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內收入翻倍,2021年淨利潤超3億,國產數據庫頭部公司衝擊科創板|IPO觀察
駛入快車道的國產數據庫,終於迎來申請上市的消息。
36氪獲悉,近日武漢達夢數據庫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達夢數據」)正式遞交招股書,申請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招股書顯示,2019年至2021 年三年間,達夢數據年營業收入分別為3.02億元、4.50億元和7.43億元,扣非歸母淨利潤分別為7754.46萬元、1.32億元和3.48億元。
從收入和利潤可以看出,達夢數據的財務數據遠超出自身所選的《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上市規則》第 2.1.2條第(一)款上市標準。
主要財務數據
報告期內營收翻番,單年利潤超3億,一些行業人士感慨,很久沒見過這麼賺錢的IT公司。
將IT的範圍縮小,作為一家數據庫公司,達夢的成績也頗具代表性——即使國內數據庫已發展數十年,但過去還從未出現過一家以數據庫為主營業務的上市公司。此番達夢提交申請,也讓更多人有機會觀察國產數據庫近年的變化。
本文將結合達夢數據招股書和國產數據庫行業背景,解讀其近三年業績吸睛的背後邏輯,並試圖回答當前以達夢為代表的,國產數據庫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一. 40餘年經驗積累,重點押注關係型主賽道達夢數據的主要業務包括軟件產品使用授權、數據及行業解決方案和運維服務三部分。
這三部分裏,軟件產品使用授權明顯佔據營收大頭。數據顯示,從2019年-2021年,達夢數據軟件產品使用授權的金額從2.083751億元增長至6.41949億元,佔比也從69.32%漲至86.57%。
主要業務收入構成
再進行拆分,公司的軟件產品主要包括達夢數據庫管理系統、數據庫集羣軟件和雲計算與大數據產品三部分。
而達夢數據庫管理系統,無疑是公司當前的主要營收來源。招股書顯示,從2019年到2021年,達夢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收入從1.798263億元增至5.921490億元,佔比從86.30%上升至92.24%。
主要產品銷售金額及佔比
從類型上,這款達夢數據庫管理系統(簡稱DM),屬於大型通用關係型數據庫。
36氪此前曾介紹過,當前數據庫行業存在着多種不同類型的數據庫。而根據數據庫所管理的數據結構,可以主要分為關係型、非關係型。
其中,建立在關係模型基礎上的關係型數據庫是目前應用最廣泛、最成熟的數據庫類型。據 IDC 統計,2022 年全球數據庫市場規模將超過400億美金,而其中關係數據庫將佔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
達夢數據成立於2000年,是國內第一批數據庫公司之一。其高管曾對外表示,公司長期以來一直關注關係型數據庫,近年在此基礎上逐步佈局了其他產品。
將時光撥回40餘年前,達夢數據對關係型數據庫的探索自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
當時,達夢數據創始人馮裕才教授開始從事自主研發數據庫的原型研究,並於 1988 年研製出國內首個自主版權的國產數據庫管理系統原型 CRDS。此後,馮裕才牽頭成立了國內最早一批從事專業數據庫研究的“華中理工大學達夢數據庫與多媒體技術研究所”,並在2001年-2008年期間,開始從研究所走向市場。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達夢依託研究所研製的DM2,推出了通用關係型數據庫DM3,並一路升級至如今的DM8。
或許正因過去40餘年的積累,產品力成為了目前達夢數據持續強調的優勢。
首先在人員配置上,公司披露截至2021年員工總人數為1095名,研發人員332名,佔當年員工總數的31.35%。另外,在技術先進性上,達夢數據表示直到2022年3月31日,公司共獲得軟件著作權 293 項、發明專利 177 項,擁有主要產品全部核心源代碼的自主知識產權。
而對事務關係型數據庫來説,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離性、持久性)能力,是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能力之一。在這方面,達夢數據表示,自身產品經第三方軟件測評實驗室測試,單節點能夠支撐數據庫併發連接超過10萬個;TPC-C 測試模型下,單節點性能可達百萬級 tpmC。
在表明自身產品優勢外,公司引用賽迪顧問和IDC統計,表明自己在市場規模上處於行業頭部。
招股書中顯示的排名數據
而與達夢數據同期成立於2000年左右的,第一批國產數據庫還包括「人大金倉」、「通用數據」、「神舟通用」幾家。
這些公司也主要從關係型起家,達夢也在招股書中列出包括它們公司在內的營收、利潤狀況進行對比。能看到,達夢數據的利潤一直保持在較高水平,營收的增幅同樣較快。
招股書中顯示的同業數據
二. 財務亮眼的秘密:產品毛利率超99%,信創或是市場擴大主因進一步拆分達夢數據的成本構成,可以發現,數據庫產品的毛利可以達到較高水平——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公司軟件產品使用授權(也就是主營業務)成本分別為66.81萬元、170.85萬元和203.81萬元,佔總成本比例分別為1.13%、3.92%和2.92%。
整體業務的成本主要產生在解決方案中,包括外購軟硬件、服務等。
主營業務成本數據
與此對應,達夢軟件產品的使用授權在這三年中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主營業務毛利率數據
再進一步觀察收入、利潤、毛利率等數據的變化細節,可以發現2020年和2021年是達夢數據業績爆發的關鍵時間點。
從更宏觀視角,這也是整個國產數據庫行業突飛猛進的兩年——在信創浪潮的加持下,不少專注國內市場的數據庫公司,都在這兩年獲得了更多機會。
招股書中顯示,達夢數據在2019年到2021年期間的大多收入來自黨政領域。
尤其在2020年,公司黨政領域的收入佔比達到62.78%——2020年也是一些解讀中,黨政信創進展最快的一年。另外值得關注的是,從2019年到2021年,達夢數據在金融領域的進展從2.02%的佔比增長至11.99%,這或也和如今金融信創的放開節奏有關。
公司軟件產品使用授權業務收入按終端用户所屬行業領域分類情況
圍繞信創的重要信息還包括股東。招股書顯示,被中國電子(CEC)控股的中國軟件,持有達夢數據25.21%的股權。CEC的生態則包括麒麟軟件、達夢數據、飛騰芯片、長城整機等角色——這正是一套完整的信創技術底座。眾所周知,數據庫作為三大基礎軟件之一,需要和底層硬件、操作系統,以及上層應用緊密配合,而和信創生態的廠商建立更多合作,無疑也能達夢數據帶來不少助力。
就在不久前,中國軟件在財報中也曾披露麒麟軟件的財務信息。
能看到的是,2021年麒麟軟件實現營業收入11.34億元,同比增長 85%;實現利潤總額2.75億元,同比增長 46%;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2.68億元,同比 增長 63%。而作為麒麟軟件控股股東的中國軟件,在2021年全年營業收入為103.51億元,同比增長39.73%。
這些現象側面體現出信創生態的業績實力。在整體數量上,達夢數據表示,自己已完成與 3000 餘個軟硬件產品或信息系統的適配和兼容性互認工作。
整體來説,經過過去幾年的推進,如今黨政領域的信創已相對進入平緩期,接下來會是金融、電信、電力、石油等行業的主戰場。接下來信創節奏的推進,或將進一步體現在公司業績中。
三. 未來:行業競爭不減,持續投入是破局點即使具備長期技術研發經驗和完善的產業生態資源,達夢數據依然在"重大風險因素"中做出提示,認為市場競爭、政策變化、業務結構的延展、人才流失、疫情等因素或將給公司造成影響。
市場競爭或是眼下最值得討論的內容。
2000年,當達夢數據正式開始運營時,國內並沒有幾家數據庫公司。而20年後,隨着互聯網等場景的打磨,以及國內廠商對國外技術的持續學習,目前在摩天輪的盤點中已有超200個國產數據庫浮出水面。這意味着,即使不同廠商的背景、能力不盡相同,達夢數據這類老牌數據庫廠商依然不免遇到更多對手。
有幾類角色尤其值得注意。
首先,以阿里、騰訊為代表的雲廠商會提供包括關係型和非關係型在內的各種數據庫,並結合自身雲的能力服務企業客户。另外,如今中興的GoldenDB、華為的OpenGause以及螞蟻的OceanBase也在積極佈局信創、開拓局面。再者,在老牌數據庫廠商中,也不乏人大金倉這類同樣由大型國資集團主導的數據庫公司。可以説,當前的國產數據庫市場中,瞄準信創的廠商只多不少。
36氪瞭解到,目前金融信創的大幕已然開啓。從一些券商統計的數據看,2020年啓動的金融信創一期試點,要求信創基礎軟硬件採購額佔到其IT外採的5%-8%;2021年金融信創二期新增100餘家試點單位,信創基礎軟硬件在IT外採中佔比要求提高至10-15%。當然,這些預算既囊括基礎硬件,也包含操作系統、中間件等其他基礎軟件,數據庫所佔比例暫不得而知。但預算的放開已然意味着,金融信創正在整體有序地推進。
從招股書可以看出,達夢數據當前已在黨政領域頗具經驗。不過早前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對數據庫而言,在單一領域的能力並不能完全複製到其他領域。
比如,從產品角度看,"黨政客户的業務特點,很少對數據庫7*24小時的運行能力提出高要求,但是對文本處理、圖形化等功能的要求比較高。金融、運營商客户就會要求高健壯性。"一位數據庫公司高管對36氪講到,不同領域客户對產品的要求不盡不同,也讓數據庫廠商的行業拓展更具挑戰。
不過,國產數據庫內的競爭只是其中一面。更大的問題是,國產數據庫該如何打造和國外巨頭一樣的產品能力——即使當前金融信創正成為重點話題,但可以看到,有些金融類客户出於對業務的保護心理,仍然選擇採購國外數據庫產品。
在這一高維競爭中,達夢數據強調,自身推出的達夢數據共享集羣軟件,已在重要的行業領域核心系統實現應用,有希望在近年內達到高端集羣數據庫產品的全球頂尖水平。但它同樣在招股書中提及,如今相較 Oracle、Microsoft、IBM 等國際知名數據庫廠商,公司仍在經營規模、技術(易用性、複雜SQL自適應優化)、人才以及品牌營銷方面存在一定的競爭劣勢。
IDC :2021 年中國關係型數據庫管理軟件(本地部署模式)市佔率排名 (來源:達夢數據招股書)
這或許不是達夢數據一家需要面對的問題。從整個國產數據庫行業的發展來看,也正由於行業發展較晚,使得國外巨頭在上世紀80年代進入國內拿下金融、電信等核心客户,讓國產廠商長期錯過了這一主流戰場——這也是過去國內數據庫產品難以得到應用鍛鍊的主因。
針對這一現狀,持續投入是唯一路徑。這裏的投入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和金融這類業務要求嚴苛的客户持續溝通,根據客户的需求進行共創。36氪從早前有過銀行替代經驗的廠商處瞭解到,對這類項目來説,從打磨到上線或許會耗費三年左右。這期間客户會提出各種各樣的調整意見,"廠商需要珍惜客户給的每次機會,持續迭代"。
並且,數據庫作為承載數據增刪查改和分析能力的基礎軟件,在場景繁多的當下依然產生出不少迭代需求,這要求廠商持續進行技術投入。達夢也表示,其與人工智能結合,利用機器學習技術對數據庫配置參數進行優化推薦和動態調整,合理利用資源提升數據庫性能並減少運維成本等方面,正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希望實現國產數據庫的彎道超車。
總而言之,達夢數據作為國內第一批數據庫公司,耕耘行業40年終於提交上市申請,無疑是國產數據庫的又一里程碑。但另一方面,達夢數據在報告期內取得如此耀眼的財務成績,讓人感嘆的同時也引起一些擔憂。"近年國產數據庫確實取得了發展,但技術積累、產品落地、商務拓展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間。達夢也走了近40年。如果資本又因為看到達夢的數據,而重現當年Snowflake上市後扎堆投資的現象,可能對這些公司的發展也不一定是好事。"3E資本投資總監劉明偉表示。
換言之,達夢數據如今的財務表現,能否被長期保持,又能否被其他廠商所複製?或許是更值得深思的問題。