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薅“洋”毛,8000億免税巨頭估值崩盤

作者|Eastland

頭圖|視覺中國


全球最大的免税巨頭被投資者追捧過頭了。


2021年,中國旅遊集團中免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免”,代碼601888.SH)營收676.8億、同比增長28.7%;歸母淨利潤96.5億、同比增長57.2%。


2022年Q1,中免營收167.8億、同比下降7.5%;歸母淨利潤25.6億、同比下降10%。


2022年6月13日收盤,中免收於178.31元、靜態市盈率36.06倍。儘管中免已從2021年高點(402.8元)回落53.6%,36倍PE、3500億市值仍然高估。原因有三:一是免税業務天花板很低;二是中免“內向”;三是中免盈利能力及資產狀況。

 

“內向型”免税做不大

 

免税行業是旅遊行業的子行業,服務對象是海外遊客(沒有享受目的地國家的福利也就沒有納税義務)。


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開展免税業務不僅能夠繁榮旅遊業,還能儘量多地銷售本國商品,促進就業、改善國際收支平衡。

 

有海外購物經歷的人都知道,免税商品只能賣給我們這些“外國人”而且必須帶回自己的國家方能拆封使用。在辦理退税的機場,海關人員會抽查行李,確保申報免税的商品被帶離本國。

 

我國於1979年正式批准免税商品銷售業務,由“出國人員服務總公司”和“中國免税公司”兩家國有企業專營。

 

中國開展免税業務的初衷也是賺取外匯、增加外匯儲備,服務對象是來華旅遊、經商的海外人士。


幾經變遷,中國開展免税業的宗旨、主要服務對象都發生了變化 :


隨着國際交流增加,因公、因私出國的中國人越來越多,回來後手裏多少有些外匯;海外親友回國探親會帶一些外匯……向他們出貨免除中國關税的海外商品可以把民間的外匯收集起來,扣除購買“洋貨”的成本還能有所剩餘,遙想當年每一筆外匯對國家都非常寶貴。

 

2000年之後,錢包鼓脹的中國人到全世界買買買。此時我國外儲豐盈,居民手裏那點外匯沒必要花大力氣“回籠”。有數據説中國人買洋貨,按金額算80%以上發生在海外,20%在免税店。在機場設免税店把洋貨賣給國人,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奪回”部分市場。

 

2011年,借鑑日本沖繩、韓國濟州島,通過“離島免税”振興旅遊經濟的經驗,海南省開啓了離島免税試點。


把本國商品賣給外國人並且只賣給外國人,“外向型”免税業務的本質是“薅洋毛”。而不論出於何種目的——回籠民間外匯、“奪回”部分洋貨銷售渠道還是振興海島旅行經濟,都是用外匯購買外國商品,再賣給中國人的“內向型”免税業務。

 

“內向型免税”有歷史成因也比較符合國情,本身無可厚非。但要明白它的發展必然會受到限制:第一,要消耗外匯,不會增加我們的外儲;第二,生產同類商品的中國企業失去了部分市場;第三國家沒收到關税,只有免税店賺了個差價。

 

到目前為止,我國財政部只發出8張免税牌照。“雙十一”單日成交4000多億,中免一年免税商品銷售金額只有400多億。國傢什麼不發8萬張、80萬張免税牌照?因為,任何主權國家都不會讓“內向型免税”做大。


天貓淘寶的天花板是高達幾十萬億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內向型免税不過1000億左右。1000億的天花板下容不了市值1000億的上市公司。

 

海南離島免税的蛋糕

 

中國免税業最大的蛋糕在海南。

 

2021年,在疫情防控進入常態化的背景下,海南旅遊業穩步復甦,全省接待遊客8100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的97.5%,而旅遊總收入比2019年增長30.9%、達1384億。


離島免税政策對海南旅遊總收入的拉動作用明顯。2021年10家免税店銷售免税商品5349萬件、銷售收入505億。

 

2021年,在海南10家免税店購物的人數達968萬人次,人均購物5.53件、人均消費5220元,商品平均單價944元。

 

不薅“洋”毛,8000億免税巨頭估值崩盤

 

到訪遊客中只有八分之一購物,人均5件商品,每件將近1000元。

 

海南離島免税蛋糕的分食者即將出現!


2020年6月,王府井拿下國內第8張免税牌照;2021年1月與海南天然橡膠集團合資成立“海墾公司”;截至2021年末,王府井免税業務團隊擁有180名員工,初步確認首批將引入130餘個品牌。

 

中免盈利能力

 

2018年2月27日,中國國旅旗下全資子公司“中免公司”以15億對價收購“日上上海”51%的股權,海免公司51%股權為無償劃撥。

 

2019年1月,國旅總社被剝離給控股股東。2020年6月29日,中國旅遊(601888.SH)正式更名為“中國中免”。短短几個交易日,股價從更名前的126.58元“摸高”到218.16元。

 

1)免税商品銷售增長遲滯

 

轉型前的2017年,中國國旅279億營收中,旅遊服務、商品銷售收入分別為122.8億、156.2億,旅遊服務收入佔44%。

 

2018年,旅遊服務收入122.9億,與2017年持平,但在營收中的佔比降至26.4%。

 

2019年,旅遊業務被剝離前的6億收入被確認,占上市公司總營收的1.3%。

 

轉型後,中免營收分為“免税商品銷售”和“有税商品銷售”,前者佔比迅速擴大。

 

2019年免税商品銷售收入458億、佔總營收的95.5%;有税商品銷售收入11.5億,佔比總營收的2.4%。

 

2020年初受疫情衝擊,下半年恢復較好,財年銷售收入降至324億、佔營收的61.5%;

 

2021年免税商品銷售收入429億,比2019年下降6.3%;有税商品銷售收入突破240億,較2019年增長1988%。

 

不薅“洋”毛,8000億免税巨頭估值崩盤


2021年,中免商品銷售收入669.4億億,較2019年增加約200億。其中,免税商品銷售額減少28.8億,有税商品銷售增加228.5億。


“分食者”還在路上,中免的“招牌業務”已然增長乏力,以至有税商品銷售成為營收增長的驅動力。

 

2)毛利潤率下降

 

免税商品毛利潤下降明顯:


2019年免税商品毛利潤率高達50%,2021年降到37.8%,相當於每年下降6個百分點。有税商品毛利潤率遠低於免税商品,並且也從2019年的31.6%降至2021年的24.6%。

 

2019年,免税商品毛利潤為229億,貢獻率達98.4%;

 

2020年受疫情衝擊,免税商品毛利潤降至145億。有税商品貢獻64億毛利潤,貢獻率從1.6%暴增到30.6%;

 

2021年,免税、有税商品毛利潤分別為162億、59億,基本維持“三七開”格局。


不薅“洋”毛,8000億免税巨頭估值崩盤


2021年免税商品毛利潤較疫情前的2019年下降29.1%;有税商品毛利利潤較疫情中的2020年下降8.1%。

 

免税業務是中免的招牌且毛利潤率遠高於有税商品,而且疫情在總體上利好海南離島免税(因為無法出國購物)。在這樣的背景下,免税商品營收、毛利潤金額、毛利潤率都在下降,説明免税業務天花板只有500億左右。

 

假如營業面積、客流不變,免税商品銷售佔比越大總體收益越高。

 

3)銷售費用暴跌之迷

 

下圖中藍色折線代表毛利潤()、彩色堆疊柱代表費用(),只有藍色淹沒彩色主能取得經營利潤。

 

2019年中免毛利潤237億、毛利潤率49.4%。2021年毛利潤228億、毛利潤率降至33.7%,同期王府井(600859.SH)毛利潤42.14%。

 

2019年、2020年,中免管理費用分別為16.28億、16.37億,幾乎沒有變化。2021年管理費用增至22.5億、佔營收的3.3%,薪酬、折舊、辦公費用都有所提高。

 

中免銷售費用降幅令人震驚:


2019年155億、2020年88億、2021年39億;2019年銷售費用率高達32.4%、2021年銷售費用率僅為5.7%。


2020年的原因是“機場租金大幅降低”,2021年是“因新冠疫情影響,與出租方達成減讓協議”。

 

不薅“洋”毛,8000億免税巨頭估值崩盤


首先,中免將經營場地租金列為管理費用不合理,毛利潤被“拔高”。

 

這裏講一個通俗易懂的判斷方法:必須花、不花沒法開張的錢是成本,可花可不花的錢是費用。飯館要租房、買食材、僱廚師/服務員,否則無法經營,相關支出都是成本。“滿減/返券”、派發“小廣告”、團建……少搞或不搞也能開張,相關支出可納入銷售費用、管理費用。

 

中免不租場地顯然無法經營,不計租金計算毛利潤存在瑕疵。

 

其次,場地租金減免不可持續,疫情過後相關支出將趨於正常。

 

中免不計房租算出來的毛利潤率低於王府井。計入房租,毛利潤率至少降低10個百分點。


4)庫存商品


存貨週轉天數是反應零售企業運營能力的核心指標。


2021年末,中免庫存商品賬面餘額達205.6億(較年初增加49.3億)。庫存商品年均值181億,相當於財年商品銷售成本的40.4%。也就是説,2021年中免存貨週轉次數僅為2.5次/年,存貨週轉天數高達145.4天!(2020年為143.5天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2021年京東營收9516億、存貨週轉天數30.3天,中免營收677億、存貨週轉天數145天。中免市值約為京東的60%,運營能力有天壤之別。


長遠來看,中免零售業務難以維持30%的增速和20%以上的毛利潤率。營收500億的免税業務估值1000億,營收240億的有税業務估值500億,1500億是中免合理估值的上限。


*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646 字。

轉載請註明: 不薅“洋”毛,8000億免税巨頭估值崩盤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