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研判股市大勢:公募偏謹慎 私募強調'盈利驅動'

本報記者 王 寧 

近兩日,市場上流傳一份據稱為興證全球基金副總經理兼研究部總監董承非的內部交流會議紀要,其稱“寧願少賺不願意多虧”;此外,前海開源基金聯席董事長王宏遠的發聲也頗受關注,“警惕美股牛市終結對中國資產的外溢效應,投資者要量力而行。”整體來看,公募基金“偏謹慎”,強調了市場可能存在風險。

《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相對於公募,私募對當前市場的判斷仍然樂觀,例如星石投資和高毅資產等認為,“2021年的投資邏輯已從估值驅動轉為盈利驅動”。

公募“喊話”警惕潛在風險 

《證券日報》記者從興證全球基金處獲悉,其實董承非的上述觀點並不是最新表態,該言論是在春節前於某場路演中提出的,當時不屬於公開表態,且這份會議紀要並未經過本人審核同意發表。

“公司未有統一的口徑對外發表基金經理的觀點,也允許基金經理有不同的聲音。”興證全球基金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至於董承非最新的觀點是什麼,目前尚不清楚。

根據流出的這份會議紀要來看,董承非表示對今年年初市場呈現的躁動行情比較肯定,並對2021年全年相對謹慎。他認為,市場已經脱離基本面,進入資金正反饋過程,基於對核心資產質地、與其匹配的對應估值所判斷,認為“如果未來股價不大幅下跌,很長時間給投資者帶來的回報會少的可憐”。

與此同時,董承非表態“已經在做一些預防性的動作,並正在監控一些總量指標”。

董承非“偏謹慎”觀點廣泛流傳的同時,2月26日,王宏遠更是直言:要警惕美股牛市終結對中國資產的外溢效應,投資者要量力而行。

王宏遠認為,全球多個經濟體大規模貨幣寬鬆形成的泡沫逐漸迎來拐點,刺破這一泡沫的會是通貨膨脹,以及通貨膨脹預期。基於此,美國長達12年的牛市很可能會結束。如果美股牛市結束,包括中國市場在內的全球市場,將會受到影響。美國現在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基本上已經彈盡糧絕,只能靠世界貨幣效應來推動市場的上漲,美股現在風險大於收益;要警惕美股牛市結束帶來的波動影響。

王宏遠表示,以美股為代表的國際市場風險存在傳導到中國國內市場的外溢效應風險。中國大致有100只左右的股票是所謂的核心資產,這些核心資產是跟着美股走勢的,如果美股開始下跌,會有外溢效應,對這些中國核心資產股票,要做好其中部分股票面臨風險的準備。

私募投資邏輯有所切換 

與公募偏謹慎的觀點相比,私募顯得相對温和。

星石投資相關人士表示,受益於全球疫情改善、疫苗接種加快,春節期間大宗商品價格走強,市場對通脹和經濟復甦預期增強,受益於價格和需求雙回升的週期行業受到青睞,也就是所謂的交易通脹。但同時,市場對貨幣政策的擔憂加大,對流動性比較敏感的成長股,也就出現了一定的調整。

對於後市,星石投資認為市場開始擔心貨幣政策收緊導致整體調整。“無論從國外還是國內來看,當下貨幣政策都不具備收緊的條件。”“現階段流動性不是市場主要矛盾,疫苗的大規模接種、美國經濟政策刺激、國內經濟持續優異帶來的國內外經濟復甦的共振,將是市場的投資主線。”

星石投資同時強調,近期A股關於大小盤切換、機構抱團瓦解的擔憂不絕於耳,市場分歧加大。一方面,前期相對強勢被抱團的熱門行業板塊連續回調,初顯瓦解跡象;另一方面,受益通脹和經濟復甦預期的週期品領漲。“2021年A股將從估值驅動轉為盈利驅動。在國內經濟復甦勢頭強勁,企業盈利增長趨勢不變,通脹預期抬頭的背景下,估值合理、業績增長動力突出的公司更值得擁抱。未來重點關注受益於經濟復甦的週期行業以及前期受困疫情的消費和服務。”

高毅資產首席投資官鄧曉峯最新觀點認為,2021年有可能會面對跟此前不同經濟基本面和企業盈利的基本面,尤其是企業盈利方面。過去幾年,市場整體投資邏輯仍然是以防守型的消費、醫藥疊加結構性增長行業,比如互聯網、消費電子,或者以新能源為代表的公司,這個前提都是基於認為大多數行業,包括製造業的企業利潤非常差的假設,同時也是基於利率下行的假設,因此,可以給頭部公司更高的估值水平。

鄧曉峯認為,極度的共識帶來市場的極度分化,但2021年的經濟基本面,跟專業機構過去的共識存在嚴重偏差。2021年製造業上游的行業利潤可能會非常出色,大多數公司的盈利水平將超出預期,而過去防守型行業的公司,盈利增長反而處於落後的狀態,疊加利率上行的壓力,與當下市場共識或存在巨大的偏差。“市場將基於企業的內生增長和估值水平,重新判斷、調整”。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771 字。

轉載請註明: 基金研判股市大勢:公募偏謹慎 私募強調'盈利驅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