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今天正式生效了!將給雙方市場和百姓帶來啥“福利”?

安吉白茶、山西老陳醋、煙台蘋果、法國香檳、巴伐利亞啤酒、帕爾瑪火腿……這些馳名中外的“土儀好物”,因為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協定的生效而更加“身價”倍增。

3月1日,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生效。這是中國對外商籤的第一個全面的、高水平的地理標誌協定。協定啓動後,對中歐經貿關係將注入哪些新動力?對雙方企業和民眾又會帶來什麼“福利”?

歎為觀止

大多數人購物時一般會注意商品原產地,但是對“地理標誌”這一似乎更專業的表述或許有些陌生。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解釋,地理標誌是知識產權的一種重要類型,是識別某產品來源於某一地區的標誌,用於表明來源於某一地區的產品的特定質量和信譽。

“被冠以地理標誌的產品具有獨佔性,比如雲南普洱茶,雲南普洱對其擁有獨享權,其他地方生產的茶葉不能擅自冒用,否則就侵權。”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上海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徐明棋説,與普通產品不同,地理標誌產品由於其獨特的地域特色而被賦予很多附加值,這些附加值需要得到特別保護。

徐明棋進一步指出,在中歐貿易往來中,本來也有原產地規則,原產地通常由各自的貿易促進機構和貿易管理機構認定。相比之下,地理標誌是以國際協定的形式加以確認,這比標識原產地更明確、更細化,既能進一步鞏固口碑產品的獨特地位,又能提升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能使雙方產品獲得更高的相互認可度。

這份歷時8年22輪談判的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於去年9月簽署,其所涵蓋產品的保護數量之多、種類之豐富、“待遇”水平之高令人歎為觀止。

數量上,雙方互認地理標誌多達550個,是中歐之間首次大規模互認對方地理標誌。

種類上,不僅涉及酒類、茶葉、農產品、食品,還有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宣紙、蜀錦等,這也是歐盟首次在其協定中納入此類地理標誌。

“待遇”上,這些產品不僅可享受高水平保護,還可以使用對方地理標誌的官方標誌,等於獲得雙重背書。“獲准使用對方官方標誌相當於得到彼此國家體系的背書和認證,這有利於提升產品可信度,助力其開拓市場。”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歐洲學會副會長、歐盟讓·莫內講席教授丁純説。

據悉,保護分兩批進行,第一批雙方互認的各約100個地理標誌將於協定生效之日起開始保護,第二批各175個地理標誌將於4年內完成保護程序。首批“上榜”的中歐各100個地理標誌包括中國的安吉白茶、山西老陳醋、煙台蘋果、贛南臍橙、郫縣豆瓣、普洱茶、庫爾勒香梨、南京鹽水鴨、紹興酒等,歐方的法國香檳、巴伐利亞啤酒、愛爾蘭威士忌、孔泰奶酪、帕爾瑪火腿等。

協定還很貼心地為雙方順利履約上了“保險”。如果受保護的地理標誌遇到問題,可通過條約建立的雙邊機制來解決。中歐雙方將成立聯合委員會,以更好履行協定。

意義重大

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是中國對外商籤的第一個全面、高水平的地理標誌雙邊協定,也是近年來中歐之間首個重大貿易協定。分析人士認為,協定生效意義重大,既能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又能促進雙方人文交流。

就經貿關係而言,“從雙邊投資協定結束談判,到地理標誌協定的簽署與生效,中歐經貿關係被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丁純説,具體而言,雙方在經貿合作領域,尤其是規則性合作方面達到新高度。知識產權向來為歐盟所重視,地理標誌領域又是歐盟的強項所在,其發展水平可謂領先全球,本身就擁有3300多個地理標誌產品,中國能與歐盟簽署這份協定,説明已能對標歐盟的高標準。

在徐明棋看來,地理標誌協定生效將提升雙邊貿易質量,有力促進中國和歐盟的更多特色優質名品進入彼此市場。

“地理標誌是知識產權保護的重要領域,也是經貿關係中基礎性的技術工作,未來中歐開展貿易將有更堅實的技術基礎。同時,被納入地理標誌清單的產品將受到雙方官方的保護和認可,這意味着不能隨便模仿或冒用。未來,假冒偽劣產品會減少,進出口市場也會更加規範。”

此外,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生效也為雙方未來簽署貿易、投資相關的協定奠定基礎。比如中歐投資協定,乃至中歐自由貿易協定。因為這些協定也會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原產地等內容。

就人文交流而言,丁純認為,中歐地理標誌協定生效不僅關乎貿易投資,也對促進文化交流、民心相通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大量地理標誌產品帶有鮮明的地域特色,且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藴,而不僅僅限於物質層面。”丁純説,隨着地理標誌產品的出口,相應的歷史文化積澱也在一同出口。比如茶道、茶藝會隨着茶葉一起“走出去”。地理標誌協定生效後,將有利於歷史文化傳承、國家形象塑造,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

放眼全球,中國為何能率先與歐盟達成地理標誌協定?兩位專家分析,一是雙方均有政治意願,且有相近理念。“儘管中歐發展程度不同,產業結構差異大,但是共同秉持自由貿易、多邊主義的理念和互利共贏的精神,充分尊重彼此訴求,主張對話而非對抗,因此得以最終達成協定。”丁純説。二是中歐貿易投資關係比較密切,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歐盟最大貿易伙伴。2020年,中歐貿易額達6495億美元,同比增長接近4.5%。三是中國與歐洲具有歷史悠久、文化多樣性等共同特點,地理標誌資源豐富,“這決定了雙方擁有很多附加地理或人文屬性的特色產品,而其他國家或地區並不具備這些優勢。”徐明棋説。

互利共贏

有人將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比作互惠互利的“國際通行證”,不僅在宏觀層面緊密了中歐經貿紐帶和雙邊關係,也在微觀層面為雙方的企業和民眾帶來利好。

分析人士指出,企業權益得到保障,進而能開拓更大市場,消費者也能放心購買貨真價實的優質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能實現共贏。”丁純説。

對生產者來説,產品被打上地理標誌後,其品質得到權威背書,有助於進一步提升產品知名度;同時免受假冒偽劣產品侵害,“企業合法權益將受到保護,包括經濟利益、知識產權、產品質量和信譽等。由此,產品出口銷量有望提升,相關行業和羣體也會受益。”丁純説。

由於此番獲得地理標誌的產品大多數屬於農副產品,協定生效將進一步促進中歐農業發展、造福雙方的農民羣體。

目前,中國是歐盟農產品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出口的第二大目的地,品類包括葡萄酒、農產品和烈酒飲料。歐盟官網稱,未來輸出農產品、食品和飲料,中國市場具有很高的增長潛力。“歐盟還高度重視農民羣體,儘管農民佔就業人口比例不高,經濟附加值也不多,但是農民是重要的利益團體,影響力很大。”丁純説。

中國方面,協定生效將促進特色農產品走出國門,對農村尤其是一些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民眾收入提高都有很大幫助。

對消費者而言,最重要的好處是以後不用擔心買到“山寨”商品,而能更放心地購買來自原產地的正宗商品。在享受好物的同時,中歐消費者還能增進對彼此地理標誌產品的特點及背後人文歷史的瞭解。

徐明棋還補充道,全球化時代,生產也進入全球化生產,在此背景下,地理標誌也具有新的意義。一些產品儘管打着某地特優商品的旗號,其實未必在當地生產,而是在其他國家和地區生產製造,以致品質、價格參差不齊。從這一意義上説,地理標誌既是榮譽也是責任,必須嚴格限定產地、全面保障質量,否則地理標誌賦予產品的光環也將逐漸暗淡,不僅產品會掉價,地理標誌本身的價值也將下降。

(編輯郵箱:[email protected];視頻編輯:裘雯涵)

欄目主編:楊立羣 文字編輯:楊立羣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廖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92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今天正式生效了!將給雙方市場和百姓帶來啥“福利”?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