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高管增持自家股票在A股已不稀奇,但升任行長之後旋即主動出手仍然罕見。港交所披露易信息顯示,獲任招商銀行行長一職才8天的王良,於5月26日斥資76.66萬元增持了2萬股招商銀行A股股份。此次增持後,王良最新持股數量為27萬股。
一位招行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由於王良此前身兼董秘,對資本市場整體比較熟悉,此番火速出手增持並不意外。“主要還是對外釋放信號。”對於信號效果如何?市場觀點則認為,要讓市場恢復信心,或需更多實際行動和時間。
銀行高管增持已趨“白菜化”
由於王良此前即為招行高管,先後多次參與該行高管的聯合增持。加上此次出手,2018年5月以來王良已合計十次出手增持招商銀行股票,合計耗資約917.9萬元。王良增持消息傳開當日,5月27日招商銀行A股收報39.12元,漲1.8%,總市值為9866億元。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已經至少有十家銀行高管出手維護股價,類似的操作已有“白菜化”的趨勢。包括廈門銀行(601187.SH)、紫金銀行(601860.SH)、滬農商行(601825.SH)、興業銀行(601166.SH)、浙商銀行(601916.SH)、重慶銀行(601963.SH)、渝農商行(601077.SH)、鄭州銀行(002936.SZ)等在內的多家銀行,都有相關舉措。
今年最早出現高管增持的是浙商銀行。1月4日,浙商銀行發佈公告稱,行長張榮森於2022年1月4日增持公司股份28.41萬股,價格3.52元/股,增持金額100萬元。
與王良一樣,浙商銀行張榮森亦為新任行長。公開資料顯示,張榮森2017年9月加入浙商銀行,2021年6月該行原行長徐仁豔辭職之後以副行長身份代行行長之職,並最終接任行長。
另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少也有19家上市銀行的129位董監高(或其近親屬)通過二級市場增持自家銀行的股票,合計斥資約6200萬元。
“最近幾年高管增持現象確實是比較多的,各家都在做。核心的原因是大週期不好,市場對銀行股的信心在下降,高管增持至少能向市場釋放信號,那就是管理層對未來有信心,也是監管鼓勵的一個方向。”一家頭部城商行董辦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增持不改低迷現狀 業內:仍需實際行動和時間
不過儘管高管出手增持案例在增多,但並沒有對銀行股估值長期破淨的現狀帶來太多改變。今年以來,受到外圍環境和疫情影響,上半年經濟疲弱,社會投融資和消費需求不足,銀行股承壓的態勢仍在延續。截至5 月 26 日,銀行板塊靜態 PB 估值僅 0.58 倍,創歷史最低水平。
這種狀況讓不少銀行高管“沉不住氣”,在年報季期間紛紛隔空向投資者喊話,將銀行的股息率與目前的存款利率和理財收益進行了對比。
在3月28日光大銀行業績會上,原光大銀行副行長趙陵曾表示,目前光大銀行A股股息率在6%以上,H股股息率為8%,高於當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也遠超過一年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具備較好的投資收益保障。
“對中國銀行這隻股票,該出手時就出手,該下單時就下單。”在3月29日中行召開的2021年業績發佈會上,行長劉金主動呼籲投資者關注中國銀行股票。
北京道譽企業管理服務公司執行董事李利明認為,銀行高管公開向投資者喊話,從聲譽風險的角度這種做法其實存在一定風險。“銀行高管只談銀行能做的事情,如努力推進轉型、積極開拓新業務、大力提升風險管理水平、加強科技投入等等,或者只談一些事實,如過去幾年的關鍵業績指標變化,歷年分紅情況等等,對於自身不能完全控制的股價,應該避免評價和展望。”
相比較而言,他認為銀行機構和高管用增持的實際行動來支持股價,對投資者和市場的引導作用會更科學。但他強調,這樣的機制也不應短視化。
“長遠來説,還應該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的增持機制,要求高管層或者高管層承諾每年把税後收入的一定比例用於購買本行股票,自動鎖定,任職期間不出售,離職三年之內可以分批售出,真正建立與銀行價值相掛鈎的長效激勵機制。”李利明表示。
上海一家大型戰略傳播諮詢公司合夥人則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從這幾年的實際效果看高管集體增持效果一般。“反過來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一些銀行的關鍵高管離開,會對市場造成比較大的震動。這説明市場資金是認人的,也是認戰略的。不管是集體增持,還是向王良這樣的個人增持,更多還是個信號作用,要讓市場恢復信心還需要實際行動和更多的時間。”
來源:財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