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回聲報》網站12月10日刊載題為《勒梅爾:更多的法德合作將促進整個歐洲的經濟增長》的報道,作者系記者尼農·雷諾,報道認為,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中,法德進行了更為密切的合作,尤其是打造了一種面對危機的歐洲經濟互助合作模式。全文摘編如下:
法國經濟部長布魯諾·勒梅爾12月9日和10日到訪柏林,目的是確保在刺激計劃和擺脱危機方面,能與德國經濟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協調行動。
吸取金融危機教訓
《回聲報》:德國很好地抗擊了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而法國目前較好地控制了疫情的蔓延。有什麼經驗教訓呢?
阿爾特邁爾:法德友誼的成功秘訣,確切地説就是我們能相互學習。這次疫情大流行是一種前所未有的狀況,要不斷地去適應。也正因如此德國採取了一些補充措施。我們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而且在明年也將如此。
勒梅爾: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德國和法國採取了相同的經濟應對措施:部分失業機制,國家給貸款擔保,減免企業費用,給中小微企業提供扶助資金。我們都根據形勢進行了這些機制安排。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中,我們進行了更為密切的法德合作,尤其是打造了一種面對危機的歐洲經濟互助合作模式。
《回聲報》:您是否擔心歐盟未來幾個月會出現破產潮,並進而引發新一輪的銀行業危機?
阿爾特邁爾:我們已經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吸取了教訓,這一次採取了迅速、全面的應對措施。儘管疫情肆虐,但是破產數量相對有限。疫情延續時間越長,我們可能就會面對越多的破產,因此德國吸取最近六週以來的教訓、徹底阻止第二波疫情就顯得更為重要。
勒梅爾:我們預計2020年的破產數量會少於2019年。為保護經濟、保證企業所必需的現金流,政府做出了快速且有力的應對。對於銀行和居民存款不用特別擔心。最新的改革在歐洲穩定機制下設立了“安全網”,會讓儲户得到額外的保障。
從對立走向新合作
《回聲報》:您二位在工業政策方面有不少聯合推出的舉措。法國式的政府幹預在德國政府內部也呼聲漸高嗎?
阿爾特邁爾:法德合作中最棒的地方,就是一改長期以來的對立,不斷創立一些新內容,結合了兩國的共同努力。空中客車公司於上世紀60年代誕生,這是由國家主導的。我們的新工業政策是將國家扶持創新與私營企業實施聯繫在一起。換句話説,政府支持私人投資但並不越俎代庖。此外,歐洲各個合作伙伴之間也進行了密切合作。
勒梅爾:幾個月裏我們改變了政策邏輯,開始大規模投資未來關鍵技術。以電池為例,截至目前,我們85%的電池依賴從中國和韓國進口,從2021年起我們歐洲將自己生產電池。在半導體上我們也希望能做到。如今,歐洲在4400億歐元(1歐元約合8元人民幣——本網注)的全球半導體市場上只佔10%。我們與德國及另外11個歐盟國家達成一致,共同推動在歐洲研製和生產手機及電腦所需的芯片。此外,通過彼得提出的歐洲數據雲計劃(Gaia-X)倡議,我們將可以安全地儲存我們的敏感數據。
集中發展戰略技術
《回聲報》:要想讓歐洲芯片產業能與亞洲和美國競爭,需要投入多少納税人的錢呢?
阿爾特邁爾:要回答這一問題,得先弄清楚有多少企業準備去迎接挑戰,以及它們希望在歐洲投入多少資金。推動此類創新的原因很明確,因為這會在歐洲創造附加價值和就業機會。只不過,現在還沒有美國或中國那樣的大型互聯網平台,動輒可以投資數十億美元用於這些技術的研發。
《回聲報》:要維護歐洲(經濟)主權,就要付出這樣的代價嗎?
阿爾特邁爾:我們並不尋求完全自給自足或擁有自主權,但是我們無法接受未來產業的大部分價值創造都是在歐洲以外地區的局面。這會給我們這些國家的繁榮帶來嚴重後果。這也是為何我們決定支持一些已遴選行業的私人企業,以及採取有力措施鼓勵投資。國家補貼始終只能是這些企業投資中的一部分,這可以確保市場經濟原則能夠得到遵守。
勒梅爾:您説得對,維護主權是有代價的。但是,(經濟)主權可以讓我們繼續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重要角色。我們要集中精力發展歐洲已經擁有強大企業的戰略技術。例如,半導體領域的意法半導體有限公司,以及工業氣體領域的法國液氣公司。
不能就中美二選一
《回聲報》:在貿易政策上,您對拜登政府有什麼期待呢?
阿爾特邁爾:我們的目標是能就空客和波音問題的切實解決達成一致。我認為,我們的美國朋友能恢復並加深歐美合作是十分重要的。這也包括去解決歷史遺留問題。
勒梅爾:我們應該走出歐盟和美國貿易衝突時代。我們是合作伙伴,不是敵手。相反,如果我們繼續相互報復,在空客/波音問題上將會只有一個贏家——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
《回聲報》:歐盟和美國能結成對華統一陣線嗎?
阿爾特邁爾:歐洲不能對中美衝突漠不關心,雙方都是歐洲的主要貿易伙伴。我們不應總想着二選一,而是應當推動基於市場的、公平的全球貿易體系。尤其是要讓世界貿易組織重新運轉起來。
勒梅爾:新冠肺炎疫情表明,歐洲的主權和自主是很關鍵的。因此,當下的任務是要讓全球產業鏈中的一部分鏈條重新回到歐洲。我想我們已經談過了這樣的領域:電池製造、半導體或空間業務。最後,在我們的貿易方式中也應考慮氣候目標。氣候變暖是我們所有人都要面對的重大挑戰。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