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行業“大佬”轉身投入個人系公募,近日,證監會發布公告稱,核准設立百嘉基金,個人系公募基金又添一員。據統計,截至8月23日,年內已有5家個人系公募獲批,專業人士“掌舵”基金公司漸成潮流。公開資料顯示,百嘉基金兩大股東為關林戈、詹松茂,是昔日公募行業知名“老將”,均擁有豐富的管理經驗。與此同時,今年來,個人系公募審批速度加快,或有望超越2018年成為新的獲批高峯年。有業內人士指出,個人系公募的增加有利於整個行業的良性競爭和發展,但也會存在資本金有限等問題。
“老將回歸” 個人系公募迎新
個人系公募再迎新成員。證監會近日發佈公告稱,核准設立百嘉基金,經營範圍為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基金銷售、私募資產管理和證監會許可的其他業務。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百嘉基金的成立,也迎來了關林戈和詹松茂兩位知名公募“老將”的迴歸。根據證監會資料顯示,百嘉基金註冊資本為1億元,其中,關林戈出資比例高達40%,為第一大股東;詹松茂以30.85%的出資比例成為第二大股東,任法定代表人兼總經理。
此外,王羣航、鄭南瑩均持股4.99%。另有員工持股平台廣州祥德、祥泰、祥興、祥福四家企業管理中心(有限合夥)分別持股4.99%、4.99%、4.99%、4.2%。
據悉,關林戈和詹松茂二人在行業內都擁有豐富的從業經驗。公開資料顯示,關林戈為長城基金創始人之一,曾在該公司先後擔任副總經理、總經理,後於2011年因任期屆滿而離任。詹松茂則曾於金鷹基金擔任總經理一職,歷任廣州證券副總裁、廣州期貨董事長等,並於今年3月辭去廣州期貨董事長一職。
另外,百嘉基金的另一位股東王羣航,是中國研究公募基金時間最長的專業人士之一,擁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公募的豐富經歷,先後於德邦基金、大成基金任職,從事研究工作。
某公募分析人士評價,關林戈和詹松茂都是具有資深經驗的業內人士,具備能把公司從創立到成功經營的能力,這也正是個人系公募的優勢。相較其他背景的基金公司而言,個人系公募發起人多為業內資深人士,同時對行業十分熟悉,因此個人系公募在專業背景上擁有絕對的優勢。
資深人士領頭 數量已達22家
自2015年首家由自然人發起設立的公募基金——泓徳基金成立以來,個人系公募至今已運作5年時間。同時,也不斷有公募從業經驗豐富的人士成為發起人,加入個人系公募。
截至8月23日,年內已有5家個人系公募獲批,除百嘉基金外,還有易米基金、尚正基金、匯泉基金、興華基金。根據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現存公募基金管理人共143家。加上新晉獲批的百嘉基金,目前已有22家個人系公募。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除關林戈及詹松茂外,在上述基金公司發起人裏,也有不少曾任職於公募的“老將”。如易米基金第一大股東兼總經理李毅,曾於匯豐晉信基金任副總經理。此外,如尚正基金、匯泉基金的發起人鄭文祥、李志祥、楊宇等人也曾於公募基金公司任高管並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在行業各個領域有深厚積累。
滬上某公募分析人士表示,隨着2015年以來“個人系公募”的開閘,越來越多公募銷售或投研條線的高管投入其中,本質上也是對公募現有人才激勵機制的一種新探索。與2015年前大量明星基金經理“奔私”相比,成立公募對許多投研老將來説會是更好的選擇。而對於與優質銷售渠道“深度綁定”的基金經理來説,成立個人系公募有機會將個人利益最大化,並且實現其與自身投研團隊的長期互利共贏。
平安證券研究所基金研究團隊負責人賈志也指出,個人系公募“老將”過去都擁有長久的、專業的行業從業經歷,他們會對公募更加了解,對業務發展更加熟悉。因此他們成立的個人系公募,效率會更高,相比其他公募會更有優勢。
獲批加速 有望迎來新高峯年
“從個人系公募獲批速度來看,説明了監管方面對個人系公募的支持。”上述市場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
從時間上來看,興華基金於3月獲批,成年內第一家獲批的個人系公募。匯泉基金及尚正基金分別於5月、6月獲得證監會核准設立。易米基金則於7月24日獲批。自5月起,個人系公募穩定保持“一月一批”的速度。
較去年而言,今年個人系公募獲批速度明顯加快,2019年僅一家個人系公募獲批,為達誠基金。此前,2018年共有8家個人系公募獲批,成為近幾年獲批高峯年。若今年獲批速度穩速增長,則獲批數量或有望超越2018年。
上述市場人士評價,“在個人系不斷獲批的同一時間內,並無其他背景的基金公司獲批,也進一步表明了監管的態度。”截至8月23日,其他背景基金公司最新獲批時間為5月14日,目前年內僅兩家獲批,分別為民生基金和東興基金,均為券商系基金公司。
根據證監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8月14日,目前仍有23家基金公司等候審批,另有7家為終止審查,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正處在審批階段的基金公司中,也不乏自然人申請設立的個人系公募,如富華玖創基金等。
對於個人系公募的發展前景,賈志指出,個人系公募增加有利於整個行業的良性競爭和發展。但個人系公募也存在資本金有限的問題,所以在經營的時候要很好的控制經營成本,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上述分析人士也提到,“個人系公募千差萬別,大部分機構採用的是‘集中公司資源押寶個別基金經理’的商業模式,公司未來發展與單一基金經理業績成長高度掛鈎。雖然依靠明星基金經理在初期可能迅速擴大規模實現盈虧平衡,但由於此類公募在銷售渠道和投研團隊上的短板,長期競爭力依然有待觀察。”
北京商報記者 孟凡霞 實習記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