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七日談︱北交所打開競爭合作新格局
對中國的資本市場來説,這一週的重大事件,便是北京證券交易所的呼之欲出。
9月10日,北京證券交易所網站試運行,同時就公開發行並上市、上市公司再融資和重大資產重組審核規則公開徵求意見。其核心是,規則明確,北交所試點註冊制,主要內容為股票發行審核、重大資產重組審核等方面的具體要求,總體安排與科創板、創業板保持一致。這意味着,北交所從開業之日起,企業上市的步伐就將加快,中小企業融資將更加便利。
服務中小企業,是北交所的重要使命。目前公佈的業務規則吸收借鑑了科創板、創業板試點註冊制經驗,總結了前期新三板精選層的有關實踐,形成了契合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規律和需求特點的制度安排。
北交所的建立,對於中國資本市場而言意義重大。因為北交所,中國資本市場變得更加立體。
經過近31年的發展,中國證券市場有了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形成了各自的定位和特色,上交所以藍籌股、科創板為主,而深交所以中小板、創業板為主。那麼,何以還有必要再設北交所呢?北交所與滬、深交易所又有哪些區別呢?
目前,滬、深交易所的融資額和交易量都已位列世界前幾位。但是,依然不能滿足中國眾多企業的融資需求。
至9月10日,上交所上市公司為1982家,深交所上市公司為2499家。而截至2021年8月,我國登記在冊的市場主體達1.45億户,2020年一年新增的企業主體就超過了1300萬家。有上市公司高管坦言,中國太大了,一兩個交易所,根本不能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融資需求。
為不同企業創造不同的融資平台,這是證券領域不斷努力的方向。2006年,在中關村園區設立了企業進入股份代辦系統;2012年,全國成立股轉系統,簡稱“新三板”,特指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這一定位得到了新《證券法》的確認,這是對建立多層次資本交易平台的一種肯定。
十多年來,中小企業對融資的需求不斷升級,新三板的內涵外延也不斷深化。從創設新三板,到成立北交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又一實例。至今,證券市場有了證券交易所、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區域股權市場三類。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後,證券交易所版圖更新為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指全國股轉系統;區域股權市場指各省成立的股權託管市場。證券市場的不同層次基本形成。
北交所的成立,進一步對完善了證券交易所這一板塊,為中小創新企業的證券融資提供了新的平台。
如果説上交所、深交所是為層次較高、表現良好的企業融資服務的話,那麼北交所服務的是規模小、卻很有活力的中小創新型企業的融資需求,更多地關注專精特新企業。它補齊了證券交易所的短板,豐富了證券交易所的層次,讓證券交易有了普惠的板塊。
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創新驅動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在這種情況下,為中小企業創新提供新的融資平台具有戰略意義。
北交所的建立,也使得中國資本市場的分佈更加均衡。
此前,中國的證券交易所都在東南沿海。1990年11月26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創立。1990年12月1日,深圳證券交易所試營業。滬深交易所的建立為中國經濟的發展輸入了血液與動力,一大批企業實現了股份制改造,為現代企業制度注入了活力。
在北京設立證券交易所,將促進企業流、人才流、資金流、服務流聚集,為北京金融發展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以創新見長的北京將迎來新的增長期。不僅是北京,京津冀等地區都將因此獲益。
北交所的建立對既有的交易所格局會有影響嗎?當然有。按照既有定位,北交所與上交所、深交所將形成錯位發展,為各自定位的企業服務。但是,競爭與合作也將產生。其中的競爭,更多的是服務的競爭。為企業的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交易所競爭的局面打開了,眾人期待着。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