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期間,中小微企業在疫情中的生存狀態受到代表委員的廣泛關注。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小微企業發展,各地方政府近期不斷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金融支持、更大規模減負等政策組合拳不斷加碼。
北京市日前出台措施,加大力度清理對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不合理限制和管控規定,並研究制定加快壯大新業態新模式的若干措施。福建省近日設立了首期100億元貸款規模的中小微企業紓困專項資金,對中小微企業提供一年期的優惠貸款。除此之外,包括海南、山東、上海、江蘇、浙江等省市近來也都進一步加大了對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重點集中在加大金融支持和降低企業成本方面。
我們可以看到,從中央到地方,從財税部門到各級銀行,都為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提振企業復工復產信心。但目前,廣大中小微企業面臨的生存問題仍較為突出,在復工復產過程中都遇到許多阻礙。
總體來看,目前企業復工復產過程中面臨的兩大阻礙分為內部要素和外部環境兩大方面:一方面是由供應鏈上下游阻塞帶來的勞動力、原材料以及資金等生產要素的缺乏和供應不足;另一方面是以訂單鋭減、市場需求不足為主要表現的外部環境的持續惡化。
在全球疫情的肆虐下,市場情緒達到冰點,投資意願呈斷崖式下行,內需消費“遇冷”已成為不可避免的事實。國內疫情已趨於穩定,企業復工復產的步伐逐漸加快,而海外疫情嚴峻複雜的形勢引發了外需不振甚至需求轉移等一系列問題,極不利於中小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短期外需疲軟難以恢復的情況下,政府應發揮宏觀政策的逆週期調節作用,通過刺激消費需求擴大市場,激發市場活力,並通過市場機制拉動投資需求,共同推動經濟的增長。一系列加強引進來、擴大內需等舉措也應積極開展。在擴大並完善國內市場的同時,幫助生產終端產品的中小微企業不斷開拓新的市場份額,建立新的合作市場以分散風險,並幫助外貿企業擴大內銷,緩解生存壓力。
與此同時,企業也應積極自救,調整生產規模以緩解過剩壓力,在供應鏈被動收縮和外需不振之間尋求平衡,同時通過轉型升級來創造新的市場需求,以改善遠期的供需平衡結構,盡力克服內外疫情週期錯配問題。這不僅是幫助企業自救度過難關的過程,更是重拾市場信心的過程。
此外,企業應思索未來產業鏈的調整升級,加快企業運轉速度以實現更精準的供需對接,將開拓市場需求作為長遠的戰略導向。受疫情衝擊的中小微企業還應及時創造必要的彈性窗口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形勢。
在下游需求尚未回暖之前,融資環境的改善不足以支撐中小微企業有效恢復“造血”功能。中小微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因客觀制度因素在發展過程中並不能得到充分的政策優惠,在平等待遇上缺乏有效保障,其市場準入仍存在隱形壁壘。政府還應繼續落實公平的市場準入機制降低市場準入門檻,為民營經濟鬆綁,為中小微企業創造公平有序、便捷的市場競爭環境,為中小企業擴大市場需求創造有利條件。
未來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還需克服種種困難和阻礙,更多的政策配套措施還需及時跟上,這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和協助。我們相信,雖道阻且長,但行則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