末,管理規模約1.13萬億元,剔除貨幣基金後,廣發基金的基金管理規模位於行業第三。其管理費更是增加2倍多,從2019年的20.47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73.82億元。2021年,廣發基金實現淨利潤26.07億元,同比增加42.95%。
實際上,國內公募基金公司的收入主要取決於管理費,基金模越大,基金公司收入越高,無論是賺是虧,基金公司照收管理費,基金經理穩拿管理費。在規模導向下,公募基金公司往往更重視規模擴張,“造星”成為行業規模擴張最快的方式。
業績翻車,造星模式遭遇滑鐵盧
公募批量“造星”,留下不少後遺症。
易方達基金經理張坤因重倉白酒而“出圈”,成為“公募一哥”;景順長城的劉彥春因重倉消費股走紅,成為“消費一哥”;中歐基金葛蘭則被稱為醫藥基金女神;這三位基金經理在“出圈”成為頂流明星基金經理後,管理規模相繼突破千億元,劉格菘的管理規模最大時也突破900億元,各自所在基金公司的管理規模也水漲船高。
盛極必衰。2022年一季度,隨着市場波動加劇,造星後遺症逐步顯現,這些頂流明星基金經理紛紛出現了規模縮水、業績下滑。如今,公募基金市場再無千億級基金經理,劉格菘的管理規模也縮水至600多億元,從前期高點以來遭遇了40%以上最大回撤。據2022年一季報,劉格菘管理的6只基金合計虧損約137億元。
2022年一季度,廣發基金的頂流基金經理傅友興、唐曉斌、林英睿、鄭澄然均“翻車”,管理的基金處於虧損狀態。自4月27日市場觸底反彈以來,雖然明星基金經理管理的基金迅速“回血”,跌幅收窄,但今年上半年,劉格菘管理的廣發雙擎升級A仍虧損7.34%;傅友興管理的廣發穩健增長A虧損6.65%。
早在2021年8月,證監會主席易會滿在基金業協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上提到,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問題時有發生,這其中固然有投資者自身的因素,但也有行業自身發展觀和經營觀的問題,反映的是規模情結濃厚,重營銷輕持續服務。
這也與公募基金考核週期有關。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的《全國公募基金市場投資者狀況調查報告(2020年度)》顯示,六成公募基金評價考核週期不超過一年。
對於明星基金經理今年上半年業績不佳的原因,天相投顧基金評價中心稱,一方面或因為行業集中度相對較低、分散佈局的基金經理在市場下行時能夠分散風險,對風險的抵禦能力較強,而行業集中度較高的基金經理則在產品所重倉的行業板塊整體表現欠佳的時候,產品業績往往隨之出現較大的波動;另一方面,明星基金經理通常產品規模較大,整體投資管理難度較高,這也可能成為影響業績的因素之一。
基金規模越大,對基金經理的專業能力和管理經驗要求越高。不過,公募基金押注賽道“造星”,不乏一些行業新人因踩中行業風口一戰成名,管理規模迅速擴大,但缺乏市場的錘鍊洗禮,容易遭遇“冠軍魔咒”,迅速跌落神壇。
無可避免地是,廣發基金一眾明星基金經理同樣面臨這樣的挑戰。鄭澄然是初入市場一戰成名的明星基金經理。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他管理的廣發高端製造A規模僅為7.33億元,出圈之後,管理規模迅速膨脹,在2021年一度超過350億元,如今仍超300億元。唐曉斌管理的廣發多因子,其規模在2020年12月末僅為1.24億元,到2021年末時已擴大至233.3億元。
基金規模突然爆發,對於新鋭基金經理而言,或許並不是一件好事。2022年以來,鄭澄然和唐曉斌管理的基金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回撤,截至7月1日,廣發高端製造A仍虧損13.06%;廣發多因子仍虧損11.34%。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知名老牌明星基金經理楊德龍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通過賽道股起來的明星基金經理,也要更全面鍛鍊及提高個人能力,如果將來該賽道的業績不增加了,能否靈活調控倉位,以及適當轉換一些更符合經濟發展的方向等,這些可能都面臨着一定的考驗。
華南一家公募基金深耕賽道投資的基金經理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前幾年轟轟烈烈的幾大賽道股,今年都出現了大幅回撤,對於押注賽道股的基金經理而言,受到很大沖擊,也很不適應這樣的市場風格變化,這也要求基金經理必須不斷對自己的投資框架做迭代更新,不斷擴大投資能力圈,轉換方向,尋找業績更具持續性的賽道。
今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摒棄短期導向、規模情結、排名喜好,堅決糾正基金經理明星化、產品營銷娛樂化、基民投資粉絲化等不良風氣,改變“重首發、輕持營”等現象;引導公募基金扭轉過度依賴“明星基金經理”的發展模式等。
實際上,廣發基金明星基金經理已在調整投資策略。劉格菘在2021年接受採訪時表示,不推崇“ALL IN”某個賽道的做法,而是選擇4-5個符合框架標準的行業來構建組合。
日前,鄭澄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規模增長之後,自己也在不斷總結經驗和優化方法,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改變是,對於板塊的確定性要求進一步提高,且時間維度放得更長。
批量“造星”過後,廣發基金一眾明星基金經理能否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上,經住時間與規模的考驗,找到可持續的投資模式,尚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