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作者:呂世明,編輯:山甲,36氪經授權發佈。
“那個公司發行老大走了,整個團隊都直接去另一家了”“xx公司區域地網都被勸退啦”“xx公司解散了整個發行團隊”……
這幾年,這類的話題會被不斷被提及,尤其今年疫情導致半年的停擺後,地網的有無,似乎變得更“微妙“起來。影院復工整整過去四個月,而電影行業中最先潰退的可能是地網(暨區域)發行。
7月20日影院復工起,在過去的120天內,內地電影市場用短短的四個月時間迅速“上位”,出人意料並情理之中的奪得全球單一國家和地區的票房冠軍,雖然最近市場陷入低迷,但伴隨新片落位,大家對未來整體的預期仍然良好。
影院多少還是被免了一部分房租,都能緩和一下,製片公司也在陸陸續續開一些大項目,產業上每個環節的工種也都看到久違的光明,可惜部分發行人員的日子就不那麼理想了。
比起那些頂在一線的影城終端,我們應該關心一下那些不樂觀的地網發行了。
裁員一半、留下死扛……多數發行團隊進入冬眠狀態“也許大佬們要比普通人更早知道今年何時復工吧?其實我們在今年復工之前,就已經逐步開始對發行團隊進行了一部分整合和消減,不僅我們,國內的一線發行公司鼎盛時期基本都會有一二百人的規模,現在好像都縮減到一半了。”
和一位地域發行專員聊到他們公司的狀況,其表示暗潮早已湧動,淘汰一批人即便不是疫情期間的特殊之舉,可能也勢在必行了,少的也有三分之一,多的一半甚至只保留區域中心城市的經理,不少地網發行團隊進入一種冬眠狀態。
而接下來,像一些項目參與度比較淺的公司,主控出品院線影片數量較少的公司解散發行團隊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一些老牌發行公司和手裏有一定存貨的中小公司,他們的何去何從便更多讓旗下員工關心。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一直堅守到疫情結束,深處行業旋渦的發行人員是深知這個行業所要面臨的問題和風險。
當然,在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更多人即便權衡利弊後,仍然要選擇主動離職。看起來讓公司解職的確會拿到不錯的補償,但何時能拿到手裏都是未知數,因此自己離開未嘗不可是“圓滿收場”。
留下死扛的真有好的出路嗎?和影城工作的朋友一樣,整個疫情期間,大部分地網發行每個月就能拿到千八百的工資,如果還有房貸、車貸或者養孩子這些花銷,肯定是入不敷出,而且整個行業特別喜歡內部組合情侶和家庭,可以設想兩口子都是從事該行業所面臨的窘境。
復工後到目前為止,真正賺到的民營公司一個手都能數過來,而且一些公司還需要依靠盈利項目來渡過危機,一些小爆款只是緩解一些公司基本的人員開資和費用,對於整個發行行業本質上沒有起到太多的支撐作用。
對於大部分打工人而言,留下來無疑可能是死扛,早找出路未嘗不可,如果感覺到有一定的危機,趁早離開可能是明智之舉。只不過當大部分發行人離職後,往往會發現幾年的工作下來,適配自己的社會工作範圍實在太少了。
經濟賬、人情債,解散團隊沒那麼容易通常行業內外分析到地網&區域發行人員的去留和公司是否解散時,更多會只參考到行業整體和公司個體發展態勢的這個層面,但事實上來看,每一個發行團隊他們的核心和整體是很少出現大變化的。
中國內地真正從事十年以上發行工作的總經理級別的“大佬”,可能就二三十人,他們手裏掌握着全中國最優質的資源,其中包括院線和影管公司的人脈關係,那些區域有針對性強的適配性,那些區域適合投遞那種類型的影片。
重點在於,這部分人有一定的口碑和職業道德,媒體、院線和影城朋友對他們信賴有加。往往到了區域終端,更多時候院線和影城經理除了參考地區經理的意見和建議之外,還有考量發行大佬的一些觀點和想法,畢竟這也是大家相互彼此之間的一種信任。
正因如此,一個好的發行團隊,往往是一個絕對領導核心加上數十名骨幹搭建的,這種模式和行為曾經一度支撐起來前幾年數個發行團隊。
但這種情況到了今年有一個顯著的改變,發行大佬自己都很難在疫情期間獨善其身,這些年自己的固定班底也有進進出出的調整,此種結構在變得更加鬆散。
同時中國電影的發行模式很難固定,院線和影院端的人也會出現大幅度的變化,團隊內部也人員的不穩定狀況。一套班底用起來肯定會得心順手,發行團隊一窩被端來端去的情況並不鮮見。
院線和影城的人會看到,前兩年某發行人員和他的領導還是某公司的,過一段時間便改頭換面更替到另外一家公司,但過於頻繁的調動是會讓人員結構變得更不穩定,這一點在復工前後尤其的明顯,且在這四個月之內沒有好的緩解。
當然,對於製片方和資方而言,他們更多要去考慮成本方面的問題,畢竟復工後一個百餘人的發行團隊每個月僅薪酬和一些管理費用就要近百萬,這對於今年捉襟見肘的片方並不是什麼好事。
但大家手裏又都握着一定數量的待(代)發項目,完全捨棄掉肯定很可惜,畢竟都熬過來了,拋棄的話不如早一步出坑,拖到現在只能根據目前的市場狀況堅守下去,同時好不容易聚集和吸引的人才不捨得輕易出手,畢竟整個團隊仍然具有可操作性和執行力,這一點會讓製片方和資方左右為難。
如何去權衡這個利弊,如何和平衡這個關係,是考驗當下所有片方的關鍵問題,當然這個問題在疫情之前我們也在不斷的拷問自己,只不過現在已經變得更急迫了。
發行團隊的敵人:更年輕的自己之所以發行團隊始終面臨被解散的危機,一個很關鍵的因素便是很多製片方目前更希望團隊年輕化,更多發行團隊目前着重在開發校園大使,畢竟這部分學生的薪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讓他們有免費看電影和參與路演見明星,對於他們可能就是非常大的福利了。
其實很多非電影專業出身的應往屆畢業生,大家最初參與到電影行業目的幾乎都是愛好電影和可以參與到電影之中去,不過和其他行業一樣,你的所學和所知,往往和實際情況大相徑庭。
最初一批地網發行人員年齡架構基本是80-90這個階段,僅五年更多的90、95後開始進入到該行業,他們大部分最初要麼在影院做基層和管理工作,要麼是當年風起雲湧的團購網站和門户網站出身,總之多少都和電影有一定的關係,融入到電影是很方便的。
更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的主流觀眾年紀和他們相仿,大家的審美和愛好也相近,在制定針對每一個區域的發行策略時,沒有代溝的發行人員和觀眾會呈現出趨同的態勢,這對於發行工作的推進勢必很有效果。
但目前市場的主體結構有變化,00後到今年已經20歲,開始步入社會,無論是觀影羣體還是社會工作方面,老去的七八九零後逐步退出市場,用老的思維方式去執行發行工作,勢必會和年輕觀眾產生代溝。
但這並不意味着目前所留存的90後發行人員會被市場徹底淘汰和拋棄,畢竟他們仍然有一定的人脈和關係留存,在經驗和避免一些錯誤執行方式方法方面還有00後所達不到境界,這一點往往容易被一些總強調發行人員徹底年輕化的管理者所忽略。
自然在目前能夠留存的一些發行團隊中,愈發呈現年輕化是必然趨勢,這也會讓一些略年長的發行經理產生危機感,好在於總體上發行招募新人的計劃因為今年疫情的原因被擱置,但仍然有不少發行公司在淘汰一批發行人員同時,開始招募更年輕的人來更新隊伍。
對於目前的發行團隊而言,不僅僅是行業風險、疫情影響、公司策略,眼下更年輕的孩子們,對於大家直接的衝擊是非常明顯的。可能最終淘汰整個行業的是年輕人,畢竟中國電影整體趨勢仍然向好的方面發展,這一點沒有一個電影公司會懷疑。
到了今年,中國電影的區域發行走過了十年,最初的形態到今天整體沒有大的變化,同時我們的市場模式即便在線上購票的瘋狂衝擊下,也沒有徹底被同化,只不過我們的市場模式變得更多元了。
十年前所有人其實都知道地網發行有他優勢的一面,在2016至2017年受到強烈衝擊只不過是一次行業清洗和淘汰的過程,今年疫情則又一次淬鍊了中國電影每個環節,地網發行在未來則要迎接更多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