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4月30日,A股上市公司2022年度年報全部披露完畢。受自營投資等業務拖累影響,券商去年業績整體下滑。不過,行業馬太效應明顯,頭部券商業績相對較穩。
《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獲悉,券商整體業績容易受自營投資業務影響,呈現明顯的週期性特徵;資管業務市場集中度有待提高,券商紛紛發力、前景可期;全面註冊制改革帶來增量市場,投行業務呈現明顯的馬太效應,“三中一華”及海通、國泰君安佔據五成以上市場,民生等中小券商憑藉自身特色擠進市場前列。
逾九成歸母淨利下滑
中證協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受多重超預期因素衝擊,證券行業經營業績短期承壓。全行業140家證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3949.73億元,實現淨利潤1423.01億元。
記者梳理51家券商概念上市機構業績報告獲悉,受自營投資等業務拖累影響,券商去年業績整體下滑。營業總收入來看,僅有東吳證券、華林證券等6家同比正增長,18家同比下滑幅度超過30%;就歸母淨利潤指標而言,僅有方正證券及信達證券實現同比正增長,逾九成券商盈利“滑坡”,同比下滑幅度超過40%的就有25家;方正證券ROE(淨資產收益率)同比增長,其餘出現不同程度的滑坡,東方財富ROE以14.4%居第一名,中信建投、信達證券緊隨其後。
行業馬太效應明顯,頭部券商業績相對較穩,2022年共計3家歸母淨利潤超過百億元,中信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保持前三位置;頭部券商之間也不乏“波動起伏”,東方財富歸母淨利潤指標排名從2021年12名擠進第4名,2021年歸母淨利潤排名第4的海通證券後退至第10名;中小券商業績波動較大,天風證券、紅塔證券、長城證券等業績下滑幅度靠前。
中信建投研究發展部資深分析師吳馬涵旭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註冊制改革深化及財富管理需求擴容背景下,證券行業在2019-2021年期間高速增長。受宏觀經濟影響,自營投資、財富管理等業務明顯承壓,券商2022年經營業績普遍下滑,體現出較強的週期性。在週期屬性中,也不乏一批經過加快轉型、差異化佈局後,順利實現市佔率提升的券商。
“去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複雜多變,股債市場均調整,直接影響券商自營和基金代銷業務,拖累業績下滑,出現了明顯的週期性。同期投行業務、融資融券及股票質押業務等盈利表現不及預期,部分債券暴雷也導致一些中小券商虧損。”私募排排網財富管理合夥人榮浩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分析,中小券商差異化競爭,最核心的還是要注重服務細分市場和特定市場,打造區域特色和行業特色;可以充分擁抱和利用AI時代,在時代的換擋期儘快地實現突圍。
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場波動明顯的背景下,“券商一哥”中信證券業績表現平穩顯得尤為“可貴”。這對於其他券商發展有何借鑑意義?
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向《國際金融報》記者分析,頭部券商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均衡發力,避免單刀突圍,更有利於業績穩步發展。中信證券等頭部券商具備“全面開火”的綜合優勢,中小券商需要發揮各自獨到的個性化優勢,也需要注意市場風險,結合市場實際情況進行差異化發展,投行、代理、資管等業務各有特色。
“券商在發揮單獨優勢時,也要考慮綜合平衡問題。對券商來説,首先要能夠穩健生存發展,在此基礎上做一些創新突破。”桂浩明進一步表示,東方財富在基金代理上佔據較大市場份額,去年代銷業務下降拖累整體業績;東方證券在資管上表現不錯,但收益也會受到市場波動影響,且資管規模難以擴大。
自營投資拖累明顯
自營投資業務主要包括股票、債券、衍生品、股權、另類等多品種自有資金投資交易業務,屬於券商重資本業務。受疫情、國際局勢等內外部多重因素影響,2022年股債市場均低迷,市場虧錢效應明顯,券商自營投資業務營收也明顯下滑,成為拖累券商業績的主因。
自營業務淨收入普遍下滑,海通證券、東興證券、長江證券、中泰證券、長城證券、國元證券、華西證券7家券商自營業務淨收入(自營業務淨收入=投資收益-對聯營企業和合營企業投資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同比大幅轉虧。
3家券商自營業務逆市增長,華林證券同比2021年大漲234.45%至1.95億元,中銀證券同比增約110%至2.2億元,方正證券同比增長52.17%至11.1億元。
深圳中金華創基金董事長龔濤分析,出於政策導向,目前券商自營基本只能做多,因此在市場低迷階段,自營業務出現滑坡或虧損是正常的情況。華林證券、方正證券就是看清了局勢選擇了正確的“高配債、低配股”的操作,避免了市場下跌帶來的負面影響。
記者瞭解到,在2022年股票市場下跌、系統性和結構性投資機會缺乏的情況下,方正證券適時大幅降低A股投資倉位,調整投資品種,較好地防禦了市場風險;2022年債券市場在較窄區間震盪,方正證券繼續採用高評級、高槓杆和中短久期策略,獲取穩健票息收入,同時加大波段交易和策略交易。
中銀證券則表示投資交易業務遵循公司“穩健進取”的總體戰略,根據市場環境變化採取積極主動、穩中求進的投資策略,通過進一步加強投研體系建設、提高風險管理能力以及交易轉型和數字化驅動,穩步做大整體收益。
自營業務是券商行業同質化嚴重的業務,也是依賴行情的業務。該如何改變看天吃飯行情?
分析人士指出,從資產結構來看,券商自營加碼,在增加公司收益可能性的同時也增加了風險。自營盤及其他資產管理業務是目前中小券商轉型的一個方向。但與大型券商相比,中小券商抗風險能力較弱,某項業務板塊就可能拖累整體業績表現,應着力規避外部環境的影響,圍繞服務能力、諮詢能力提升來選擇業務方向。
投行業務加劇分化
投行業務向龍頭集中,且頭部券商這一業務板塊的業績相對較穩。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去年投行業務淨收入同比微增,中金公司、海通證券、華泰證券略有下滑。
(數據來源:東方財富choice數據,《國際金融報》記者梳理)
信達證券、中原證券、東北證券、中銀證券、華西證券投行業務淨收入同比下滑幅度超過50%。其中,信達證券投行業務淨收入同比下降60.51%至1.86億元,主要是因為整體經濟環境影響和自身證券承銷規模降低所致。
作為主承銷商,券商承銷收入排名呈現“強者愈強”態勢,中信證券、中金公司、中信建投、海通證券、國泰君安、華泰證券6家市場份額總計達54.6%,民生證券、安信證券、國金證券、東興證券、東方證券、長江證券6家中小券商憑藉自身特色競爭力擠進前列,市場份額也近16%。而大多數券商的市場份額所剩無幾。
中信建投表示將不斷提高執業質量,努力做好資本市場“看門人”,緊跟市場做好估值定價和銷售工作。國金證券也在年報中強調強化項目管理,努力提高業務人員的專業技術能力和質量控制意識,不斷提升在各個投行業務領域的服務水平,提高項目運作水平和執業質量,增強承銷能力,為客户提供全面的專業服務。東興證券則表示不斷強化公司投資銀行業務的保薦承銷和價值發現能力,繼續深入推進IPO業務,調動整合中國東方和公司資源,加強優質明星項目的培育和挖掘,努力提升“大投行”核心競爭力和品牌美譽度。
全面註冊制開啓,券商投行迎來更大市場蛋糕的同時,監管也趨嚴。記者梳理發現,年內多家投行收到監管函,涉及IPO、定增、發債項目等。
“註冊製為資本市場發展帶來巨大的制度紅利,新股發行超過1100家,近年投行業務向頭部券商集中趨勢愈發明顯,業內甚至將投行業績與上市券商市值表現聯繫在一起,投行業務越強的券商則市值越高。”某頭部券商資深投行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全面註冊制改革落地,監管進一步壓緊壓實中介機構責任。頭部券商在按照監管要求做好風控合規基礎上,不斷推動各項業務上台階的同時,還應該更多為行業建設做出積極貢獻,成為合規文化、規範發展的推動者;中小券商應該立足自身所在的區域或行業優勢,或將區域耕深耕細,或在行業做出專長,打造細分領域的“超長板”,實現錯位有序發展。
吳馬涵旭認為,未來國內券商投行業務或面臨更加分化的行業格局。以“區域+行業聯動、多元化業務平台協同”的方式展業成為大券商投行的核心競爭力,而中小券商在精品化投行方面展現出了新的思考。投行業務是券商服務實體經濟的根基,也是證券公司的一張“名片”,未來投行業務競爭格局上的變化可能會推動其他業務發生新的改變。
公募轉型“跑馬圈地”
資管業務在券商營收中的佔比各有不同,中信證券、廣發證券、東方證券等券商這一塊業務的佔比較大。資管業務整體未來發展空間可期,券商也在積極抓住市場機遇——紛紛設立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牌照,開啓公募化轉型。
淨值下跌影響之下權益類基金規模萎縮,且新發基金疲軟拖累行業代銷金融產品收入表現,去年券商資管業務整體低迷。從去年業績數據可知,資管業務營收差距明顯,市場集中度有待提升。中信證券位居第一,去年資管業務淨收入同比微降至109.4億元,廣發證券資管淨收入同比下滑約10%至89.39億元,緊隨其後的是華泰證券、東方證券、海通證券,去年資管淨收入分別約為38億元、26億元、23億元。
多家中小券商取得不錯成績,西部證券資管業務淨收入同比大漲223.41%至0.74億元,首創證券、東北證券、信達證券資管業務淨收入同比增幅超過60%,華西證券、東興證券、山西證券、東吳證券、華林證券、國聯證券資管業務淨收入也有所增加。
“資管行業集中度正在提升,規模和收入向頭部集中,行業馬太效應愈加明顯,頭部券商資管將通過規模效應、品牌效應、渠道效應等優勢,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和話語權。”榮浩進一步提出,但這並不意味着中小券商沒有機會。
中小券商如何更好發力?榮浩指出,一方面,許多先動起來的券商,公募化轉型提速,通過設立資管子公司、申請公募基金牌照等方式,加速佈局公募賽道,提高業務“含基量”,抓住機遇。另一方面,數字化轉型深化,通過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完善IT建設,打造以業務場景為抓手的資管生態,提升經營管理效率和風險控制能力。此外,產品類型和策略不斷豐富和創新,以固收+、量化等產品,或者特色定製化滿足客户個性化投資需求。總之,一定是結合自身稟賦,深度挖掘特色,建立自身在行業的“特殊生態位”。
“中國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大勢所趨,券商資管業務發展空間較大。”華輝創富投資總經理袁華明指出,規模、品牌、投研和風控等方面佔據優勢的頭部券商競爭力強,市場份額穩步提升的機會大,市場可能走出“強者更強”的發展格局。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還在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還在推動券商行業的業務變革,把握好政策和業務變化的中小券商仍然存在着脱穎而出、做大做強的機會,存在藉此形成差異化競爭的機會。
“2018年資管新規以來,證券資管行業改革進入加速建設期,過往以通道業務為主的資管模式不再具有競爭力,加強投研能力、產品梯隊、銷售策略建設成為核心壁壘。”吳馬涵旭進一步向記者分析,大券商在研究資源、客户粘性方面佔優,而中小券商的銷售策略更為靈活,行業也呈現差異化發展趨勢,尤其是公募化轉型佈局上,目前證券行業還處在轉向初期,券商加快申請公募資管的牌照,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但參考過去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路徑來看,以人才為中心的公司往往更能得到員工的認可,以客户為中心的公司更能得到市場的認可,而二者兼備的資管機構一定會成為優秀的管理人。
一季度歡心“起跳”
去年A股低迷及業績不如意,券商概念股期間跌約24%。而伴隨着A股的回暖以及業績的“彈跳”,2023年以來券商概念股震盪回暖逾8%。
具體來看,截至5月4日,券商概念股同花順股價年內大漲80.27%,東方證券年內漲22.5%,華西證券、東北證券、興業證券、中泰證券等券商漲幅超過15%。但廣發證券、東方財富年內微跌,首創證券年內跌22.68%,國聯證券跌8.98%。
得益於2023年股債市場的回暖,券商自營投資業績修復。今年第一季度券商業績“起跳”,51家券商概念上市機構中有49家歸母淨利潤同比增長,其中29家增幅超過100%,西部證券、長江證券、太平洋更是增逾1000%,主要原因是一季度資本市場表現平穩,證券投資業務收入增加顯著。
從細分業務板塊來看,2023年一季度資管及自營業務業績表現不錯。紅塔證券、海通證券、廣發證券去年一季度自營業務大虧,2023年一季度扭虧為盈。西部證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天風證券一季度自營業務淨收入同比大增。
袁華明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券商被視為“股市風向標”和“牛市旗手”,經營表現和A股市場息息相關。受去年大環境低迷影響,券商經營和業績進入週期低點。2023年一季度券商業績大幅上升,開年以來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出現企穩反彈;全面註冊制改革對券商投行業務有加持;低基數效應使得今年券商業績顯著改善的機會大,帶動了今年以來券商板塊的活躍表現。
記者:朱燈花
編輯:陳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