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改革十年,義烏出口佔比從全省1.2%到全國1.6%
新華社杭州10月6日電題:改革十年,義烏出口佔比從全省1.2%到全國1.6%
新華社記者何玲玲、王俊祿、方問禹
10月3日,浙江義烏鐵路口岸內,4列滿載五金工具、日用百貨、玩具等商品的“義新歐”中歐班列整裝待發。這個國慶假期,班列發運計劃排得滿滿當當,預計有27列發運。今年前8個月,“義新歐”累計發運522列,同比增長191.6%。
義烏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之一。今年是義烏獲批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的第十年,義烏出口佔比從全省的1.2%躍升至全國的1.6%。頂層設計搭建“四梁八柱”,配套政策完善“生態系統”,當地幹羣勇於“闖關探路”——集成改革激發了“世界超市”的澎湃動能,推動義烏在國際貿易領域破難攻堅,邁向高質量發展新路。
(小標題)義烏之“勇”:挑起改革重擔,成為“世界通道”
從“義新歐”裹挾的世界風,到“直播村”不熄的長明燈,一踏進義烏,濃郁的商貿氣息呼嘯而至。每年出入義烏高速、省道的大貨車將近600萬輛,滿載的商品通過海陸空運往世界各地。
2011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覆《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以試點為支點,義烏先後承擔20多項國家級改革及系列省級改革,如全國首創的市場採購貿易方式、針對專業人才在全省首推的聘任制公務員等。今年1月1日,《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驗區條例》正式實施,意味着多項政策制度上升為法規。
改革十年,義烏商貿取得長足發展,出口規模增長了14倍。從改革起跳的2010年底算起至2019年底,義烏出口佔比從浙江省1.2%增至全國1.6%,其中日用消費品出口佔全國8%。
與219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的義烏,雖遭遇中美經貿摩擦直接衝擊,但2019年仍實現出口2867.9億元,同比增長13.7%;今年疊加全球疫情影響,前7個月仍出口1635.3億元,同比增長2.2%。
“義烏不僅是市,更形成了強大的場。”義烏市委辦主任陳峻峯説,義烏關聯全國200多萬家中小微企業、2000多萬名產業工人,每年支付的來料加工費超過220億元,鏈接萬億級商貿實體。
強大的經濟“場”,為國內商貿實體賦能。把“快遞小哥”手中的訂單累加,2019年,義烏快遞業務達到49.9億件,今年預計突破60億件。義烏快遞業務量與廣州並駕領先,成為國內最大規模、最活躍的商貿中心之一。
(小標題)義烏之“韌”:善於自我革命,激發市場活力
深夜的義烏市福田街道北下朱村依舊熱鬧,人車川流不息,主播們正與粉絲熱情互動。這個村以“直播帶貨”為特色,村內有約5000家市場主體,社交電商從業者5萬餘人。
雖遭遇全球化逆流,但義烏仍顯示出強大韌性和活力。上半年,義烏新設市場主體7.7萬户,同比增長22.8%,總數達62.7萬户。連日來,記者走訪市場時發現,通過改革闖關、擁抱變化,義烏形成線上線下融合、進口出口互動、境內境外連通的發展新局面,抗壓能力、迂迴空間更加凸顯。
義烏凱越進出口有限公司主要從事家紡、餐廚、文具等日用輕工產品出口。今年前7個月,這家企業出口規模達到6700萬美元,同比增長24%。公司董事長徐欣坦言,當地政府和企業在各種風浪中,積累了興商建市、改革闖關的豐富經驗。
“義烏人以前怕電商、拒絕電商,現在擁抱電商、深耕電商。”走進義烏商城集團新館區,集團副總經理張奇真表示,電商讓義烏人從“坐商”到“行商”,進一步激發實體市場的比較優勢,精確挖掘消費市場一手信息,從而提升產品品質、設計研發、產銷鏈條等競爭力。
義烏髮揮市場、物流、產業合作網絡優勢,將貿易改革與參與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和“山海協作”“東西部扶貧協作”有機結合,與20多個省份的特色產業集羣緊密聯動,帶動200多萬家中小微企業走向全球。
(小標題)義烏之“惠”:固化改革成果,輸出“普惠紅包”
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讓興商建市見長的義烏再次“迎風挺立”。義烏正繼續發揚“無中生有”“點石成金”的改革經驗,再現“莫名其妙”的發展,承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
得益於改革驅動,義烏一些行之有效的試點成果迅速在全國推廣。比如,義烏首創了市場採購貿易方式,以“通關快、便利化、免徵增值税”等為特徵,該方式成為拉動我國外貿增長的重要引擎,已在全國13個重點城市推廣。
在線下,義烏鞏固全球最大實體市場地位,商品出口219個國家和地區,彙集約15萬種源頭商品,成為“買全球、賣全球”的世界級貿易平台;在線上,內外貿網商密度分列全國第一、第二,並與阿里巴巴共建eWTP全球創新中心。
2014年開行以來,“義新歐”依託世界“小商品之都”和內陸國際物流樞紐港,成為我國運營效益最好、市場化程度最高、競爭力最強的中歐班列之一……
金華市委常委、義烏市委書記林毅表示,義烏將進一步發揮小商品貿易特色和優勢,以大眾貿易數字化、自由化、全球化為主攻方向,加快提升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強化內外聯動、促進內外互通,堅定扛起更高水平開放的戰略使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