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投資者正等待即將公佈的美國通脹數據。市場預計,美國11月CPI同比將增長7%,為1982年6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Bloomberg資深編輯John Authers表示,市場的第一反應通常取決於數據是高於預期還是低於預期。如果通脹數據高於7%,可能會出現避險行情,而低於7%則可能會讓人鬆一口氣。
不過,與市場的悲情看法不同,Authers認為,美國通脹“爆表”可能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勞動市場狀況不支持美聯儲採取刺激措施
通貨膨脹是預測美聯儲行動的重要指標,因為現在根本沒有理由為了勞動力市場而繼續採取緊急刺激措施。
據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美國截至12月4日當週初請失業金人數為18.4萬人,降至196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截至11月27日當週續請失業金人數為199.2萬人,也幾乎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與此同時,美國10月JOLTS職位空缺1103.3萬人,接近歷史最高水平。公司似乎在填補職位空缺方面收效甚微,這意味着工人在工資談判中的談判力量要大得多:
在這方面,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編制的“工資增長追蹤指標”(Wage Growth Tracker)顯示,總體工資增長速度是2007年以來最快的。 但工資增幅低於核心通脹,因此工人有動力爭取更高工資:
與此同時,該指標表明,美國勞動力市場正在發生歷史性的變化,最年輕和工資最低的人終於有能力獲得更高的“薪酬”,而工資最高和55歲以上的人的待遇則比以往更糟。
簡而言之,勞動力市場的狀況表明,美聯儲應該減少刺激措施。 更高的通貨膨脹率將衝擊美聯儲的勞動力目標。
低基數效應或很快消退
目前的高通脹在一定程度上是由12個月前的低基數推動的,而低基數效應可能很快就會消退。 舉一個最重要的例子,這是過去16年汽油價格同比上漲的情況:
汽油價格不會連續以超過50%的同比增速增長。 如圖表所示,不久之後,汽油價格很可能會同比下降,並有助於降低整體通脹。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往往會推動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原因顯而易見。而彭博商品指數(Bloomberg Commodity index)最近一直在下降:
這些數據並不意味着通脹會在短期內回落到2%。 通脹數據很可能在上升之前先下降一點。 目前幾乎沒有理由預期通脹率會持續超過7%。
供應鏈瓶頸有望改善
通脹飆升的另一個關鍵驅動因素當然是全球供應鏈的中斷。供應鏈瓶頸通過限制供應將價格推高了很多。目前,各地政府對全球交通運輸的限制仍然非常嚴格,但似乎正在達到頂峯。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整合了一系列運費指標,如下圖所示。 大多數航道的運費似乎已經開始從峯值下降了一些:
全球製造業和貿易活動也顯示出改善跡象。美國製造業整體上處於擴張模式,鐵路運輸量也在上升。 然而,半導體出貨量尚未持續增加,美國和德國的汽車生產也因此放緩:
一開始,受半導體短缺影響最大的是汽車行業,但正如Gavekal Research的這張圖表所示,半導體短缺的影響似乎已經轉移到了智能手機領域。 智能手機銷量略低於一年前的水平:
儘管如此,世界各地仍存在嚴重的供應鏈問題,新變種可能會讓全球供應中斷捲土重來。 但我們確實有理由認為,最糟糕的情況可能已經過去了。 供應鏈瓶頸的改善將有助於緩解明年的通脹問題。
因此,Bloomberg的John Authers認為,即便美國通脹衝上7%也不會是世界末日,這種情況也不會永遠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